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mes Brown

译者:覃天

校对:易二三

来源:标准收藏(2003年5月)

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音乐。在电影的开头,他告诉一个坐在门廊上的孩子,要「做正确的事情」;夏天的烈日和「拉希姆电台」(Radio Raheem)的声音让他感到晕眩。总是抱着录音机的拉希姆电台总是那么沉默,但他又很可靠——「拉希姆电台」的扮演者比尔·努恩既愤怒,又显得很仁慈,当镜头给到他的时候,他几乎占据了每一寸画面;他的音响就是他的代言人,不断的放着全民公敌乐队的歌曲《Fight The Pow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所应为》(1989)

他走在音乐的回响中,处于自己的最佳状态,令人印象深刻,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各个角度释放着自己身上的攻击性,充满了活力。在电影中,我们几乎没有听见「拉希姆电台」说过几句话,但他的声音却凸显着的个性,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仅凭着声音,「拉希姆电台」就让我们把他和其他人分隔开来,并且看到他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个性的。

人类的经验,无论从整体还是个体的意义上来说,都可以说是非常顽固的声音;它拒绝仅仅通过一个人来表达自己。如果说斯派克·李这部炙热的杰作在本质上表达的,是对人性的担忧,那么这种说法显然是有些轻率而宽泛的——这部作品多样而反常;危险,却又做出了通常注定要失败的、但总是令人动容的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电影一开始就预知了这一点以及随后的一切。剪辑师巴里·亚历山大·布朗在电影的开头为我们展示了绚烂而丰富的画面,使电影中的那个世界变得复杂起来。当然,画面的颜色是个问题。金钱、所有权、融化的冰块以及令人迷幻的布鲁克林的热浪,如同嘈杂的音乐一样萦绕(有时令人窒息)在电影中的人物的身旁。

在《为所应为》(1989)所营造出的这个小小的、被仔细审视的世界里,所有的事情都比它本来的样子的更令人头疼。无论在哪个方面,人性的展现都是如此艰难,夏日让人感觉像是令人担忧的一年。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介绍了蒂娜(罗茜·佩雷斯饰),她是一位接近奔溃边缘的年轻母亲,她穿梭在那间落魄的靠近铁路的公寓里,一边照顾着孩子,一边大声地用西班牙语向她的母亲吼叫着。蒂娜不断地在房子里走来走去,她的身影有时处于阴影中,有时浸在棱柱状的橘色光线里,当她走向镜头时,镜头快速地向后移动着,仿佛蒂娜随时会从镜头中走出来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一个极其亲密而客观的镜头中,由导演斯派克·李亲自饰演的穆基一边感谢着上帝,一边用一个冰块在蒂娜的身上划过,仿佛是在为一场手术做准备。在这个场景中,斯派克·李似乎是在说服第一次出演电影的罗茜·佩雷斯:这是我交给你的一个全新的角色。

尽管在斯派克·李的电影中,故事总是滑向悲剧——鲜血,比利俱乐部,夏天的烈日和街头的水龙头——但斯派克·李的艺术功力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其中当然有欺骗性的部分,它来源于李对这个社区里人们日常生活的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的镜头仿佛在把我们介绍给其中一个个家庭中的每一个孩子,斯派克·李每次都会向我们展示向一两张面孔,并且责备他们向我们的致意。这是醉酒的街区管理员「大市长」(奥西·戴维斯饰);这是「修女母亲」(露比·迪饰)——电影中这些人物的名字都与他们各自的结局有着隐含的联系。从窗户往外看去,这三位老人坐在街边,他们的身后是消防车颜色的红墙,一边扯着闲篇,一边抱怨着。

在这部斯派克·李的第三部影片中,他的伟大才华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他对这个社区的爱以及凸显人物个性、带有标志性色彩的视觉风格。电影中的这些人物一直在说话,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同时也很脆弱;斯派克·李的编排充满了即兴的机智,好像一首流落在街头的诗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的视觉风格充满了人性,色彩令人晕眩,同时,还带着对他人的好奇心。在1992年的电影《黑潮》中,斯派克·李让丹泽尔·华盛顿出演了主角。另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迷惑》(2000)中,萨维恩·格洛弗和汤米·戴维森饰演了音乐吟游诗人,在《决堤之时:四幕安魂曲》(2006)关注了那些由于美国政府对卡特里娜飓风反应不力的受害者,这种关注既来源于视觉,也来自于道德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迷惑》(2000)

在《为所应为》中,厄内斯特·迪克森的摄影加剧了这一伦理感,他强调摄影机的对称和同步运动;服装设计师露丝·E·卡特为各位演员们安排了生动、色彩各异的服装;美术设计威恩·托马斯将布鲁克林区北部的贝德福德-斯图维森特区变成了一个充满了冲突和矛盾的舞台。

这些精良的制作,让斯派克·李得以实现自己的想法:360度环绕人物的推轨镜头,虽然我们没有在《为所应为》中看到,但是在次年的《爵士风情》(1990)中,它得到了十足的展现。可以说,《为所应为》是《爵士风情》的先导之作,它为我们绘制了一副「拉希姆电台」的可怜的肖像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爵士风情》(1990)

