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宋时轮亲赴越南力劝许世友:不能把战士绑坦克上。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遭遇了一些令人汗颜的战术问题。比如说,为了加快部队推进步伐,在运送战士时竟然采用了将他们用绳索捆绑在坦克车上的"捆绑式"运输方式。谁能想到这样一种看似高效的做法,在遇到敌军炮火时却成了致命弱点?第一天就造成近百名战士不幸牺牲,令人痛心疾首!好在老将军们及时醒悟并做出改正,这才避免了更多无尽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2月,中越关系陷入冰点,双方在边境发生多起武装冲突。为了捍卫领土主权和维护地区和平,中国不得不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麾下,可谓是恩怨情仇、英雄龙凤各具其色。

出任战区总指挥的许世友,乃老一代开国将领,当过农民,也当过战士,浴血无数沙场,政治军事双全才能出众。可就是这位在红军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的猛将,在指挥对越作战之初也曾犯过一些低级失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全要怪当时物资匮乏,军方为加快部队行军推进步伐,竟学苏联那一手,让一批步兵搭乘坦克车前行,而且为防止途中跌落,还让士兵们用绳索捆扎在坦克车顶部,形同"捆绑"运输。

在当时看来,这样确实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坦克运力,加快部队推进。只可惜这种做法隐患重重:一旦遇敌遭到炮火袭击,挂在坦克外壳上的士兵便无处遁形,成了活靶子;此外越南山路崎岖,车行路窄,一旦被敌炮火封锁,坦克根本无法腾挪反击。

可怕的是,这一失策在战役第一天就酿成了惨剧,有一个步兵营就是这样运送到前线的,半路被越军炮火扫射,近百人当场牺牲,场面惨不忍睹!眼看人命关天,部队高层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邀请老将出山把脉问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劝之人竟是那位曾在战火纷飞时躺大石头上熟睡,却被老虎幼崽环伺的"酒嚝"宋时轮!说起宋时轮同志,确实是军中人物,当过农民,也当过士兵,最后被破格录取到黄埔军校,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追随红军打游击起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同志军功赫赫,在红军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率部严阵以待,多次同敌军血战,赢得"活雷锋"美誉,更是亲身参与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宋同志成为陈毅的亲密战友,两人手足情深,与许世友也是旧交好友,三人堪称"生猛猛酒三人行"!

豪情万丈的许世友也难得遇上对手,他和宋时轮不仅酒量出众,更是肝胆相照的知己。每每交杯时,两位"酒鬼"也就仗着交情直言不讳,将军事前景畅所欲言,坦诚互相指出错误与不足。正是基于多年的友情根基,许世友才认真接受了宋时轮的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对于将士兵裹缚在坦克车上这种不智之举,作为当时军事科学院院长,理论功底扎实的宋时轮将军自然是反对的。他不仅指出了这种做法的致命隐患,还详细分析了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所在。

原来,我军的决策者受到了苏联成功经验的影响。苏军在二战时期确实采用过类似的"捆绑式"运兵方式,但他们对每辆坦克负载人数有明确限制,最多不超过12人,而且左右后方都有火力掩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在吸收经验做法时却未作出适当调整和创新,未顾及本土实际,坦克上的载员远超苏军限载,且火力支援配合不足,给越南这种山地环境的作战埋下了隐患。

面对如此明摆着的现实问题,宋时轮委婉却有力地指出了其中的危险性。不过,倔强如许世友,骨子里对这一"旧战术"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执拗地认为:"这不是以前我们也用过吗?苏联也打过,怎么就不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老友闭塞思维难以启迪,宋时轮并未勉强争辩,而是改换另一种方式借酒浓情私下劝说。

二人你一杯我一杯,旧话重提,渐入佳境。几番絮叨娓娓道来,许世友方才意识到,眼下的条件与过往截然不同,若再固步自封只会酿成更大悲剧。宋老人的真知灼见犹如并蒂芙蓉,终于使许世友醒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思维枷锁后,许世友从老谋深算的一面打起了腰杆,立即召集作战人员开会,表态决不再犯重蹈覆辙的严重失误。他亲自传达了宋时轮的教导,反复要求各级指挥员牢牢记取这一血腥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正式的批示和命令,部队上下迅速改正运输方式,这才算是真正避免了更大的伤亡。而宋时轮将军作为直言进谏的引路人,起到了关键作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