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梁有勇

实习生 刘秋妤

产学研联动、多学科融合,直击双碳“痛点”。6月14日,武汉大学举行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规模达到20亿元的碳中和基金也同期签约。

武大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大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现场

面对可持续发展挑战,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是国际共识,更成为科技竞争、产业竞争的新焦点。武汉大学在碳中和相关领域学科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创新平台体系完整,在基础理论、技术储备、政策研究、法律保障、市场管理等全方位均有布局和突破,特别是在碳中和感知等方向处于领先水平。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表示,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是武汉大学对时代之势、国家之需的积极应答,也是加快培育新学科增长点,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的必然选择。武大将充分发挥在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化学、法学、经济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助力碳中和研究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掌握产业发展的国际话语权,贡献武大智慧与力量。

张平文为钟发平颁发聘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平文为钟发平颁发聘书

“碳中和大潮下,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钟发平表示,研究院将依托武大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在低碳能源技术、碳足迹管理技术、碳感知技术、碳减排与节能技术、碳中和法治保障等五大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并将聚焦碳中和关键技术、碳汇、碳足迹管理工具、ESG评价等核心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研究院还将协同国内国际兄弟院校、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行业优质企业,推动成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创新联合体,引导组建生态产业基金,打造多主体共参共建的绿色生态体系和生态样板,形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引领。

据了解,钟发平是武汉大学1988届理学博士,曾师从我国现代电化学重要奠基人之一查全性院士。“回归”武大前,他作为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链要素整合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钟发平表示,实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整个产业还存在关键卡点、痛点。他举例说:“比如我们马上要做的新能源电池回收项目,光靠哪一所大学、哪一家企业,哪一个地方的力量都是不够的。”

碳中和基金签约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碳中和基金签约仪式

为促进“政产学研金”一体赋能产业生态,成立仪式上,还举行了碳中和基金签约。该基金由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给予学术及科研指导,由凯博资本、中创新航、科力远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相关政府平台及基金共同设立,规模达到2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这也是国内高校碳院中成立速度最快、资金规模最大的碳中和基金。

“这一基金中,我们安排了很大一部分科创基金,用于鼓励科研人员和研发企业大胆尝试、大胆试错。还有一部分产业基金,用于帮助初创企业走下去。”钟发平表示,这一基金将帮助“产业主动找上门”,为科研人员创造最好的条件。

白春礼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春礼院士

成立仪式后,现场举行了“珞珈讲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教授,以“国之重器与科技创新”为主题,分享了科技前沿动态。当天下午,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还联合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举办了“碳中和与新型能源产业生态高端闭门会”。

(图片由武汉大学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