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秋天,王皓收到了电影《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下文简称《做朋友》)的剧本,被邀请出演陈君何一角。

用他的话来说,陈君何是一个“比较幽默、比较欠儿的东北男孩”。这正好和吉林出生长大,因为喜剧被观众认识的他有着很高的适配度,王皓喜欢这个角色,也觉得自己能演。

更何况,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何念,这个名字甚至让他在还没看剧本之前就跃跃欲试。舞台剧行业很少有人不知道何念,在繁星戏剧村演舞台剧的时候,王皓就“妄想”着什么时候能跟何念合作一次。他用“妄想”来形容这个曾经的心愿,没想到橄榄枝抛来得这么快。“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6月8日,电影正式上映,在端午档收获了过亿票房,王皓饰演的陈君何也收获了不少观众的肯定。

他跟着剧组跑了几天路演,每一次主持人开场时都会问观众:“大家笑了吗?大家哭了吗?”得到的反馈总是有笑声也有泪水,王皓十分感动,还有一回在观众分享亲身经历时忍不住湿了眼眶。

“作为一个演员能被观众看到,观众还能被你的表演带着有情绪波动,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幸福的事。”王皓说。

陈君何是个缺爱的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角色更加真实,王皓特意去上了几节架子鼓的课。

聊到这事他笑着分享,他和陈君何一样在高中组过乐队,会玩点乐器,但没能在电影里用上以前的技能。“我会弹吉他和贝斯,也会弹一点点键盘,不管给我哪个,其实都上手还挺快的。最后告诉我要演一个鼓手,我说:‘我的妈,就这不会!’”

王皓想着,至少把基本的节奏和手型学会。“因为你不能拍出来以后看着完全不会,这就有点太对不起观众了。”

大多数时候,《做朋友》里的陈君何是一个喜剧人。他有点愣、有点虎,他和贾冰饰演的李五四承包了全片的大部分笑料。

很多包袱都是现场碰撞出来的。除了几个长辈外,片场的演员大都年龄相仿,沟通起来也快,能迅速get到对方的意思。像李进步和陈君何在手术室外,他提出要去“买几个橘子”这个让观众会心一笑的点,就是他和庄达菲临时加上的一个笑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陈君何绝对不是一个百分百的搞笑男。谈及对这一角色的理解,王皓说起电影里的一句台词,那是陈君何在向李青桐求婚时说的:“不能让孩子生下来就比别人矮一截。”

这话说的既是她还未出世的孩子,也是父母早逝、被亲戚朋友抚养长大的陈君何自己。“陈君何是一个比较缺爱的小孩,所以他对李青桐、对他身边的朋友老师都看得特别重。他(其实)心思很细腻,很温暖很善良,也很有担当。”

电影里最触动王皓的有两场戏,一场是长大后的李青桐与父亲李五四的隔空对话,几乎也是全片的最大泪点。另一场戏,是他饰演的陈君何向李青桐求婚。

那是他在电影里少有的正经戏份,是一个刚成年不久的男孩愿意为了朋友,为了他心爱的女孩担起一份责任的时刻。

在王皓看来,电影表达的是那个年代特别纯粹的感情,而陈君何对李青桐不只有爱情。“李青桐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小太阳,他会在李青桐身上得到非常大的情绪价值,可能也弥补了一部分家庭缺失的情感。我觉得没有单纯的爱情那么简单,他可能也会有一部分把她当作家人的那种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最后的彩蛋里,陈君何与李青桐坐在沙发上,聊着近况相视而笑。许多观众将它当作一个隐晦的happy ending,王皓并不否认。

“这事可能会成,但还是开放地让大家去想。”

努力的“幸运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皓总用“幸运”来形容自己。

高中选择去艺校读书,他在几个专业方向中权衡,最后用排除法决定学表演,很难说那是一个目标清晰、有着兴趣支撑的选择,但他很快让这个选择成立。

高一的第一次期末考试,王皓要当着同学们和老师的面表演一个流浪的老人,他准备了一个星期,添置了道具衣服、头套和鞋,还有一个麻布袋,佝偻着背完成了一段稚嫩的模仿。

“现在想一想可能很幼稚,但是当时老师觉得还挺好的,同学们也鼓掌欢呼。”尽管那不是一次多正式的登台表演,但却是王皓第一次面对观众表演,“那一刻我觉得我可能还挺适合干这个的,我也很享受在台上被看见的那个过程。”

对表演真正产生兴趣之后,他的表演之路也走得愈发顺畅:考上了表演系,毕业北漂没多久就找到了一份话剧演员的工作,再然后,就迎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或许很难让人相信,他参加节目的初衷很简单:在节目上露个脸,能回剧场和制作人商量涨200块的演出费。

“我当时在剧场里演出,想涨点演出费,但是我不好意思说,我想要不就去录一个综艺,这样的话回来可以拿给我的制作人看,说我参加了一个这样的综艺,也算曝光了,可不可以给我涨200块钱。”

