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姜萍是一名中专生,花两年自学高等数学,最终以93分的高分,名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

6月13日,2024“阿里数赛”公布决赛名单,来自全球各地的801名数学高手成功晋级。

排在第12位的姜萍,显得有些特别。作为唯一闯进全球30名的女选手,姜萍也是该比赛举办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她,领先一众数学专业的选手。排在她前面的选手,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

喜欢数学还是服装设计?姜萍说,自己更热爱服装设计,“如果学习服装设计是我的plan A,那探索数学世界便是我的plan B。希望我的plan B也能被看见”。

希望数学这个变量,未来或许能推动姜萍的人生等式出现微小的改变,带她飞向远方未知的世界,为17岁的姜萍点赞!未来可期!

*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11期内容

入了职校就没了前途?今年5月,在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山东启动仪式上,3名不同年龄段的职校毕业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获得台下雷鸣般的掌声。他们是职校毕业生的优秀代表,反映出职校生成长成才之路正越来越宽广。

戴栋晨:从中职生到博士生

戴栋晨是山东青岛人。2012年,中考成绩低于普高线20多分,他选择进入青岛电子学校学习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以我当时的情况,就算能进民办高中,也未必能考上好大学,我和家人都觉得可以先去中职学习一门技术,为以后打基础。”

戴栋晨工作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栋晨工作照

经过职校3年的学习实践,戴栋晨的技能水平、理论知识、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我从接线开始学,到能够熟练完成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在一次次进步中获得自信。”他说。

为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我国从2014年开始探索实施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山东省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中职学生既可以上高职专科和本科,又可以上应用型大学,戴栋晨选择了这条路。

2015年山东春季高考,戴栋晨考入山东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有中职阶段打下的基础,我很快适应了大学课程,还比同班同学更有动手能力,在大一下学期,我就在国家级技能赛事中获得二等奖。”

参加技能大赛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学习的深入相辅相成,这也是职教生的优势。2020年9月,戴栋晨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读研期间,他跟随导师参与多个国家级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并顺利完成自己专业方向的研究。如今,他已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每当中职的学弟学妹问我学业上的事,我都告诉他们,梦想之路从中职启程一点都不丢人,重要的是目标要明确,自己要努力。”他说, “今天的我是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也是一名中职毕业生。”

李启士:以赛促学强技能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李启士是个“90后”,工装整洁,戴黑框眼镜。他的身上有多个亮眼的标签:高级技师、高铁工程师、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齐鲁首席技师、青岛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启士工作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启士工作照

2005年,李启士从老家菏泽的一所初中毕业后,考入位于青岛的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机械制造与控制专业。“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给别人扛沙袋、扛水泥,我从小就立志要学会一门技术,改变命运。”李启士说,“我总是第一个到达学校实训车间,晚上最晚离开,回宿舍再回顾总结一天的学习内容。”

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正是李启士的“闯关密码”。靠着出色的专业成绩,李启士获得了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机会,2007年他代表学校参加青岛市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2008年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车工二等奖。

走着走着就找到了路。“毕业的时候,我不愁找不到工作,还留校当了一年零两个月的老师,但我觉得我更应该到企业一线学技术。”李启士说。2009年,他成为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一名实习生。

上班后,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根本不够用,李启士形容自己学习先进工艺流程和熟悉先进设备时的状态是“争分夺秒”“诚惶诚恐”。下班后,他“软磨硬泡”向工厂师傅学手艺,周末再到车间里给自己“开小灶”。

2013年,李启士作为团队一员参加中美国际数控机床技能大赛,荣获团体金牌,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7年,他参加中国中车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获一等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专业技术傍身赋予他拼搏与创新的底气。十几年来,李启士先后编制完成了20余种车型的加工程序,解决了23项技术难题,独创11项先进操作法,参与编写了多本教材论著。

宁允展:践行与传播工匠精神

0.05毫米,普通尺子上找不到的单位,却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车辆钳工宁允展精雕细琢的最大空间。磨少了,高铁可能脱轨;磨多了,高铁转向架面临报废。“我读职校的第一课,老师就让我们把‘质量就是生命’刻在心里。”宁允展说。

宁允展工作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允展工作照

宁允展是青岛人,1991年从原南京浦镇车辆厂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中车四方,在一线工人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动车空簧孔防护……宁允展有发明创新20多项,其中8项被认定为国家发明专利。

宁允展从事的是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工作。他说,如果把高铁比作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腿脚”,定位臂则是转向架上构架与车轮之间的接触部位,相当于“脚踝”,需要手工研磨。“稍有不慎,价值十几万元的部件就会报废。”

宁允展有响当当的业绩: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几年无次品纪录;他带领团队研磨的转向架安装在1500余列高速动车组上,累计奔驰20多亿公里。“没有捷径,没有窍门,只有勤学苦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在平凡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书写工匠精神。”宁允展说。

随着激励制度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愈发畅通,宁允展成为公司首席技能专家,2015年被评为大国工匠。不过,大伙儿还是更愿意称他为“宁师傅”。“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不厌其烦地讲、手把手教,帮助年轻员工成长成材是我的责任。”宁允展说。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山东,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山东“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半月谈记者:张力元 / 编辑:原碧霞

责编:褚孝鹏 / 校对:张子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