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一天,毛主席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上,召见北京军区的领导班子,有北京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以及军区政委等等。

令人奇怪的是,毛主席召见的当天,只有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郑维山抵达了天安门城楼,却没有司令员杨勇和军区政委廖汉生的踪迹。

毛主席向郑维山询问两人的去处,郑维山说:“没通知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郑维山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杨勇和廖汉生匆匆赶来,毛主席见到他们后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你们两个吵架了?工作都不愿意配合了?”

杨勇是开国上将,廖汉生是开国中将,他们各有怎样的革命经历?他们为什么吵架?在毛主席的调和下,他们和好了吗?

杨勇,1913年出生在湖南浏阳文家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尽地主欺辱的他,在13岁时就加入到当地的童子军,并成为小队的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1927年时,杨勇已经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了,跟随浏阳军攻打长沙失利后,转移到江西等地。

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失利丧失对革命的热情,反而坚持学习,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武装头脑,磨炼体魄。

1930年时,杨勇因表现优异被转为中共党员,并在政治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红三军第八军团,由此走上了人生政治军事生涯。

1933年时,杨勇已经是红三军第四师十团政委,根据党中央的指挥,他带领十团的战士和红三军的战友们一起为突破敌人的“围剿”而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勇

1933年10月,红三方面军在洵口与国民党军队遭遇,他带头冲进国民党军队厮杀,厮杀之际,敌人的一发子弹从他的头顶正中间,蹭着头皮飞过,一瞬间后鲜血直流。

因伤口破坏了头皮组织,这条足足有两公分长的弹痕处不再生长头发,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头顶,成为他身上第一个功勋。

1934年10月,红四师接到掩护中央纵队过江的任务,此时,40万国民党军队围堵湘江,打算利用湘江屏障,阻击红军战略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周总理等党中央领导人长征时期的合影

敌人来势汹汹,时任红四师十团政委的杨勇接到党中央命令后,感到前所未有的凝重,他不止想要完成领导的任务,还想为十团的兄弟们谋求最大的生机。

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在红四师的顽强抵抗下,中央纵队得以顺利过江,十团的战士也尽可能保存了有生力量,而杨勇的大腿却在战斗中被弹片所伤,留下了永久的后遗症。

等到1935年1月份时的土城战役中,他和四师十团的战友们再次执行“反围剿”任务,这一次,他受伤更加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过草地

战斗中,子弹打中了他的脸部,从右腮入唇部出去,在子弹一进一出的过程中,他有八颗牙齿被子弹打掉,这是他身上第三处功勋。

前三处伤痕是为了完成战略转移的目标而战,第四处和第五处伤痕则是为了中华民族而战。

达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后,中国共产党没了后顾之忧,开始集中力量攻打日军。

1937年9月,杨勇所在的八路军115师,首次与日军坂垣征四郎师团21旅团,在平型关遭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型关遗址

由于我军武器装备不足,在战斗过程中秉持着能省就省的原则,平型关的战斗也是如此。

杨勇带着3营的战士们冲出敌人的炮弹袭击区,冲到敌人面前展开白刃战。

战士们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优势,用手中的大刀、长矛砍死、砍伤一个又一个敌人,实现了对日军的第一次成功伏击。

这场战役中,杨勇左肩不幸中弹,留下了身上的第四处功勋。

他的一次次英勇作战,他身上的一道道功勋的证明,党组织都看在眼里,等到19387年时,杨勇已经被任命为686团的团长兼政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路军战士

同年9月14日,在汾离公路西公岭附近,他指挥686团的战士们伏击了日军由汾阳开往离石的一支汽车运输队。

此次伏击战,取得了辉煌战果,全歼日军运输队200多人,战士们大多轻微受伤,杨勇也是轻伤,这是他身上的第五道伤痕。

毛主席曾拍着杨勇的肩膀,高兴地说:“你真是一员猛将,在关键时刻凭借身上的一股子虎劲能立下大功”。

杨勇没有辜负毛主席的赞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路军战士

1955年时,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3年后,他从朝鲜归国后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值得一提的是,跟杨勇上将配合工作的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同样是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

