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显和余秋里一样,都是从战争年间走出来的干部,而且,两人年龄相仿,建国前后,他们都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两人也在革命当中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因此,在接受任命的时候,组织上也会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秋里将军的戎马生涯非常勇敢,多次负伤,依旧坚毅勇敢。

1931年是余秋里加入中共的那年,就在横江渡以西的七里坪战斗中,他的头部负了重伤。

而后来的几次反“围剿”作战,更是一次次重大的挑战,余秋里不负众望,认真完成了组织上安排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1935年的长征中,预留期在贵州威宁县则章坝掩护军团西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不过他并不愿意留在当地的老乡家中,不顾个人安危也要跟随部队继续北上,因为当时红军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他在中途也被截去了左臂。

当红军抵达延安后,余秋里开始进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随后转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在这里系统地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抗日战争的十四年十分艰苦,可余秋里总结出了一套全新的“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练兵方法,受到了军委的表扬,当时毛主席都说:“这一练兵方法是突破历史的新创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胜利那天到来的时候,余秋里更是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贺龙还表扬道:“抗战十四年的时间,余秋里打出了一个天下第一团。”

1955年,余秋里获得中将军衔,他虽失去了一条胳膊,不过仍然大气纵横,颇具威严。

因此,毛主席对于余秋里,总是有着很深的印象,1968年毛主席接见了中央和部分地方领导人的时候,陈伯达组织撰写新闻稿,余秋里的名字并没有被加进去,于是,毛主席审阅的时候就说:“还有余秋里嘛!”

陈伯达更是将这句原话给填了上去,这“还有”二字,更是让“余秋里”这三个字有了些更加深刻的含义。

余秋里有军人的血性,更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八届七中全会的时候,毛主席在会见休息期间询问余秋里:“余秋里同志,四川的情况怎么样呢?”

将军直言不讳地说道:“报告主席,四川的情况不是很好。”

1960年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问大家:“前几天报纸上评尼赫鲁的一封信,你们都看了吧?”

包括谢富治在内的几个人都赶紧回答“看过了”,只有余秋里将军直接回答:“报告主席,我没看!”

毛主席微微一笑,对大家说道:“我看余秋里讲的才是实话,那么长的文章,怎么能一下子就看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在建国之后,余秋里表现出的更是“全能将军”的样子。

1958年2月开始,余秋里直接接任了石油工业部长的职务,而在这一年一直到1965年1月的这段时间里,我国石油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一举就被扭转了过来,为原油产量上一亿吨,并且让中国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也是因为余秋里将军非常善于学习,特别是《实践论》和《矛盾论》,更是给了他无限的启发。

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更是余秋里将军喊出的口号,可谓是老少皆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丕显和余秋里的年龄相仿,他也是年纪轻轻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在红军时期,他便是中央苏区著名的“红小鬼”之一。

陈丕显在担任中央苏区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的时候,和毛主席的办公地点距离并不算远,毛主席就经常让他们过来聊天,这对陈丕显来说,无疑是格外幸运的,这样,他也可以直接聆听毛主席的教导。

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陈丕显还跟随项英、陈毅等人进行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

而从战争中走出来的陈丕显,在部队中通常做着政委、书记之类的工作,他的工作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因在革命年代的优异表现,陈丕显也在建国后被调到重要城市上海去工作,在上海担任市委第四书记、华东局委员等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会,百废待兴的繁重任务直接压在了陈丕显等人的身上,他刚刚走马上任便马上全心全力投入其中,为了肃清赌和毒,平抑市场物价等,维护社会安定,陈丕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陈丕显同志依旧是上海市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以极为积极的姿态,充分利用起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优势,进一步调动起了广大工人、知识分子以及工商业者们的劳动积极性,使得工业得到了非常合理的发展。

可以说,上海在解放后的发展,和陈丕显等领导同志有着密切关系,而陈丕显也为社会主义新上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之后的很多年时间里,陈丕显同志一直都在上海工作。

两人在革命年间有着相同的目标,而在建国后也各有各的侧重点,他们都是新中国非常优秀的领导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中央考虑到过去陈丕显在上海作出的成绩,也安排他去云南担任省委书记的职务。

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了很久,陈丕显也在考虑着自己此次回来,是否还能接替重任。

在考虑的过程中,叶剑英找到了他并且和他谈话,鼓励他勇敢迈出这一步。

这也是因为,过去在上海的时候,陈丕显和叶剑英就比较熟悉了,叶剑英每次来到上海的时候,都会让心思缜密的陈丕显去安排一切。

此次叶剑英找到陈丕显,也是提前了解到了陈丕显考虑的内容。

他对陈丕显说:“如果你的身体无法适应高原的气候,那你就干脆回到部队去算了。”

