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南市天桥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战略,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拓展服务,着力构建科普阵地“全域化”、科普活动“多样化”、传播矩阵“信息化”、工作机制“协同化”的新时代科普“四化”工作体系,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取得显著成效,全民科学素质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活力加快释放。2023年,天桥区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荣誉称号。

聚焦提升基础设施,打造“全域化”科普阵地。一是突出重点设施,大力建设社区科普体验中心。开展“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优化社区科普阵地建设,建成天桥区首家涉农社区科普体验中心,优化提升香磨李社区科普体验中心,全区社区科普体验中心(科普广场)达到19处,室内面积达2200平方米。二是扩大服务覆盖,建强社区科普大学。强化社区科普教育,建成社区科普大学60所,占全市总数的31%,科普大学服务群众实现“零距离”。紧紧围绕居民的科普需求和社区实际情况,优化科普大学师资队伍,有针对性开展卫生健康、科学生活、文化艺术、节能环保、安全避险等科普教育课程,受到社区居民欢迎。三是拓展服务项目,打造特色科普阵地。挖掘整合科普教育资源,认定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6处,各街道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达到全覆盖,每个街道建成至少1处沿街科普画廊,科普阵地全域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聚焦服务重点人群,开展“多样化”科普活动。一是打造“党建引领、科普惠民”工作品牌。以打造“党建引领、科普惠民”工作品牌为主线,面向“一老一小”,依托60所社区科普大学,邀请专家学者开设高质量高品质的科普知识课程,年授课620余场,受益人次达到1.8万。结合社区居民需求,联合市科技馆、济南心理卫生协会等单位,开展流动科普巡展、“心理健康进社区”、“智慧科普进社区”等系列特色科普活动30余场。二是做优“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月期间,举办天桥区2023年度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青少年“科学探秘与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启动《不负韶华 强国有我——“数说”钱学森的非凡人生》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该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2023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开展各街道科协文明实践科普志愿服务、学(协)会科普、企业科普、科普体验中心、科普基地等联合行动,申报“全国科普日”平台活动1200余项。三是加强青少年科普工作,燃爆校园“乐趣科普”。联合济南科学传播协会等单位,开展“‘小昆虫、大世界’多彩昆虫科普展”、“‘船’承梦想 我爱海疆 F5遥控帆船进校园”、流动科技馆巡展进校园、“应急科普大讲堂”等特色活动30余场次,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聚焦创新科普形式,形成“信息化”传播矩阵。一是构建数字科普掌上场景。开发“每日科普·e起学”小程序,每天推送优质权威科普资源,点击阅读量32.7万次,总阅读达到93.4万人次;以“科普进校园”“益路天桥”等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为媒介,通过视频号、公众号等媒体渠道宣传推广“科普中国”APP,居民、学生及家长注册人数达到7.5万人,传播量达到14.8万次。二是“云科普+网络”模式助推科普高质量发展。创新科普传播形式,结合辖区科普体验中心、科普主题广场、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阵地,打造云上全景科普阵地,提供科普展览、线上互动、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市民通过手机就可以参观天桥辖区内各类科普场所进行线上体验;开展“点亮精神火炬,争做科苑先锋—天桥区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系列报道,对7位天桥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创新先锋进行集中宣传,受到广泛关注,网上点击量超过10万次。三是积分管理推动传播矩阵加速形成。出台《天桥区科普志愿服务行动积分管理办法》,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监督协调,将“科普中国”APP与“每日科普·e起学”小程序科普信息点击量与积分挂钩,采取积分排名、积分换补助、积分兑换项目,通过将积分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挂钩等激励措施,保障单位和科普志愿者达标任务有效落实,持续提升线上平台活力,开启“数智生活”新浪潮。

聚焦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协同化”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定《天桥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天桥区2021-2025年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明确相关单位职责及科普工作具体推进措施,为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文明建设要点》及年度重点工作,提高科普工作任务能级,切实提升科普高效化、精细化水平。二是发挥协同优势。部门街道协同联动,每年开展“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联合行动,活动报道网上点击量超过30万次。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纲要实施单位围绕爱眼日、食品安全周,防灾减灾日等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全面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全区科普工作大联合、大协同的格局逐步形成。三是优化志愿服务。积极发动天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队及下设的“应急科普”“青少年科普”“科普惠民”“科技兴企”“乡村振兴”五大志愿服务分队,广泛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注册网上志愿者2165人,年开展活动300场次。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