廖汉生,1911年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樵子湾,与贺龙老家桑植县的洪家关中间仅隔了一座山。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后,同样心存大义的廖汉生之父廖兰湘,弃笔从戎,投奔到贺龙在桑植创办的独立营里,担任副官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龙

较早接受革命思想洗礼的廖汉生,在1927年时就加入了当地的农民运动,后来又投奔到贺龙麾下。

值得一提的是,廖汉生除了是贺龙的手下,还是贺龙的甥婿,因为廖汉生曾在17岁时娶了贺龙二姐的女儿。

革命斗争工作万分艰险,他的儿子患病夭折,妻子在斗争中被捕,唯一留下的小女儿也不得不在长征前寄养在樵子湾。

1934年10月,廖汉生被任命为红二军第六师政委,积极在全军贯彻毛主席思想,动员战士们士气,在作战中,他英勇作战,成长为一名思想坚定、作战突出的党内高级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汉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廖汉生依旧追随贺龙,在120师716团担任政委一职。

不久之后,120师开赴前线,与日军在雁门关进行第一战,顺利切断日军的运输补给站,给日军的持续推进带来重大麻烦。

再之后,他和716团的将士们转战晋西北,一路高歌前进,连续收复7城;又在滑石片与日军展开夜战,取得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战果。

1939年后,蒋介石政权开始消极抗日,并公然进攻我党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为了保护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贺龙及其120师不得不挺进冀中,一方面同日军交战,一方面防范随时偷袭的国民党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龙

当时,河间县城以及周围的主要交通线皆被日军控制,河间县城内盘踞了超过200多名的日军。

日军对周边城镇的扫荡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廖汉生分析周围的地形和日军的人数后,带领716团来到了距离河间县城10公里远的曹家庄。

盘踞在县城的日军得到消息后,快速向曹家庄逼近,而早就在曹家庄等候日军的廖汉生已经调兵遣将做足了战斗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年代的廖汉生

一个连队的战士正面与日军交锋,避其锋芒,只牵制住日军主力部队即可,此外,另有两个营的兵力从日军的两翼进行包抄,等战士们对敌人形成包围之势,廖汉生一声令下,战士们对着敌人狠狠地打。

八路军在战斗中战术灵活多变,敌军猛地遇到716团的攻击,一时之间处于被压制的局面,日军利用武器装备的优势硬生生把战斗拖到了下午,驻守在周边县城的,大约400名日军赶到了曹家庄支援。

716团的将士们面对敌人猛烈地攻击毫不退缩,并依托地形和事先完成的工事把战斗拖到了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一:廖汉生

打夜战是716团的优势,天黑下来后,日军的进攻明显减弱,而我军气势正盛,结果显而易见,以我军大胜,日本溃败而逃结束。

这一战打出了我军的军威,也让当地百姓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此后,廖汉生多次领导战斗,在抗日战争、保卫陕甘宁和解放青海等战役中作出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对为党的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做出表彰,廖汉生被授予中将军衔,并在1960年就任北京军区政委。

无论是杨勇,还是廖汉生,都是人们的英雄,但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搭配工作,却因为性格原因发生了小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汉生

当时,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是李雪峰,杨勇是北京军区第二书记,也是军区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而廖汉生则是第三书记。

廖汉生对军衔较高的杨勇是相当尊敬的,他前去就任时,特意选择了凌晨一点的火车票,但当他抵达北京火车站后,赫然看见杨勇在站台上等候他。

北京的冬夜极冷,但杨勇的关怀像一轮暖阳,驱散了深夜的疲惫和冬季的寒冷。

这样两位彼此关心、尊重的同事、战友,竟然因为一次党委会议发生口角,实属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汉生和杨勇

