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程晓玲 每经编辑:杨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707948_

曾经的“小透明”省会,正迎来“逆袭”时刻。

今年以来,相比众多后劲十足的普通地级市,不少省会城市经济增长都略显乏力——从一季度经济数据看,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超过半数成员均未能跑赢全国、全省大盘。而贵阳,是一季度全国少数几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的省会城市之一,并以6.2%的GDP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贵阳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1至4月,贵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在贵州全省排名第一,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长线来看,当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已连续数月两位数增长,并持续攀升。这一成绩放在全国也称得上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不久,贵阳才以“全国人口增量第二城”的身份备受外界关注。这个向来存在感不强的西部内陆省会城市,何以同时成为经济和人口增长的“黑马”?诸多期待下,“强省会”五年行动时间表仅剩不足一年,贵阳距离当初定下的目标还有多远?

经济“逆袭”

近年来,城市经济“排位赛”洗牌重塑,一批省域副中心、普通地级市加速崛起,一跃成为全省乃至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相比之下,省会城市的“光环”似乎不如从前。

以今年一季度为例,26座万亿GDP城市中,共有14城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省会城市仅占3席,分别为福州、郑州、武汉。而在一季度增速前五强中——苏州(7.9%)、泉州(7.2%)、南通(7.2%)、无锡(6.8%)、深圳(6.4%),无一省会城市在列。

拉到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一季度跑赢(或等于)全国经济增速(5.3%)的只有11个。反之,共有16个省会城市增速跑输全国大盘,17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比均在半数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有关“省会城市集体掉队”的担忧,一些传统印象中的“弱省会”正在努力打破质疑。

数据显示,去年和今年一季度,贵阳分别跑出6%、6.2%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贵州省增速,其中一季度增速在27个省会城市并列第六。

与区位相近的西部省会城市相比,贵阳的增长表现堪称亮眼。同期,邻省的昆明经济增速分别为3.3%、3.4%,南宁分别为4%、1.7%,一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位列省会城市倒数第二、倒数第六。

事实上,这个经济增长“黑马”的潜力早就显现。

综观全国省会城市在过去10年(2013~2023年)的经济表现,贵阳以147%的GDP增幅名列第五;而在2010~2020的10年间,贵阳GDP从1121.82亿元增加到4311.65亿元,增幅高达284%,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成绩,对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都相对薄弱的贵阳来说并不容易。逆势上升的动力从哪里来?

从最新公布数据看,工业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今年一季度,贵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4%,是全国6个实现两位数增长的省会城市之一;1-4月,这一增速攀升至12.8%,超过全国6.5个百分点。

梳理公开信息,贵阳工业经济的加速有迹可循。

“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最大的潜力在工业、最大的希望也在工业。”早在2021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正式吹响“冲锋号”,《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随后印发。

按照当地媒体的说法,工业倍增行动,贵州“坐不住”“等不起”。可以看到的是,经过几年努力,眼下作为全省经济龙头的贵阳已率先“支棱”起来。

人口“黑马”

贵阳的“逆袭”,不只是交出了亮眼的经济成绩单。

就在一个月前,贵阳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贵阳常住人口640.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25万人,增长2.9%,增量超过贵州全省的两倍。

这也意味着,贵阳去年人口增量超过郑州(18万人)、杭州(14.6万人)、成都(13.5万人)等千万人口大市,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合肥的21.9万人。

这样的高速增长并非突然出现。

在2022年,贵阳便是全国6个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的城市之一,以11.81万的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五,仅次于长沙、杭州、合肥及西安。

再往前追溯,贵阳人口增量连续44年保持正增长,且连续三年达10万人以上,无论是增量还是增速都远超同类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人口规模相近(500-900万人)的其他4个省会城市为例,2023年末,昆明常住人口8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万人;福州846.9万人,增加2.1万人;南昌656.82万人,增加3.01万人;南宁894.08万人,增加4.91万人。

在全国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作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省会城市,贵阳何以保持较高的人口增势?

和国内大部分城市一样,面对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贵阳近年陆续出台一系列的引人政策,并提出建设全省人才“蓄水池”的目标。

作为全国较早放开“零门槛”落户的省会城市,贵阳吸引人才的成果显著:三年共吸引31.1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才总量达151.5万人。其中,2023年新增高校毕业生留筑人数创新高,达12.07万人,省外高校毕业生来筑人数较2022年翻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502495558

有观点指出,随着与毕节(673.18万人)、遵义(658.06万人)人口规模逐年缩小,若能延续这一人口增势,贵阳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跃升为贵州省人口第一城。

而根据《贵阳市“十四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预计到202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7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预计达到800-1000万人,建成千万人口特大城市。

目前来看,贵阳距离上述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万亿目标

某种程度上,人口可以看作一座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人口流动的核心驱动力,往往来自不断扩展的产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换句话说,贵阳在经济和人口增长上的“出圈”表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底层逻辑的关联。再进一步看,当地近年来大力实施的“强省会”行动功不可没。

2021年,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共十大类35项举措,全力支持贵阳加快实现“六个新突破”。

其中明确目标:“确保到2025年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首位度达到27%以上、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在省会城市中实现赶超进位,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特大城市。”

如今,“强省会”五年行动进度条已走过80%。在去年刚刚跨过GDP5000亿元门槛、经济首位度24.6%的贵阳,要在2025年如期实现上述目标,压力仍然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贵阳还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目标。

根据贵阳“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35年,要建成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当地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近年来,全国城市“万亿俱乐部”不断扩容,但中西部梯队断层的现象一度引发外界关注。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省支柱的中西部省会城市被寄予厚望,纷纷喊出向万亿目标迈进的口号。

例如,去年GDP7864.76亿元的昆明,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经济首位度提高到30%以上、力争达到32%的目标。去年GDP领先贵阳418亿元、同样被网友戏称“小透明”省会的太原,则先后将冲击万亿GDP的时间点定在2025年、2027年。

尽管挑战难度极高,但贵阳距离万亿目标也并非遥不可及。

就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副省长罗强发言介绍:“贵州从2014年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到现在已有10年了,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实现了蓬勃发展。”

也是在这10年间,率先起步的贵阳成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并先后引进华为、腾讯、三大通信运营商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摸索出一条竞逐未来产业赛道的新路径。

数据显示,到2022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左右;贵阳2023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50%,撑起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从西部内陆经济“洼地”到增势喜人的未来“万亿之城”,这也正是贵阳经济乘势而上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