这句话也触动了陈丕显,在革命期间,他也早就适应了部队当中的生活,正好,老首长粟裕也对他说过类似的话:“要么直接回到部队中来,现在好几个大军区都缺少干部,南京军区还都没有政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候,胡耀邦也同样赋闲在家,他向陈丕显建议道:“现在的形势还在变化,不可能让你一直留在云南的,你是有大用处的,好久都没工作了,好好抓住这次机会,无论干什么,就先去。”

就这样,陈丕显也觉得这条路是行得通的,因此就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路。

一直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中央也下定了决心,让陈丕显去中央书记处去工作。

那会,中央也在考虑中央军委的领导班子人选,韦国清因为身体原因将要退出军委领导班子,中央也考虑到,军队内部还有一些问题出现,在接下来的领导班子确立起来后,要让他们恢复和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开创军队工作的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陈丕显在云南果然没有停留太久的时间,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被调到了湖北,从湖北省委第二书记一直做到了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另一边的余秋里,此时是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同时还是国务院副总理。

有了重新使得军队走向新建设之路想法后,中央就要物色合适的人选。

在战争年代中从事过军事政治工作,并且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经受过严峻考验的,才能符合要求和标准。

就这样,陈丕显进入了中央的视野,他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人也靠得住,经历过很多个党政军岗位历练,绝对是合适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况且,当时的陈丕显仅仅只有66岁,在当时高级干部年龄普遍较大的情况下,他还是年富力强的。

中央还同时考虑到,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是兵团政委了,在同龄的军队高级干部中,这也是极少出现的。

因此,陈丕显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事情,基本是板上钉钉了。

1982年9月1日,参加十二大开幕的几位领导,例如刘华清、廖汉生等在见到陈丕显的时候还给他敬了礼。

陈丕显的秘书也为马上能够到军队中工作而感到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当时的人事酝酿中,中央决定余秋里在十二大后继续留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并由负责经济工作改为分管政法工作。

一次,邓小平在家中召开了一场会议,专门向余秋里介绍了中央对其工作分工变动的安排。

对于这样的变动,余秋里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因为他过去长期都从事着军队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若是突然去从事政法工作,自己也有着很多不熟悉的地方,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留在军队工作去发挥光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他又考虑到,中央已经基本敲定的事情了,自己再去提出一些意见不太好,于是就委托王震将军向邓小平提出自己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在书记处不管政法,是否能和陈丕显同志调换一下,让陈丕显同志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岗位上,主管全国的公检法工作。

王震答应了下来,并将余秋里重回军队的想法向邓小平做了汇报。

邓小平非常慎重,他也考虑到:余秋里离开军队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但是在战争年代,余秋里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余秋里在西北野战军中率先运用“三查”的方法来促使军队的思想建设,这种方式,也直接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毛主席还专门召见了余秋里,了解“三查”的情况,余秋里在窑洞中向毛主席汇报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毛主席在听完之后还表示:“很好,很好,我们从中央苏区,就想要找到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方式,你们这三查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而且,余秋里在建国后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之后,进一步将在部队中的政治工作经验运用到了石油战线上,形成了一套非常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因此,余秋里来到这个岗位上,也是极为合适的。

邓小平委托胡耀邦征询陈丕显的意见,陈丕显在听完之后,对胡耀邦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到总政治部可以,到中央政法委也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到了陈丕显的同意后,中央就着手于对人选问题再次征求相关领导的意见。

1982年9月10日,邓小平审阅了相关征求意见和报告后,也作出了批示:余秋里去总政,陈丕显管政法。

对于这样的安排,余秋里也非常感激陈丕显。

不过,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自身的能力和是否能够胜任组织上安排的岗位,都无半点私心。

1985年,余秋里的侄子余黑古要考军校,成绩也过线了,他正好找了个机会,来到北京探望一下伯伯余秋里。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伯伯:“伯伯,能不能打个招呼,我想要进个好点的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秋里听完了之后,回答也只有四个字:“没有必要。”

第二年,余秋里的侄女余满秀也当了兵,在第二年考军校,可她的学习成绩并不如意,就想着看看伯伯那里有没有办法。

余秋里的想法也如出一辙:“能上的话就去上,上不了的话就回去种地。”

陈丕显也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对知识分子总是热情关怀,他也是从早期就开始从事青少年领导工作的老同志,一直都非常关注下一代的发展。

1995年8月23日,陈丕显同志逝世,享年80岁,官方对他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

1999年2月3日,余秋里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总政治部主任一职擦肩而过的陈丕显 水新营; 党史博览

换岗的始末:陈丕显与总政治部主任一职擦肩而过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