那时的王皓没考虑参加节目之后会怎样,事情的发展也远超他的预期。他与史策的组合“皓史成双”拿下了节目的年度喜剧搭档第三名,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喜剧新星。

王皓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大奖”冲昏头脑。“节目好像是一张入场券,你可能就是因为这节目被大家知道了,你才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每一次工作它是一个好的机会,但也是一个考验,看你能不能抓住。”

他清醒地尽力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到三年时间,已经有三部电视剧和三部电影和观众见面,真正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剧场演员成为广为人知的影视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命运的齿轮转动了,用王皓的话说,“还转挺快”。

这无疑是幸运的,但可能不够拨动齿轮。在王皓的记忆里,他的努力和坚持,都被当成了幸运的注脚。

大学在沈阳,没有表演机会,他就曲线救国,给综艺节目当编剧,在剧本里写一个助演的小角色,然后跟人说:“你看这有一个小角色,你现在找人也找不到,我也不要钱,这反正也是我写的,我也知道这应该怎么演,就不如让我演一下。”

北漂演舞台剧的时候,他租在地铁线的尽头,出租屋离地铁站还有1000多米。那里的共享单车只有去社区办卡才能使用,他嫌麻烦没有办。每次演出结束,出地铁站都已经11点多,他经常买一碗面当宵夜,披着月光走回家。

“当时我好开心,我看到月亮好圆好亮,我的生活好像是充满希望。”

学着当艺人的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一直都觉得有工作,这是一个很开心的事。”最近两三年,王皓一直在学习怎么当一个职业的艺人。

作为一个社恐的I人,在刚开始私下被认出来的时候,他总是特别尴尬。“不是没有礼貌,就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状态去回应人家。”现在不一样,他有所进步,学会了说“谢谢”。在工作场合,他也努力表现得大方自如,高效完成,尽量不因为自己耽误别人的工作。

他还透露,当艺人之后他开始使用防脱发产品,一开始是觉得抹发际线粉太麻烦,二来他家有脱发遗传,他不想那么早秃头。“我跟你说东北孩子都睡扁头,完了以后加上我脸长,如果我要是脱发,从侧面看我的头是个平行四边形。”电话那头的王皓边笑边未雨绸缪,“我就觉得如果要是真的秃了的那天,我可能就干不了(这行)了,所以我现在能养一养就养一养。”

不过,作为演员的他并没有太多变化,仍然严格且不满足,总觉得还能更好。

一方面是他的习惯,王皓的表演启蒙来自他的高中老师,不仅教他如何表演,也塑造了他的意识。

王皓还记得被老师批评得最狠的一次。他和同学在排练,同学演的是军人,但看起来不像。“我觉得这事特滑稽,在台上就憋不住笑。”结果,往常平易近人的老师觉得他不尊重角色,也不尊重舞台,将他狠狠骂了一顿。从那之后,王皓再不怠慢走戏。“反正在我的概念里,如果要走,咱们就好好走一遍。哪个气口不对,节奏不对,咱们先记下来可以先过,但是一定得认认真真地把这一趟走完以后再说。”

另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因为小时候被人欺负的经历,王皓感到自卑,逗人笑和获得认可给他带来满足感,这也是他喜欢演喜剧的原因之一,笑声是最直接最即时的反馈。这种自卑感和内耗情绪没能在长大后消除,他只有在业务被大多数观众肯定时会感到些自信。

“但是我自己没有办法判断这个事儿,所以在没有被肯定,因为之前我一直都是不自信的。”作品没有得到反馈前,他始终会担心哪个地方没演好,但时间是无法倒流的,“我想明白了这事,就是你每一次做到当时当刻的最好,尽力了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自己更好,王皓总是探索。不工作的时候,他会宅在家看冷门的纪录片,这是他学习的一种方式。“你可能会碰到这样的角色,但是你生活中你观察不到这样的人。那个东西可能也是你学不来,或者你准备不来的。”

他跟记者说起自己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讲的是杀马特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他看完才知道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很早就去工厂打工,在这个社会他们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当一个人类他需要别人关注他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做出一些比较奇怪的行为,比如说用特别夸张的装扮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其实背后还是挺心酸的。”

在剧本的选择上,王皓的标准是“好剧本、好人物、好故事”。

还未发布的后续作品里,他的角色很丰富,不仅有“霸道总经理”“骗钱又骗感情的骗子”,还有“窝囊的家暴男”……他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多尝试演一些反差大的角色,但更重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虽然现在的工作重心在影视上,但王皓从未打算放弃舞台剧,三年来演了近60场,他喜欢在舞台的感觉,喜欢被观众回应。

“如果要是有舞台的机会的话,我也会回舞台演的。”

采写:南都记者 余晓宇 实习生 宋卓欣

图片:受访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