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与主席自井冈山会师前相识,一生交情甚笃。但只写了红军时期的几件往事,感觉意犹未尽。本文再写一写延安时期及建国以后的一些交往,作为前面文章的补充。

1930年6月,曾志和蔡协民由闽西苏区调到厦门,从事白区工作,从此离开了主力红军,也与主席分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4月,红军攻下漳州后,厦门中心市委准备迁往漳州。时任市委秘书长的曾志奉命去打前站,通过层层关卡,终于抵达离漳州20多公里的石码,找到红 4军军长王良。时隔近2年后,再次见到了红军,曾志心情非常激动。

王良马上安排一辆卡车,把曾志送到漳州,见到了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因为是井冈山上的老战友,林、聂特地加了几个菜,热情地请曾志吃饭。其间,林彪告诉她说,主席也到了漳州。曾志一听,立即要林彪派人送她去见主席。

见到主席,曾志认为自己性格上不适合在白区工作,要求回红军队伍来。主席表示同意,也征求了厦门中心市委的意见。这样,曾志回到了红军,但蔡协民仍留在当地工作。

当时蔡协民身体不好,与曾志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所以情绪低落。5月下旬红军退出漳州时,蔡协民向组织上提出,让曾志留在他身边工作。此事福建两级组织非常犯难,既要考虑到蔡协民的情绪,也知道曾志不愿留下,只好去找主席解决。

对此,主席亲自找曾志谈话,恳切地说:“我本来是同意你回苏区工作的,但如果蔡协民带着这样的情绪去漳南,势必影响工作。他身体不好,确实需要你在身边照顾。为了工作,我看你还是和蔡协民一起留下吧。”

这让曾志非常纠结,她想去红军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借此离开蔡协民。可主席这么说了,她又能说什么呢?只好服从组织决定。为此,平时生活非常清苦的主席,专门买了一只鸡,满怀真情地为他俩饯行。这让曾志终生难忘。

此后,曾志在福建历经千辛万苦,千险万难,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也受了很多委屈。为了治病,1935年2月离开闽东苏区时,还被说是“从闽东逃跑出去的”,并由此脱离组织20个月时间。1939年12月,曾志辗转抵达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志刚在招待所住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主席写信,说:“自1932年漳州一别,我常常想时时盼,希望再见到您。1936年我就想来延安,想回到您身边。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已经来到这里,期待着您的接见。”

信送走后,才过2天,就收到了主席的亲笔回信:“曾志同志,接到你的来信,实是高兴,你明天就来我这里,我让组织部派人带你来,见面再长谈。”

第二天早饭后,曾志就赶到杨家岭,时隔7年多以后,再次见到主席。

一见面,主席握着曾志的手,高兴地说:“你来了,很好,很好!”把曾志迎到窑洞坐下后,主席说:“这几年上海那边有人来延安,我都注意打听你,但一直没有消息。今天见到你,好高兴啊!这几年你都在哪里?蔡协民呢?你们还在一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的问话,让曾志郁结在内心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了出来:8年白区工作、4次无故蒙冤、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寻找组织坎坷之路,以及蔡协民的壮烈牺牲、与陶铸(第三任丈夫)的悲欢离合,等等。无数磨难,百感交集,所有的郁闷情结,在兄长一般的主席面前,全部倒了出来,从早上一直说到晚上。

主席一直静静地听着,任由曾志倒苦水。关于今后的打算,曾志提出想在马列学院学习一年。主席说,“一年不够,最好学它3年,至少学2年”,更利于将来工作。

晚饭时,主席说:“以后,你星期日就来我这里吃饭。”曾志立即说:“那好啊,来吃一顿好的。”主席听了,愣了一下,笑着说:“吃好的,吃好的。”

曾志说出这话,当时就后悔了:因为主席招待她的晚餐,饭是大米、小米加土豆的“三合一”饭,菜是1份豆芽、1份白菜和1份土豆烧肉3个菜,土豆烧肉里只有薄薄的几片肉。她后来观察,主席家的伙食,比王明等人的差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志说要“吃一顿好的”,完全是压抑了多年之后,一见到主席,“不由得变成了大小孩,不由得变得调皮了”,并非真的想吃好的。

这次见面,曾志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贺子珍此时已与主席分手,去苏联治病了。因为江主任在,曾志不好问,后来还是主席主动和她说了贺子珍的情况。

有文章说,主席对党内同志一般不迎送。但对于曾志,无论是延安时期,还是建国以后,都是经常迎送的。建国以后,曾志多次到海里看望主席。临别时,主席经常送到勤政殿外,看着她登车离去。

1967年1月,特殊年代,陶铸被揪。曾志当时是广州的书记,她写信给主席:“我是请假来北京养病的,组织关系都在广东。现在陶铸出了事,我怎么办呀?”主席在信上批示:“曾志同志,你是来养病的,就住在北京,组织关系找汪东兴解决。”

后来事情闹得很凶,曾志的家也被抄了,她再次给主席写信,请示要不要回广州去?这次主席没有回信,她也没受到什么冲击。后来才了解到,主席看到她的信后,与周公商量:“你看曾志要回去,连黄永胜(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他们都不能立足,都跑到北京来了,曾志不要回去了。”随即让汪东兴对曾志做了安排。

1972年2月,曾志被安排到临潼干休所,开始了休养生活。这个干休所属于军队,而曾志是地方干部。虽然生活有保障,但组织、工资、医疗和供应关系都不顺。为此,曾志给主席写信,请求把自己的关系转到军队,理由为“我是最早的红军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陕西书记找她谈话,说主席看了她的信,指示“曾志愿意留在西安,就在省委安排工作;不愿意可以调回北京”。曾志简直不敢相信,做梦也没想到还能回京。

应当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曾志一直得到主席的特别关照和保护。虽然受陶铸影响,在粤北翁源县邱屋生产队劳动了2年,但所受的冲击是相对较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