行业开始反思“绩优主义”

2019年,某种程度上,人类终于实现了马拉松的“破二”,参与缔造这一纪录的碳板跑鞋也就此证明了其在竞速上的巨大能量。可以这么回溯,当几乎所有品牌都卷入碳板跑鞋大潮,行业也进入了以马拉松成绩论高下的竞速时代。

哈特穆特·罗萨等思想家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是“加速度社会”,科技、社会变迁和生活节奏都已经过快,这种猛烈的加速会催生各方面的异化。与此类似的是,近几年跑圈的过度加速也在某种程度扭曲了行业。

由于碳板跑鞋的竞速基因,速度自然成为评价一双碳板跑鞋的第一指标。这决定了品牌必然要追逐金字塔尖的精英运动员,希望借由他们让自家跑鞋站上各大马拉松的领奖台,买脚也就成为了必然的营销方式,从今年的情况看,买脚和数鞋造成的营销失序已经显现得相当清楚。

从用户角度看,虽然各家都在追求顶尖跑者,但事实上,从数量上看大众跑者才是绝对的基本盘。这部分人群并不追求极限的速度和超长的距离,更多的是享受跑步运动带来的健康生活方式。

但品牌产品和营销上在过去几年过于向碳板跑鞋倾斜,导致针对这部分跑者需求的科技和产品开发不足。再加上各家对碳板跑鞋做了大量营销,猛烈攻势下一些普通跑者也穿上了碳板跑鞋。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普通跑者发现为竞速而生的碳板跑鞋,前掌或后跟通常会做减量处理,落差也较大,以自己的配速难以驾驭这类跑鞋,更不用说兼容日常穿着了。

总结来看,虽然碳板跑鞋为品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业务增量,但“偏科”碳板跑鞋也非长久之计。从目前各家动作来看,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际品牌,都已经开始反思这几年跑鞋行业的“绩优主义”,并陆续开始寻求新的解法。

安踏“奇袭”缓震跑鞋市场

在本土阵营中,安踏正在不断加码跑步,如今新局已至,它的解法是瞄准缓震慢跑鞋这一近年来在国内相对被忽略的细分。

一出手就是大招,就在6月6日,安踏打出了抢占缓震跑鞋市场的组合拳。

第一拳,安踏提出了“科技平权,只为大众”,旨在开创缓震新时代的全新主张。

安踏希望满足大众跑者消费群体的真正需求,让利消费者,“让中国的每一个人公平享受科技所带来缓震性能”。这个主张放在近年整体趋同的跑鞋营销环境中算得上“提神”,既展现了安踏作为当下头部品牌的深度思考能力,也能为缓震跑鞋大类未来的发展做出自身差异化的精神定调。

还要落实到具体来看。缓震的关键在于中底,因此第二拳,安踏这次发布了为缓震打造的中底科技平台PG7缓震科技。

▲安踏鞋商品副总裁郑飞在内部发布会上介绍PG7和新跑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踏鞋商品副总裁郑飞在内部发布会上介绍PG7和新跑鞋。

PG7中的PG是Peak Gravity的缩写,意为减震G值,描述的是跑步运动中,地面冲击力经过中底材料吸收后,作用到人体的力的大小,数值越低意味着缓震性能越好。对缓震跑鞋来说这一性能值处于7-8之间是最优的,而PG7的这一数值无疑设计在了这个区间内。因此相比安踏当家的氮科技,安踏PG7的回弹曲线柔和,对膝盖冲击力小,柔和的脚感让其更适合用于慢跑。

堆积配置是简单的,但探索形态和结构总是不具“性价比”的,PG7的研发并非坦途。PG7采用了安踏x 中国石化集团鞋材工程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全新缓震材料——融合热塑性弹性体。这耗费了485天的合作研发,安踏联合上海科技大学与宁波大学进行了35轮调校,45位尖端专家经过超1000小时的运算,最终才将PG值降至7.8。中国石化集团化工与材料领域高级专家梁红文甚至在发布会上表示,“安踏向中石化提出了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逼近全行业材料的物理学极限。”

安踏鞋商品副总裁郑飞向懒熊体育介绍,在中底材料性能不足以支持最佳运动表现的时代,运动品牌通常通过结构设计来实现缓震功能的提升。随着2013年阿迪达斯Boost中底科技的发布,材料缓震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体育品牌开始转向研发核心材料科技,转而通过简化设计,去除额外支撑部件(如Asics Kayano系列去掉TPU片),利用不同密度的中底材料和力学结构满足需求。在这场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国际运动品牌和国际化工巨头合作引领了前半段的竞争,但随着中国运动品牌的崛起,以及中国化工体系研发配套的成熟,中国供应体系开始站在创新的主导地位,向全球品牌提供优质的中底科技平台。可以说,从技术上看,减震G值破7是巨大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品牌在缓震技术上坐上了主桌。

有了中底科技平台,还需要一款具体的产品赋予其具体形态。它要求这款鞋要足够能打,才能为其缓震跑鞋矩阵的未来撑起足够空间。

揭晓PG7的同时,安踏的第三拳,揭开第一款搭载PG7技术的产品,缓震跑鞋“旅步”的面纱。安踏丝毫没有掩饰其产品野心,直接喊出“半马级缓震慢跑鞋天花板”的定位。

回到这双鞋,从目前看,它的特色在于,起到缓震效果的不只有中底,而是为此做了系统的结构设计:为了让“旅步”成为一双“人鞋和一”的产品,安踏研发出了基于海量数据测算而来的“海纳系统”。

