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志们大家好!

「三体校园群星计划」第四站 圆满收官啦!

这次,我们来到成都,走进了电子科技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成电的校园里,三体的内容创作者、科幻领域的专家,与成电师生们从三体出发,聊到了科技与人文领域许多有趣的话题!

杨磊导演还远程送来了惊喜视频,完成了一波“量子参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磊导演线上祝福

没能去到现场的话也不要着急,三体社区这就来给你前线报道一下~

Part.1:科幻跨界

1

如何看待科幻到人文艺术等领域的跨界融合?

陆贝珂 《三体》电视剧视觉导演、动画导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创作《三体》电视剧的视觉呈现部分时,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内容,剧组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跨学科学习考证。

比如,在思考“古筝行动”的呈现时,视效团队深入学习船舶制造,请教高校的相关专家后,对金属结构应力进行分析,才能确认被“古筝”割开的船,应该以什么形态散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筝行动”片段 审判日号被切割

当然,科幻作品中,也不是每个特效环节都能一比一还原,而其中的原因,有时甚至不是特效技术的限制。

“3K眼镜”是“宇宙为你闪烁”的关键道具,陆导与物理老师开会,对方表示由于波长的原因,这个眼镜可能会“很长”...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很长”是有多长呢?

“3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3米长的眼镜 大概是这个效果?

看起来确实是哪个导演来了都要放弃的程度,还好这块没严谨地“按书拍”,要不淼淼同志不用观测,直接既可以快进到开始崩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淼淼:宇宙别闪了,3米长的眼镜我拿不动...

2

在影视和游戏之外,三体还能延伸出哪些艺术体验?

金城 花花生生CEO 三体沉浸式艺术展出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三体沉浸式艺术展的探索初期,策划团队就开始思考怎么完成《三体》与艺术场景的融合。

在艺术展的第一幕,就通过巨型LED球和360度环绕投影,完成了对三体世界中三颗恒星的位置运动的模拟,置身其中时,便可以感受到三体文明轮次循环的兴衰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体文明时空观测台

其后几乎每个场景的呈现,也都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的跨界融合。

为了表现“物理学不存在了”的这种抽象概念,艺术展通过光影追踪技术,将一个跳出物理规则的台球桌呈现在了展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理学不存在”场景 追踪台球桌

而整个展区排队人数最多的场景,是“脑海星云”的博弈。

通过与脑电波感应技术的跨界融合,将两位参与者的脑电波采集分析,再通过光影算法,呈现在对垒双方之间的OLED对战台屏上,具像化地呈现出面壁者与破壁人思维之间的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脑海星云”场景

三体沉浸式艺术展从《三体》原著中出发,将哲学和文学的概念,通过跨学科的技术结合,实现艺术化的表达,最后呈现为一个可互动、可理解、可感受的沉浸体验。

Part.2:科学与人文的外延

1

如何将工作和兴趣统一起来,更好地理解生活?

吴青松 国风漫画家《三体艺术插画集》插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一切的落脚点都在自己生活本身,才能获得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兴趣,找到自己的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

比如,创作“太阳系二维化”场景的艺术插画时,吴老师就将自身对于宇宙和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系二维化”场景艺术插画 吴青松

在画中,罗辑与冥王星被置于画面的最中心,罗辑的动作蜷曲,仿佛回到了母亲的身体之中,又即将开始新一轮属于二维世界的文明轮回。画中的那一刻,是三维世界的最后一秒,也是二维世界开始的第一秒。

生命是宇宙中最为可贵的东西。宇宙最后的终结,可能是熵增到无限的状态,命是宇宙背景辐射上抬起头来的波峰,它值得我们珍惜和热爱。

2

科幻发展在市场环境下如何进入大众生活?

何敏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科幻文化节发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成电的教授,也是科幻文化节的发起人,何敏老师向我们深入分享了在科幻文化节中,将科幻与生活学习融合的一线经验。

在科幻文化节中,科幻写作训练营开放前沿实验室提供给同学们开展头脑风暴,还模拟《弗兰肯斯坦》诞生的场景,带领学生走入郊外环境,深入探索科幻创意。

多位科幻作家和老师沉浸式地给同学们分享科幻创作经验,甚至一口气讲三个半小时没有中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幻小说创作营

科幻,是在靠着理性的激情感染人的。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入感受生活与科幻之间的连结与差异,创作出了大量科幻习作。

何敏老师也正在将这些作品整理出书,而合集的名字,与三体校园活动不谋而合,就叫《群星》。

校园群星计划期待《群星》的诞生!

3

相比《三体》诞生时,近十年的科幻作品有什么变化?

陈曜 《科幻世界》编辑部主任 四川省科幻学会副秘书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聊起近十年的科幻变化,陈主任没有讲宏大的数据,而是从一个有趣的细节说起:

“现在中国原创的科幻小说,主人公的设定,终于是个中国人了。”

大家的直觉中,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很早之前的事。实际上,这是一个2016年、2017年之后才开始有的变化。

陈主任工作中每年会阅读数千份自由来稿,曾经在这些来稿中,不管是成熟作家还是素人作者,写的主人公常常都会是一个外国人。

似乎在潜意识里,读者和作者都会认为,将主人公的设定写为一个中国的“天才物理学家”,会更像“霸总文”,而不是“科幻文”。

但是到了现在,最直观的变化是,在科幻作品中面对全球性危机时,一个中国主人公提出了解决方案,不管最终是否解救了地球,大家都会觉得这件事情很可信,能接受

随着国家科技的发展,科学上的自信、对于国家实力的自信,已经直观地反应在了科幻小说的创作中。

中国的家国情怀,中国历史之中的古人智慧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了科幻作品当中,形成了与海外科幻不同的中国特色语境。

4

在物理课堂中,如何讨论《三体》中的科幻概念?

王子竹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体》是一个很大的宇宙,牛顿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甚至社会学的想法,都有被融入其中,但科幻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仍然不能被忽视。

科幻像一棵树,它能够在与你相关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的领域中生长枝干。科学概念在现实中突破后,被科幻作家引用创作科幻作品,而科学家同时又会从科幻叙事中吸取灵感,反推科学研究的实现。

科幻和科学是一组双螺旋结构,一直都在互相进步上升。

Part.3:互动环节

在圆桌活动的最后,三体沉浸式艺术展的出品人与现场同学进行互动,并送出了本次校园活动的观展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待我们在下一次「三体校园群星计划」中相见、相识!

借用陈曜老师在圆桌中聊到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科幻为你打开的这扇窗,是关不上的。无论以后走向哪条道路,它都将照耀你的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