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立长三角健康一体,整合域内医疗卫生资源,依托高水平医疗机构,推进医疗资源联动共享,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重大疾病的防治救治能力,促进发展医疗新质生产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牵头和组织,联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上海英纳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共同发起的“中国人群多中心骨表型数据库”项目,6月13日在上海启动。该项目的成立,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医院骨密度仪的数据统一化、诊断标准化、治疗优质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项目计划在5年内收集10万例正常人群数据,建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诊断金标准,实现中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化,同时提高国产医疗设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整个骨健康行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章振林表示:“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的社会,对于骨密度检查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双能骨密度仪检测作为评估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我国老年人群骨骼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医生,数据不统一给我们诊断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国内品牌骨密度数据库水平层次不齐,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同骨密度仪有不同数据库,造成我们诊断和随访结果不统一。建立这个数据库,将有助于我们长三角地区患者诊断随访结果的标准化,减少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胡承强调:“这个项目的启动,不仅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在骨质疏松和骨病领域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也代表着医院为我国骨密度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份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作为国家级骨科医学中心,有义务和责任去促进整个骨密度行业的发展,形成产、学、研的战略合作联盟,联合企业和院校,发挥自身临床优势,共同突破国外卡脖子和垄断的技术和壁垒,创造发展出更符合我们中国国情自己的医疗设备和相关数据库。”

“我们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聚焦重大慢病防控与老龄健康促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科研国家队有着当仁不让的责任担当。骨健康是医疗体系关口前移的重要对象,符合研究所主责主业。我们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也于五年前就开始了战略合作,本次‘中国人群多中心骨表型数据库’项目又是一次科研与临床的强强联手,对于我国骨健康与骨表型行业的发展,此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多中心数据库将为我们科研提供更广阔的研究平台,为更多疾病的预测提供了更加扎实的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所长汪思佳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首批合作成员单位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上海英纳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

章振林展望了该数据库的未来与发展,希望通过首批长三角地区医院、科研院校和企业建立多中心数据库,共同建立诊断标准,彻底结束用其他人种的标准诊断中国人骨密度状况的混乱局面,树立了医生和病人对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定量诊断的信任。未来通过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为实现全民健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