不难猜测,这个名字取意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系统”从通过五年跑者数据收集,研发出的更适合中国人的“海纳宽楦”;上海科技大学团队有限元分析+AI迭代测算引导结构并优化弯折点的“海纳引力系统”,及选用杜邦公司Sorona纤维,柔软度超普通涤纶纱线两倍的“海纳纱线”三个方面展开,是360度环绕国人脚型的舒适结构设计的总和。安踏为了这双鞋确实投入颇大,但要它能在这个时候问世扛鼎,对其系统性的要求也可见一斑。

“‘旅步’跑鞋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最终的成果证明了中国品牌有能力在材料缓震技术上实现突破,为全球跑者提供更好的选择。”郑飞表示。

▲安踏慢跑精英队 半马与10KM跑步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踏慢跑精英队 半马与10KM跑步活动。

从“少数派”到“多数派”

2023年,沉寂已久的安踏跑步开始大换血,并重调战略。自此之后,不管是“高原C计划”、“少数派C”计划,还是和行业的通行营销方式保持距离,安踏跑步的几次“逆行”动作,绝非一时冲动,实际上也正代表了行业内不断升温的一些反思。而有决心去用这种反思引导产品决策,也需要能力做支撑。

从这次看,安踏的反思能力首先体现在对缓震跑鞋这一细分的理解。

从以往看,国内品牌在缓震技术方面是不够扎实的。从产品上,很多品牌对缓震跑鞋都采用了一种“下沉”的策略,换句话说缓震跑鞋的科技配置经常是从竞速跑鞋上“减配”下来的。近几年国内品牌忙于碳板跑鞋的研发和营销,对缓震跑鞋科技和产品的投入并不够,新推出的标志性产品并不多。从营销上看,品牌也希望用碳板跑鞋的营销效果覆盖品牌矩阵里的其他产品,对缓震产品的营销也缺乏重视。

不过从商业上看,缓震跑鞋覆盖大众市场,市场容量巨大,应该是品牌的根本。从行业历史看,缓震技术一直是品牌底蕴的衡量指标。例如美津浓在1980年代推出的经典Mizuno WAVE 缓震科技,催生了品牌多款长盛不衰缓震跑鞋,高性能的缓震跑鞋也帮助美津浓确立了行业地位。

从安踏这次对PG7和旅步研发投入的海量资源看,安踏显然很清楚缓震跑鞋并不是低配版竞速跑鞋,缓震跑鞋不管是研发还是营销都应该有其独立性这个道理。正如安踏集团专业运动群CEO徐阳在发布会上表示的,“市面上大部分的缓震跑鞋,都是从精英选手所使用的产品上减配而来的,那我们可不可以从下至上地做一双鞋?创新,并不仅代表那些高、精、尖的事情,我们打造PG7的意义,就是把一双合适的鞋,带进每一个人的生活里。”

▲安踏集团专业运动群CEO徐阳穿着PG 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踏集团专业运动群CEO徐阳穿着PG 7

郑飞表示,团队发现跑鞋多场景穿着成为常态。缓震跑鞋因为舒适的脚感,被很多人作为通勤鞋,可以说缓震保护跑鞋家族面对的消费者最为广泛,涵盖了从日常跑步到工作通勤等多个场景。因此“旅步”和“旅途”只是安踏发力缓震矩阵的开始,安踏将进一步扩充和细分缓震跑鞋矩阵,覆盖跑者的多样化需求,安踏势必要深挖缓震跑鞋这座“富矿”。

从更深层次看,安踏这次动作也体现了其对行业价值观和对科技意义的重估。

在跑圈信仰“绩优主义”的时候,安踏关注“多数派”,喊出“科技平权,只为大众”的口号和“科技不该使生活变得更加卷、紧绷,科技的目的是服务大众”的理念,在帮助品牌重塑定位和地位的同时,也提供了行业久违的人文关怀和温度——这是一个很好的错位战术。

而旅步的定价也忠实贯彻了这些理念。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搭载缓震中底科技的缓震跑鞋都在千元价位,但“旅步”的发布价格仅为399元,标志着顶级缓震跑鞋价格跨入3开头时代,同样搭载了PG7的“旅途”,价格更是只有299元——用多位跑步博主的表述来说,这个价格是在“掀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用实际定价呼应让每个人公平地享受科技进步的口号,无疑会给品牌拉足好感。在徐阳回归后安踏品牌不断强调“大众定位”之际,可以预见其每一次的创新研发和突破探索,最终都会归结于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大众运动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什么?PG7可以说代表了安踏目前自身给出的最接近的答案。

从安踏跑步未来发展的角度看,进入碳板跑鞋时代,安踏在大多数时候扮演的都是追赶者的角色,虽然去年安踏的竞速矩阵开始发力,产品力已经得到证明,但安踏毕竟“缺课”已久,要在声量上反超先发品牌还需要时间。安踏跑步如果能在缓震矩阵上有所作为,做出标杆性的科技和产品,才有机会换道超车。

从这次的动作也不难看出安踏希望通过PG7建立缓震的全新标准,打响颠覆行业缓震科技第一枪的决心。但它也意味着,很有可能接下来更多的品牌也将重新杀入这个领域,或许那时又是另一场鏖战,另一番场面。

但在当下最被看重的赛道,作为当下的本土一哥,新中底技术和“旅步”能否为安踏的缓震跑鞋矩阵探路,又能否带领安踏真的超车并走上引领轨道,值得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