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在人生里,随着阅历的丰富,经历的事情多了,才知道,原来人生里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

生活就像一部没有剧本的戏,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未知。很多人总是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太多,才渐渐发现,其实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自己无法左右、无法改变的。

面对这些无法掌控的事情,或许会感到迷茫,或许会感到无力。但是,也正是这些无法左右的经历,塑造了每个人独特的,不一样的个性和坚韧的品格。它们让人明白,生活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折的河流,有时平静,有时汹涌。们需要学会接受这些变化,学会在变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同时也要认识到,虽然无法左右所有的事情,但却可以左右自己的态度。面对困难,我们可以选择积极面对,也可以选择逃避;面对挑战,可以选择勇往直前,也可以选择退缩。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决定了自己人生走向,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所以说要学会在无法左右的事情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更可以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感受人生的真谛。从中找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无法预知前方的路,也无法左右所有的风景。但只要保持一颗开放、积极的心态,就能在旅途中发现无数的惊喜和感动。拥抱人生,珍惜每一次的经历吧,无论它们是否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游览西塞山的时候,面对风景,触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景,借史抒怀,写下了这首《西塞山怀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刘禹锡是苏轼的偶像,在苏轼的人生境界中,可以找到刘禹锡给他留下的痕迹和对人生观的影响。纵观二人的人生经历,何其相似!

三十三岁,是刘禹锡的人生分水岭。

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就一直在被贬谪和贬谪的路上,“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便是他的半生写照。

可是,无论是境界如何再不堪和惨,他却始终保持初心,并且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应对人生的起伏和波澜。

比如说,在荒凉的夔州,他高亢唱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偏远的连州仍不改其志,并且淡定赞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别人眼中的苟且不堪,在他身上,却看到的是诗和远方!更是激励了后世无数遭受挫折之人。

同样的,苏轼在“乌台诗案”后,也是被一贬再贬。

可是他却怀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和淡定毅然前行;哪怕是到了荒蛮的岭南,他依旧高兴赞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这首《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的怀古名作,诗歌通过西晋灭吴历史故事,表达了一种历史兴亡的感慨。

大概在公元824年,此时的刘禹锡正从四川夔州调往安徽和州,途经位于湖北黄石城外的西塞山,抚今追昔,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诗。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一联拓展了全诗的主题和境界,表面看诗人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其实是诗人通过看到的景色,表达心中的感慨:青山依旧,江水不息,生命却是有限的。

两百多年后,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候游赤壁,也写了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是借史抒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由物兴感,既写出了长江的气势,又寓含了苏轼对于历史人物和自己经历的感叹∶既然千古风流人物尚且湮灭在历史的长空里,那么一已之荣辱穷达又有什么值得悲叹的呢?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心中的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就强作旷达来抒发,说道:“人生既然如梦,就不必太过执着,不如端起酒杯纵饮,寄情自然?”

他是想通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一词读起来意境一样,写的历史题材也是一样,人生感慨也雷同,并且都是怀古题材的千古名作!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他的词句间透露出对过往的深深怀念与思索,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之中。

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以豪放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那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战,其词中蕴含的哲理与人生感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这两篇作品,尽管形式不同,一为诗,一为词,却都展现出了作者对历史的敬仰与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他们借古讽今,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批判。在他们笔下,历史的画卷被缓缓展开,而人生的哲理也在这画卷中得以展现。

刘禹锡与苏轼,两位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的怀古之作,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人生的探索。在他们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记载,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哲理的深度。

这两篇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它们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历史的长河,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读之,使人深感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多彩,也让人对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才华与智慧深感敬仰。

简单来说,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多彩,也让读者们对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才华与智慧深感敬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所以,要说刘禹锡不是苏轼的偶像,还真说不过去!

也难怪有人会说,读懂了苏东坡和刘禹锡,才能笑看人生的诸多失意与苦难

一个是唐朝“诗豪”,一个是北宋“词圣”。

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在落魄颠沛的生活中,他们总能从其中找出快乐,慰藉现实的不堪,并且还能在心中保持一份淡然和从容。

这不正是如今的人们最需要的这一份心境吗?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