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间,辽宁锦州强对流天气持续,天空中电闪雷鸣。在辽宁锦州市锦州北站火车站广场,两名行人打着伞在站前广场行走,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直接向着广场劈下,正好击中两人,两人瞬间倒地。其中一人被及时送往医院,所幸没有生命危险,另外一人仅表皮擦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其实当时是行走在比较空旷的广场内,为什么这样也会引发雷电击中呢?不少网友表示困惑,难道是打伞的原因吗?打伞有那么多人,为何就击中他们俩?

要想解释这么个问题,还得往深点研究,也就是闪电形成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闪电的形成原理,简而言之,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

当冷暖气流相遇时,暖空气上升,其中的水滴和冰晶会相互碰撞和摩擦,导致电荷的分离。一般情况下,云层上层带正电,而下层带负电。

随着电荷的分离,云层内逐渐积累了巨大的电荷量。这种电荷积累会在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势差。当电势差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电场强度足够大,就具备了产生闪电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场强度足够大的情况下,云层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会相互吸引,但由于空气并不是良好的导体,它们无法直接相遇。此时,正电荷会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而负电荷则形成枝状的触角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电场强度足够强时,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此时,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闪电。

也就是说,闪电是正、负电荷在云层、空气和地面三者之间积聚、“拉扯”和“斗争”的结果,就像两种电荷想克服各种“磨难”最终融合在一起、巨大能量瞬间释放的过程。只要是地面上有适合这种电荷间连接通道的导体存在,那么就有较大的概率形成“地闪”。比如广州的“小蛮腰”塔在雷雨天气时,频繁接收闪电就是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什么情况下,闪电容易到达地面呢?

一个是强烈的对流和电荷分离。当积雨云内部的对流非常强烈时,夹带着冰晶的冷空气急速下降,而裹挟着水滴的热空气则上升。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空气在云内发生碰撞和摩擦,产生电荷分离。在这个过程中,较轻的正电荷主要分布在云层的上方,而较重的负电荷则聚积在云层的下方。这种电荷的分离和积累为地闪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是云底部负电荷与地面正电荷的电场强度。当云底部的负电荷与地面的正电荷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将寻找路径以中和这种不平衡状态。这种强烈的电场为闪电从云层劈向地面提供了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是地面的电荷分布。面的电荷分布也会影响闪电是否容易到达地面。如果地面存在较高的物体(如建筑物、树木等),这些物体容易成为电荷聚集的地方,增加了地闪形成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就是地面情况。比如地理位置和地形,山地、高原等地方由于地形复杂、气流多变,更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流和电荷分离,从而增加地闪的频率。

那么,打伞怎么会被闪电击中呢?

虽然伞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电荷或增加被闪电击中的风险,但以下几个因素可能使打伞的人更容易成为闪电的目标。

一个是处在较高的位置,如果打伞的人站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如山顶、高楼等),他们相对于周围环境更可能成为闪电的击中目标。显然,辽宁锦州北站广场不属于高处的位置。

第二是金属导体,如果伞柄或伞的骨架是由金属制成的,它们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电荷导体,从而增加被闪电击中的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金属伞就一定更容易被击中,只是它可能更容易将电流传导到人体。很显然,这一点的可能性最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就是靠近大树等较高的物体时,无论是打伞还是不打伞,都有被雷电击中的可能性,而且比纯粹的打伞被雷电击中的概率要高。

值得注意的是,打伞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被闪电击中,但打伞的人所处的环境和伞的材质等因素可能会增加他们成为闪电目标的风险。在雷雨天气,最好的做法是避免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应避免站在高处或靠近可能导电的物体,并尽量保持身体低矮以减少成为闪电目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