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了吴石他们几个同志……”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自知时日无多。弥留之际,他朝着身边的邓颖超开口交代着自己的“后事”。在周总理的这些临终嘱托当中,除了对于自己后事的料理意见外,还有一个叫作“吴石”的名字令他念念不忘。

许多年以来,因为周恩来工作的特殊性,他的身上背负了许许多多事关党和国家的“绝对机密”。所以在刚刚听到吴石这个名字时,邓颖超也猛然一愣:这个吴石到底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邓颖超赶快找来了周恩来的机要秘书向他们了解情况。原来,总理口中的“吴石”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在台北遇害了。他表面上是一个国民党的陆军中将,颇受蒋介石的器重,但是他的真实身份却是“中国共产党在台湾地区的重要谍报人员”。

从受命“潜伏敌后”再到为了革命“牺牲生命”。吴石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一段“传奇”还要从一个屈辱的年代开始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4年八月,吴石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螺洲乡。由于吴石从小的成长环境颇为特殊,他看到的都是一些百姓受欺负、民不聊生的景象,还经常听大人们谈论各种“丧权辱国”的时事,所以心中时常有着一股被点燃的怒火。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由于大家早就已经对清王朝的统治深恶痛绝,所以武昌城头一起事,各个省份纷纷宣布“独立”,吴石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参加了福建的北伐军。

在北伐军的队伍里吴石接触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年轻气盛的他以为自己找到了救国之道,从此便对孙中山及其背后的组织生起了一股非同寻常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将来能够继续为革命出力,吴石直接去了日本陆军大学留学。但随着学识的增长,很快吴石就意识到了所谓“三民主义”有着致命缺陷。

原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宣扬的是美国式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这与东亚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在日本时,吴石就常常遭到日本同学们的嘲笑:“你们中国的对外战争输得一塌糊涂,凭什么还要在这里讲民主和民权?”

吴石这才猛然醒悟:当时的中华民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你表现得多么民主与先进都是徒劳的。这既无法改变国内民众的生活也无法使中国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那么,中国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呢?

回国后的吴石虽然积极地投身各种革命工作,但还是会常常感到一种失落和无力。因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好的趋势。各地的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这样的日子让吴石看不到头,此时的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低谷期。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此时的国民党内部早就已经是腐败成风了,以蒋介石为首的“新权力中心”虽然对吴石还有所敬畏,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他。

毕竟在蒋介石看来,什么革命理想、国家利益都不如他的个人权力重要。像吴石这样资历老、能力强的党内元老如果不能为蒋介石所用,老蒋也希望他们最好不要跟自己作对。于是,吴石被安排去做了国民陆军大学的军事教官。

就在这时候,吴石遇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吴仲禧。他们都曾经参加过当年的辛亥革命,是一对跟着孙中山先生一路出生入死打过来的“老战友”。

听着吴石的“抱怨”,吴仲禧笑而不语。只见吴仲禧轻轻地关上门,抿了一口杯子里的茶水对吴石说道:“现在日寇对我华北虎视眈眈,虞薰兄(吴石的字)觉得中国的未来该怎么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我正在担心的事情。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中日两国之间必有一战,但是以现在的国军战力来看,我们的胜算很小啊!”吴石叹了一口气看向窗外。

“你我都是参加过北伐的人,不知道虞薰兄想过没有,为什么那时候我们的军队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呢?”吴仲禧意味深长地看着吴石,他知道吴石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只是内心还在挣扎。

因为当年的北伐军是一支有理想、有信念的军队。大家去参加北伐军从来就不是为了什么升官发财和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未来。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往往能够一往无前,令敌人胆寒,而如今的国民党军队衰退至此也正是失去理想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薰兄还记得当年的共产党人吗?他们与我们曾经是一个战壕里的弟兄,如今却刀兵相见,孰是孰非,你难道还不明白吗?”吴仲禧说到激动的地方也完全顾不得什么“忌讳”了。

原来,吴仲禧这次来找吴石就是要向他痛陈利害,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未来的“革命事业”出一份力。见到自己的老友如此激动,吴石也没有再犹豫了,他当即便答应了吴仲禧“试一试”。

吴仲禧离开之后,为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理念,吴石特意从国民党的情报部门找来了几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著作读了起来。结果,吴石越看越觉得马克思说得有道理,书里描述的社会现状不就是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吴石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起来,此时的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国民党军队里的中将。而当年那个立志要去改变中国社会,为老百姓争取利益的青年仿佛又回来了,从这一刻开始,吴石成为了一名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因为吴石身处国民党的“中枢地带”,他深知此时的自己需要干什么。于是他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力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并表示愿意提供国民党高层的一切“情报信息”。就这样,一个秘密的“情报小组”在蒋介石的身边悄然成立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报小组成立以后,吴石被冠以代号“密使一号”,从事各种情报工作。但由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共正处于第二次合作的历史时期,为了确保“国共合作”的稳定,周恩来曾经向蒋介石保证中国共产党绝对不会在国民党内部进行谍报活动和发展党员,所以吴石他们的小组就静默了下来。