刚开始,廖汉生还不是北京军区党委的委员,但杨勇为了后续工作更好地开展,破格邀请他参加了党委会议。

杨勇负责军区的主要工作,是管事能够做主的那个人,平常工作中,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唯有开会时有个小毛病,就是他习惯性一边看文件,一边听取其他同志发言。

而这种一心两用的习惯,有时候难免忽略了同志发言的内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那一次的军区党委会议开始后,杨勇照样摊开文件看了起来,一位委员对当时军区党委内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指出的问题很尖锐,场面很严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原本还在看文件的杨勇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因为太投入看文件,忽略了这位委员前面的发言,一时没弄清楚前因后果,于是,他问坐在旁边的廖汉生委员的发言内容。

廖汉生性子直也急,对杨勇一心两用的毛病早就有些不满了,此时,杨勇再次问他发言的内容,他直愣愣地说道:“别人说话时,你不注意听,事后又问讲了什么?”

杨勇身为军区司令员,党内第二书记,当着全体委员的面被廖汉生的直言直语弄得有些下不来台,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小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廖汉生

1966年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召见北京军区领导班子时,杨勇和廖汉生没有出席确实是一个误会。

虽然他们之间的误解在当时还没有解开,但因为个人问题影响工作的开展,他们是绝对做不来的。

杨勇和廖汉生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个人的小事会闹到毛主席面前,还让毛主席发了火,委实感到惭愧。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军区党委召开了交心通气会,廖汉生明白了自己说话直,且不分场合,容易让人下不来台的缺点。

杨勇改掉了开会时一边看文件,一边听发言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他们在交心通气会上把各自的问题摊开来说,又互相肯定了对方身上的优点,比

毛主席如杨勇赞扬廖汉生正派、直爽等。

通过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北京军区党委内部拧成了一股绳,各个委员尽力把军区工作做到最好。

自1977年起,杨勇调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同时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两年后,杨勇指挥解放军边防部队发起对越自卫战,并取得战争胜利,之后重点关注边防部队全面建设问题,在深入基层调查之后,制定了军队建设的三年规划。

杨勇上将为人民服务直至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成武,杨得志,杨勇

与杨勇上将的情况相似,廖汉生中将在1975年后调任南京军区工作,在小平同志和叶剑英元帅的指示下,在南京军区整顿部队、解放干部。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不断朝中苏边境增兵,在这样的关头,杨勇来到了南京军区,并传达了中央对廖汉生的最新调令:

“经过小平同志的慎重考虑,决定调你前往沈阳军区,你接受吗?”

廖汉生斩钉截铁地说:“我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剑英元帅

他来到沈阳军区后,不顾常年征战留下的病痛,亲自到边防区慰问戍戍边的战士,即使是在一次动员会上,他因不习惯东北饮食而慢性肠炎发作,肚子疼得额头冒冷汗,也坚持动员讲话。

正是廖汉生的认真负责,沈阳军区的战士们团结一心,以顽强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威慑了苏联军队。

满足退休年龄后,廖汉生为给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机会,立刻向中央军委提出退休,可当时年轻干部还没有培养出来,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际,在小平同志的挽留下,他又为培养年轻干部劳心劳力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廖汉生

在为祖国奉献的同时,廖汉生心中有一个遗憾,他整整有44年未回过家乡了,他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家乡的父老乡亲。

可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他一直没有机会回家乡看看,他为了心中的大爱,放弃了个人的小爱。

曾经,有族人让他安排工作,廖汉生严厉地说:“我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我不能做任何对不起人们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汉生中将晚年回到家乡

奉献一生的廖汉生仅向国家开口索要过两辆解放牌汽车,也是为了家乡建设,他从没有为自己索要过任何东西。

杨勇上将、廖汉生中将,两位老一辈革命家替我们负重前行,用他们的毕生精力为国家打造了和平、发展的环境。

他们的勇敢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值得世世代代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