在《为所应为》中,偶像的印迹无处不在。在萨尔著名披萨店的收银机后面,有一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油画。同样,麻烦也开始于萨尔店里的那面「名人墙」,上面挂着的,都是一些美籍意大利名人,例如弗兰克·辛纳特拉、阿尔·帕西诺以及约翰·特拉沃尔塔的画像,萨尔(丹尼·爱罗饰)认为这些名人可以鼓舞他和他的儿子维托(理查德·埃德森饰)和皮诺(约翰·特托罗饰)。

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说,自己希望在墙上看到更多的黑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萨尔招揽黑人客户。当地电台的DJ(塞缪尔·杰克逊饰)的工作室墙上,挂着基思·斯威特、惠特尼·休斯顿、特蕾西·查普曼和安妮塔·贝克的海报。斯迈利(罗杰·格午埃文·史密斯饰)是个结巴,他卖的是马尔科姆·X和马丁·路德·金的涂鸦画像。在斯派克·李的电影中,那些人物对面孔的兴趣是不可动摇的,像是一种宗教。

让我们再来看看斯派克·李演的穆基,他是这些人中最危险、最富有成就的一个人。斯派克·李愿意借由这个迷失又有点迷人、纯真无害的角色来象征自己,这可能是《为所应为》在影院上映以来30年来一直保持新鲜感的原因,并让这部电影以如此不可思议的精确度预言了如今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穆基穿着复古的道奇队运动衫,运动短裤和罕见的耐克球鞋,这些都被如今的黑人孩子视为一种时尚。即便把穆基放到今天布鲁克林的德福德-斯图维森特区、布什维克区、哈莱姆区或下东区,他的着衣风格仍然是流行的。另外,穆基用的是一条带有尼克斯队经典标志的毛巾,这些天来,这种标志又重新开始流行了起来了。因此,这也不难说明,他心中的痛苦带有一种讽刺的疏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为所应为》上映时,它的震撼性和立竿见影的影响已然变得更加公正了——斯派克·李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年轻电影导演之一的地位,此前他执导的电影《稳操胜券》(1986)和《黑色学府》(1988)获得了成功。他对喜剧的眼光是明晰的,同样,他对黑人的怜悯之情和他对当下政治的深度关注也是如此。

现在,他发现自己陷入了纽约市周期性的种族焦虑之中,这种焦虑是由州政府批准的种族主义暴力引发的,并陆续弥漫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斯派克·李将这部关注种族议题的新电影《为所应为》,献给了布朗克斯警方射杀的埃莉诺·邦普斯(Eleanor Bumpurs)、在霍华德海滩事件中遇难的迈克尔·格里菲斯(Michael Griffith)、1978年遇难的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在纽约哈姆莱区遇难的埃德蒙·佩里(Edmund Perry)、伊冯·斯莫尔伍德(Yvonne Smallwood)以及在布鲁克林遇难的迈克尔·斯图尔特(Michael Stewart)的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黑人都被警察或白人暴徒杀害。这只是因不公死去的黑人中的一部分(顺便说一句,《为所应为》中,斯迈利画在马丁·路德·金头上的王冠看起来有点像涂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所画的、用来纪念逝去的黑人英雄的王冠。巴斯奎特被同为涂鸦艺术家的斯图尔特的遇难吓坏了,他专门为这起事件创作了一幅名为《毁灭:迈克尔·斯图尔特之死》的油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为所应为》的尾声,当「拉希姆电台」被警棍勒死后,人们开始试图用声音召唤死者,这一做法先是试探性的,然后演变成了近乎于圣歌的吟诵。他们吟诵的这些名字同样也代表了那些死去的年轻的黑人;斯派克·李电影中的的人群显然已经在心里记住了这些名字——「拉希姆电台」只是其中的最近不幸遇难的一位——就像当代观众在公众事件中所看到的特雷沃恩·马丁(Trayvon Martin)、拉坎·麦克唐纳(Laquan McDonald)、桑德拉·布兰德(Sandra Bland)和菲兰多·卡斯蒂尔(Philando Castile)等人的遇难一样,观众也有一份自己的默哀名单。

在《为所应为》上映两年后,也就是1991年,布鲁克林的「皇冠高地」街区爆发了一场骚乱,黑人和犹太人之间局势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这种紧张局势与《为所应为》中描绘的黑人与意大利人(以及在较小程度上,黑人与韩国人)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呼应。同年早些时候,在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罗德尼·金遭到了一群高速公路警察的殴打。

电影上映十年后,也就是1999年,纽约警方向无辜的几内亚移民阿马杜·迪亚洛(Amadou Diallo)的身上开了41枪,午夜刚过,他就在离家几步远的地方被打死了。

在2014年,在《为所应为》上映了25年后,埃里克·加纳(Eric Garner)的死亡案令人想起片中「拉希姆电台」死亡时的可怖场景:埃里克·加纳同样身材魁梧,也是他所在社区的常客,也无缘无故地被按在人行道上窒息而死。

