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罪过,仅仅是在她丈夫失败的时候,她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导演茹斯汀·特里叶执导的《坠落的审判》,以法庭审讯回忆追溯等方式围绕着一起坠楼案展开,并试图理清这对夫妇及家庭关系背后的复杂因素,以此为案件作出裁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电影叙述中,往往会将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因果衔接和逻辑性的交代,随着解构主义等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本质性的叙述不再具有绝对权威。

碎片化、反秩序的倾向越来越呈现在各类作品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言语占据一切

电影坠落的审判中对丈夫塞缪尔一案的指控落到了妻子桑德拉身上,在居住偏僻且第三人仅有儿子的情况下,这一看似合理的指控背后隐含着社会意识层面的影响。

即夫妻中一方非自然死亡后,另一方极可能是头号嫌疑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长的庭审过程中,在公诉方与辩护方的博弈下,每个证人都处在与他人交织密布的关系网中。

他们跨越或固守着社会意识层面的既定边界,以大量对话为主导,在个人叙述、语言博弈步步逼近中形成不同层次的多重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证词作为审判的重要依据,反复推断和重构着坠楼案的真相。前来采访的女学生认为桑德拉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引诱,塞缪尔放音乐的行为是在表示不满。

心理医生说塞缪尔并不抑郁,而且还曾表示感到来自妻子的压迫,勘查人员也从科学实证主义的角度提出猜想……各种叙述使事件变得真假难辨,真相也变得扑朔迷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由此设置了一层微妙的关系,即观众与桑德拉的关系,镜头并不是在双方博弈之间来回切换,而是带着微微的晃动转向和聚焦其中一方。

使得观众的视线与陪审团一样,处在对两边的观察和游移中,通过理智、情感和事实的引导,站在其中一方的立场上去全力地追问另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当无法掌握事件的全貌时,如何去接近或还原真相?当某个环节得到证实或证伪时,是否就能得出嫌疑者最终有罪或无罪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似乎可以得出一定答案时,又有更多的真相被揭露、更多的谎言被揭穿,挑战着观众对桑德拉建立起的信任,加剧了心中那把天平的不平衡。

这样的心理博弈甚至持续到了最后都没有呈现出最终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唯一在场者,儿子丹尼尔的叙述本应成为最可靠的依据,但是视力障碍让他的叙述变得模糊不清。

一开始他表明听到父母说话时他处在房子外,实地测试后又认为在房子里,加上嫌疑人是母亲的缘故,很容易让警方怀疑是受到了桑德拉的教唆而做伪证。

丹尼尔处在父母关系里的中间位置,这场审判也让他重新认识到背后那些不堪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庭审的间隙里穿插丹尼尔假设的两种真相,让电影不断在零聚焦和内聚焦之间跳跃,表现出他在父母之间的游离、迷失。

还有丹尼尔在法庭上,从最初经过更改的证词,到最后作出决定去相信一方而作的证词,表现出他在这个家庭里由破碎到重建的心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在童年时期会对母亲建立起绝对的依赖和信任,到了成长时期则进入怀疑的阶段,并对事物具有相应的发言权。

而丹尼尔在这样的阶段,面对着每一次质询和反驳勾连出更多新的伤口,他带着忧郁的共鸣,越是想要靠近真相,就越会刺伤自身,也越需要自己学会面对和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庭上追寻的看似是坠楼案的真相,实则是一个符合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规则的解释,他们要的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而是它们应有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如此, 观众才会看到检察官数次带有偏见地发问,认为桑德拉和女学生的交谈是在引诱她,她不应因儿子的失明只责怪丈夫几天而已。

她的剽窃等行为对丈夫造成伤害了,理应受到指责,甚至还把女主角小说中的不良倾向作为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质询中,证人的回答和桑德拉的表现并不是丈夫所认为的那样,她对女学生的开朗态度是因为缺少聊天而感到难得的放松。

且她不希望把儿子的失明看作是残疾以致过度强调丈夫的过错,因为这样可以保护丹尼尔不受那些看法的影响从而享受自己的人生,对于所谓剽窃等行为,她也和丈夫坦白和沟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私领域里的斗争

塞缪尔在开场时放音乐,但并没有在镜头里露面,而后他虽坠楼而亡,但他的踪迹并没有一同抹除。

那段长达15分钟的争吵录音,是整个影片中最具真实感,也最令人沉重的桥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妻双方以生活琐事为开端,围绕孩子的教育、自我的牺牲、对方的妥协、婚姻里的忠诚话语权力等问题展开各自的说辞。

他们从尝试沟通、相互指责到情绪崩溃、恶言相向,将内在的情感和矛盾层层递进推向电影的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方的性格和形象也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人们看到塞缪尔较为感性、抑郁、脆弱,桑德拉则理性、克制、冷静

丈夫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不平衡,却被妻子狠狠地切中了他的弱点,他们纷纷在压抑中爆发……电影随着录音转换至夫妻对话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央,引导观众进入个体空间,专注于对话的内容,同时呈现出愈加紧张的对峙局面。

这段录音本属于私人领域里最隐蔽的一面,但当被作为证据出现在法庭上接受公共道德的诘问时,背后的暗涌再度流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真相无法得知时,他们就去追寻事件的动机,那么是否因此就能判断桑德拉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呢?

