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颐养院3楼长者食堂内,73岁的赵阿姨(化名)正和其他长者坐在桌前等待开饭。他们上午刚刚做完唱跳健身,有时也围成一桌打打麻将。“在这里生活很习惯,也有很多熟悉的老邻居。”赵阿姨表示,自己喜欢过集体生活,住进来之后,同龄人之间能唠嗑,也有共同兴趣。

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银发经济成为养老事业的新热点。紧接着1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命名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的通知》,其中,罗湖区是深圳市唯一入选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作为深圳最早开发的城区,罗湖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产业及老年消费市场蕴含着无限潜力。发展银发经济,罗湖怎么做?

村集体投资兴建颐养院

让“养老不离村 看病不离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黄贝岭村,一栋11层楼高的黄贝岭颐养院格外显眼。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的集“医养护康一体化”的养护中心,分为社康中心、康复中心、照料中心、失能失智养护房、亲情公寓、洗浴区、餐厅、活动娱乐区和临终关怀区等两大主题9个区域,实现了医疗健康服务与养老护理无缝衔接。

这是一家有146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于2017年建成深圳市唯一一家村集体股份公司出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

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颐养院的工作人员还会每日制定康乐活动日程,并定期根据节日举办主题活动,如母亲节亲情活动、长者生日会、迎新春包饺子、中秋节制作冰皮月饼灯笼等,以期让老人们通过参与活动,充实晚年生活、增进生活乐趣。

“医养融合”是黄贝岭颐养院的核心所在。颐养院在一楼配备社康中心,由罗湖医院集团医护人员为院内老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满足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社康为入住老人建立档案并据此进行慢性病、心理、跌倒风险评估,通过信息系统实施个性化管理服务。通过医疗与养老相互支撑,黄贝岭颐养院提供了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及长期照料四大服务模式,全面覆盖老人们养老需求。

目前罗湖区已建成8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30家社区长者服务站、30家小区长者服务点、24家社区长者饭堂,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覆盖率75%。

借助股份公司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结合罗湖医院集团在医疗护理领域专业能力,黄贝岭颐养院成功探索了一条由社会力量和专业运营团队有机耦合的医养结合新路径。

据深圳市国资委2021年统计,深圳社区股份公司有近1000家,总资产近2500亿元,净资产超1200亿元,拥有物业逾1亿平方米,年收入超220亿元,年利润近100亿元。罗湖区养老服务业协会会长、黄贝岭颐养院院长梁燕萍认为,由村集体股份公司投资兴建养老院是值得全面推广的“罗湖经验”,不仅能有效解决资金、场地等问题,还能让社区居民更有归属感,真正实现“养老不离村”。

成立医养融合促进会

打破壁垒实现“医”“养”无缝衔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养老和医疗是两个独立部分,“看病的地方养不了老,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2023年7月20日,深圳市首家以医养融合为主题的“罗湖区医养融合发展促进会”在罗湖区成立。罗湖区医养融合发展促进会会长李忠林介绍,罗湖区医养融合促进会的成立,就是要搭建好政府与企业及社会之间的桥梁,为政府助力、为社会聚势、为企业赋能,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企联动”的医养融合发展新格局。

医养融合,是指把专业的医疗技术检查和先进设备与康复训练、日常学习、日常饮食、生活养老等专业相融合。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边医边养、综合治疗。

目前,罗湖全区现有社康机构71家,卫生技术人员1813人,医养结合床位1212张,11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5家养老机构均签订医养结合服务合作协议,有针对性地为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心理等专业服务,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的照护水平。

医养结合不仅是在医院建养老院或者养老院建医院,其重点是社区和家庭。罗湖创新推出六类医养融合健康养老模式:

医中有养,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区中医院将托管康馨养老院200张床位,利用中医药为养老提供服务。整合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组成专科联盟,建成省级重点专科—老年病科,形成集“医养护”为一体的深圳医养融合新名片。

养中有医,社康中心融入日照中心开展服务。11间日间照料中心均与附近社康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社康中心利用技术和设备优势为日照中心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康复服务。

机构支撑,医院搬进养老院。在区福利中心成立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成为全国首家以福利中心养老老人服务为主的老年病专科医院。

社区示范,社会出资建成“医养结合”新样板。黄贝岭村股份公司自筹资金两千多万元,建起楼高11层的医养融合服务中心,实现社康和养老一体化。

居家养老,失能老人家中设病床。依托各社康中心,为社区失能老年人开设社区家庭病床,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

互联网+健康养老。通过手机下订单,医务人员登门上户为有需要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李忠林认为,目前公立医院和民营养老机构之间合作仍然存在很多政策壁垒。首先是“医”归卫健部门管,“养”归民政部门管,医养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不顺畅。医养融合由卫生健康局与民政局共同负责整合,两者在医养融合机制中的职能、分工、监管及经费支持等诸多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新办的社区医养融合机构难以适从,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两床”没有合一。“只有医养不分家,为医养结合提供更有力的行政保障,才能实现医养无缝衔接。”李忠林说。

探索建设养老服务业产业园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落户罗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发经济是一片新蓝海,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罗湖作为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围绕“三力三区”的发展定位,不断培育产业发展沃土。

5月28日,罗湖区银发经济招商引资推介会举行。会上,罗湖在全市率先发布《罗湖区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简称“银发经济十条”),推出长者服务资源地图,现场与9家企业签订合作书,为发展智慧产品、专业照护、医疗健康、跨境养老等银发经济领域注入新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的第一梯队企业,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与罗湖签订意向合作书,布局智慧养老领域。

据记者了解,优必选科技已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和优必选香港研究院,联合港澳高校研发优势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在数字经济前沿领域的布局。“我们希望将香港智慧康养的业态和场景引入深圳,选择在罗湖设立子公司,正是看中了罗湖在深港融合上的区位优势和庞大的银发经济消费群体,希望携手罗湖,通过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康复辅助器具等,打造罗湖智慧健康养老新名片。”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罗湖区还将继续积极探索跨境养老服务。引进港资企业欣荣深尚安养服务有限公司到东门街道建立养老机构,推动深港养老优势互补,探索研究两地合作养老服务模式,形成具有罗湖特色的深港融合长者服务。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建成莲塘街道深港长者服务中心,依托莲塘口岸区位优势,引入香港社工1名,为老人提供专业个案辅导、心理咨询、日常关爱、社会融入等服务。

从养老服务业的产业链来看,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度非常高。上游企业主要提供养老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技术等支持;中游企业则负责养老服务的具体运营和管理;下游企业则主要提供养老服务相关的延伸服务和产品。

罗湖区民政局业务科室负责人肖峻透露,下一步罗湖将探索建设养老服务业产业园(楼宇),聚焦智慧养老、医疗健康、科技产品、智能辅具等多领域,发挥政策优势,吸引相关养老服务业上下游企业进驻,推动养老服务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未来,罗湖将按照“楼宇集聚、片区集群”的思路,瞄准产品研发、智慧养老、医疗健康、文娱旅居等优势基础产业,招引养老服务业头部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特色集群,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