早在1989年,一些观众就担心斯派克·李的这部电影可能会激起黑人观众的暴力时间。这是一种多么奇怪而又不经意间的担忧,而现实中却源源不断地发生着暴力事件。斯派克·里电影中关键的高潮段落——死亡、愤怒、暴乱——无疑令影片多了一层空洞的现实主义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有正义的愤怒,《为所应为》是一种令人不安的矛盾心态的早期表达,这种矛盾心态将成为1990年代黑人标志性的政治态度。民权一代所凭借的图腾般的胜利和开放的自由派新教精神早已不复存在,其激烈的继任者——黑人艺术和黑人权力这两种政治力量——艺术的双重民族主义也逐渐式微。现在,斯派克·李这一代电影人将开始遴选他们的前辈的作品,并开始朝着试探性的融合方向前进。在《为所应为》最混乱的时刻中,我自然地想到了诗人格温多琳·布鲁克斯创作于1960年代末的诗歌《暴乱》(Riot)中的一段:

汗水浸透了穷人的衣衫,他们一点也不美丽

不像伊利诺伊州的那两位精致的黑人

他们排着不平整的队伍向他走来,

在海里

在横风之中

他们是黑暗的,吵闹的

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停留,

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小心翼翼

但《为所应为》也包含了一种真诚而又毫不掩饰的对团结与和睦的向往。之前坐在红墙前,其中的一名老人「ML」(保罗·本杰明饰)对韩国人开的杂货店感到不满,这家杂货店位于斯图文森大道与萨尔的披萨店对面——但他的朋友们很开心地提醒他,他自己也是西印度人,也一位漂洋过海来到纽约移民的后裔。他融入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方式与这对开杂货铺的韩国夫妇不同,不可避免地受到他肤色的影响,但他的故事同样真实,也同样滑稽。就像杂货商史蒂夫·帕克(Steve Park)和金妮·杨(Ginny Yang)声称自己在美国商业中占有股份一样,ML的身上也带有美国人的贪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派克·李的父亲——比尔·李为本片谱写的配乐,显示了他对布鲁斯音乐和美国歌谣的热爱,再加上全民公敌乐队的节奏,就连配乐也混杂在了一起。除去嘈杂的、多语种的对白,我们还是可以欣赏《为所应为》这部影片的。这部电影中每个角色都在画面中被鲜明地刻画了出来,直率地对着镜头呼喊着种族群体遭遇的不公,他们之间不同的口音让人感到讽刺。在电影中,即使是偏执也是多元的。

李利用约翰·特托罗橄榄色的皮肤和浓密的头发,使种族模糊成为一种无言的演讲。约翰·特托罗饰演的皮诺讨厌「黑鬼」,但他喜欢魔术师约翰逊。他的任何咆哮都不能削弱他的弟弟维托与穆基正处于萌芽中的友谊,或者萨尔对穆基的妹妹杰德(由斯派克·李现实生活中的妹妹乔伊·李饰演)的迷恋。

在所有的暴力过去之后,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是穆基和萨尔之间的对话,它以尖刻的言辞开始,但最终,他们两人之间似乎也达成了和解。穆基的朋友对他说:「别忘了你是个黑人。」但蒂娜只是恳求他做个男子汉。而无论是黑人还是男子汉,他们都没有真正的、选择的余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期望斯派克·李不是本质上的自由派(如果悲观地说,他是一个谨慎的「合成者」,夹在立体声的两面音响之间),我们总是会对他感到失望。他尊重和热爱激进分子,钦佩他们的夸张和对种族及其人民无限的、显而易见的爱,但最终还是看不到他们的前提。在影片的结尾字幕中出现了两段话,一段来自马尔科姆·X,为自卫的政治暴力辩护;另一句来自于马丁·路德·金,他的这段话谴责了暴力。从九十年代开始,这种未被消化的辩证法或多或少就是我们的种族政治的现实。

对《为所应为》这部影片来说,最恰如其分的文化英雄可能是纳尔逊·曼德拉,他在电影中没有被提到,但在我看来,他在片中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存在着。在某些方面,斯派克·李的故事与南非的白人少数派统治的状态更加相似——萨尔和他的儿子是居住在这个社群中少数的白人,除了那个骑自行车的人——而不是对美国多数派恐怖政治的广泛叙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为所应为》上映不到一年后,曼德拉就出狱了。1994年,他当选为南非总统。很快,这位曾经热心捍卫被压迫者,从事革命的前激进分子被誉为全球和平与解放的象征人物。

而《为所应为》中的「拉希姆电台」只是一个独来独往、热爱音乐的人,他生来就是为了适应分歧。当我们第一次在片中听见沉默已久的他长篇大论时,他向仰慕他的穆基展示了他的手上的那些戒指。它们看起来闪亮、保养得很好,隐约有些危险。一个手上拼成了「爱」,另手上拼成了「恨」。他给穆基讲了「爱」与「恨」的生命故事,它们相互顽抗着。最后,「爱」打倒了「恨」,它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