在这次丈夫为做素材而记录下来的录音当中,局部的事实被摆在了法庭上,用来审视整段婚姻,更何况人们在争吵时会为宣泄情绪而夸大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丈夫会将默许给妻子的小说想法称作剽窃,而且在丈夫脆弱的自尊心面前,桑德拉的指责也显得有些凌厉、冷漠

这本属于婚姻关系导致双方陷入的困境,又因录音的存在而给真相造成多种歧义,将此看作孰是孰非、非黑即白的判定显得无能为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坠落”的含义不仅指丈夫的坠楼事故,而且指婚姻和家庭关系失控般地坠落

他们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斗争,也会一同并肩作战,有时还会彼此对抗,看起来剪不断、理还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丹尼尔的意外似乎是夫妻产生裂痕的开始,其实桑德拉和塞缪尔在婚姻里早就陷入了一场漫长的坠落中。

在各种事件和原因的掺杂下,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已经失衡和失序,在塞缪尔去世前一天的争吵暴露出来他们之间已经无法有效地沟通和对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仅剩丹尼尔和桑德拉两人的家庭里,也面临着儿子对母亲的信任危机,丹尼尔的任何一句证言都可能对母亲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这左右着丹尼尔的立场,让他也陷入了现实与亲情的坠落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婚姻家庭里的是非过错,而是戳穿了婚姻家庭里的真相

现实生活本就一地鸡毛,带着隐痛的真相,再亲密的关系也隐藏着最深的怨怼,私人关系在公共领域的检视中不堪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桑德拉因对法语不熟练而转用英语陈述时,再度制造了她与众人的语言隔阂,桑德拉面临的不仅是杀夫的指控,而且是仍然被父权笼罩的制度体系的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她的冷峻性格、事业上的成功都成为被攻击和指认为凶手的证据。

桑德拉的个性形象与传统父权观念下的夫妻关系格格不入,一些在男性身上被看作闪光点的特质,到了桑德拉这里却成了杀夫的指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人随着检察官的咄咄逼近,不免怀疑她的强势使丈夫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桑德拉只有不断地自证,让私领域暴露出来的自身与公共制度体系作斗争。

导演展现了自由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也许正如辩护律师文森特所说,桑德拉唯一的错误是在丈夫失败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坠落后的情感归属

影片的最后,看护人与丹尼尔的对话揭示了审判的本质:“当我们缺少证据去评判一件事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决定。”

在丹尼尔即将提供重要证据前,他要求母亲离开家,这并不是有意疏远她,而是要做一个疑虑已久的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让那条狗吃下安眠药,结果它瘫倒在地奄奄一息的情形和几个月前一样,这才证实了母亲对父亲尝试自杀的描述是属实的。

丹尼尔在救活狗之后的悲恸中回忆说,正是当时狗误食了父亲服用安眠药之后的呕吐物,他才相信原来父亲也有着脆弱而自毁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没有一味地凭着自己的感知来进行取舍,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摸索着无法看见的事实,来为心中摇摆的立场作出决定。

在最后一场庭审上,丹尼尔的证词表明父亲存在自杀倾向的可能,审判至此一锤定音,宣布桑德拉无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被判无罪,桑德拉最需要的还是儿子的谅解。

得到了丹尼尔允许她回家的回答后,桑德拉如释重负又百感交集,当母子两人说到害怕对方回到家中的时候,又在和解与关爱中相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审判最后依据的并不是事实本身了,而是那些简单而有力量的情感直觉,比如爱、恨、歉意与谅解

结语

《坠落的审判》中,“真相”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即使如此,它到最后也没有展现“真相”究竟为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桑德拉第一次对辩护律师说“我没有杀人”,而律师直接回答她“这不是重点”时一样,他们看似在乎真相,实则关注的并不是真相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以个体名义再现着回忆网中的细节,以情感归属来达到淡化矛盾相互和解的彼岸,才是这个家庭“走出坠落”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