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国内各界爱国人士的反对声浪,公然发起内战进攻解放区,国共内战正式爆发。为了支援中国共产党在正面战场上的行动,吴石赶忙联络同为共产党员的老友吴仲禧。

“现在党内一定十分需要国民党统治区尤其是前线的兵力部署和活火力配置情况,可是我们也没办法啊!”吴仲禧忧心忡忡地对吴石说道。因为他们都处于蒋介石身边的“核心地带”,因此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做情报工作多有不便。

“这倒也不难,我现在正在国防部任职,由我向作战厅举荐让你去巡查部队不就行了吗?”吴石哈哈一笑,右手一拍桌面兴奋地说道。

“可是这个情报要怎么传出去呢?”吴仲禧还是有些担心,他继续朝着吴石问道。

“没关系,我和上海那边的同志们很熟。到时候只要你拿到了情报就马上交给我,由我来负责传递消息!”此时的吴石信心满满。

过去他受到了蒋介石等人的影响,一度对中国共产党抱有不小的成见,如今在革命的道路上他必须加快速度赶上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在吴石的保举之下,吴仲禧被任命为了国民党监察局的首席中将监察官,专门负责到各个地方巡查部队,了解各地的战况。

就这样,吴石和吴仲禧这两个老战友又开始在暗中为中国共产党收集情报,国民党内部的大多数军事资料在我军的面前宛如“透明”一般。

1949年,蒋介石自知大陆即将“失守”,在他的授意下大量国民党的军政要员被迁往台湾地区,而此时吴石也接到了党内传来的最新任务:

“密使一号,请你以现在的身份跟随国民党政权前往台湾继续开展工作,请务必完成好这一次的艰巨任务!”

接到了任务以后,吴石几乎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下来。或许在选择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的那一刻,这位革命老将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那么,到了台湾地区以后,吴石又会面临着怎样的局面呢?

到达台湾地区以后,吴石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国防部的参谋次长,军衔是中将,而这也让他成为了我党在国民党心脏里插入的一把尖刀。

但吴石刚到台湾,就感觉到了这里肃杀的气氛。由于蒋介石委派自己的亲信陈诚对台湾地区进行高压统治,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都因此被杀。在当时的台湾岛内,只要是谁粘上了“共产党”的帽子,那几乎就是死定了。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之下,岛上的群众人人自危。

当时负责与吴石接头的地下党负责人,正是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何遂的女儿何嘉。因为何遂跟吴石一样身居高位,同时也是吴石的福建老乡,所以何嘉与吴石接头基本上不会引起外人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吴石和何嘉经常以游山玩水的形式“交换情报”,因此,吴石也靠着这样的方式成功地朝大陆地区传递了五十余份情报。

由于吴石等人潜伏在台湾地区作出的卓越贡献,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于“早日解放台湾”的计划颇有信心。

1949年刘少奇出访苏联时,谈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事情,斯大林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对刘少奇说道:“台湾是一个孤岛,那里的形势与中国大陆不同,如果台湾要获得解放会很困难的。”

但刘少奇却向斯大林透露道:“斯大林同志,我想只要苏联方面给予我们必要的援助和支持,我们解放台湾指日可待,因为我们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内部有同志啊!”

但现实证明,大家对于台湾岛内的斗争形势还是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关键时刻越是容易出错!

1950年1月29日晚上,一群国民党保密局的特务冲进了一处住所,逮捕了一名正在秘密处理情报的地下党员。而这名地下党员的名字叫作“蔡孝乾”,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台湾地区的工作委员会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几天,保密局的特务就从蔡孝乾的家里搜出了一份“联络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中国共产党在台湾各个地区的“卧底”。带头的特务头子瞄了一眼小本子,轻蔑地一笑,朝着蔡孝乾问道:“你给我说说看,你的本子上为什么写了一个吴次长,这个吴次长到底是谁,现在又在哪里啊?”

“吴次长……就是国防部的参谋次长吴石,他是我们的情报员!”因为近一个星期以来,蔡孝乾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疯狂折磨。他整个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眼看着国民党特务没有放过他的意思,他索性选择了“背叛组织,出卖同志”。

这一下,因为蔡孝乾的叛变,我党在台湾地区潜伏的1500多名地下党员相继暴露被捕。国民党也开始在整个台湾岛内展开“大屠杀”,疯狂地围捕中国共产党人。吴石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他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平静地接受这个惨痛的现实。

1950年3月1日晚上,国民党的特务们来到了吴石的家里。吴石如释重负一般地站了起来对领头的特务说道:“看来你们都已经知道了,那我们就走吧。”

吴石被捕入狱之后,蒋介石非常气愤。因为这位辛亥革命的元老不仅在帮中国共产党做事,而且在被捕入狱以后坚决不肯透露任何一丝有用的情报给国民党特务们。

正如后来旅美作家江南在《蒋经国传》里写的那样:“通过吴石的关系,实际上台湾的东南作战司令部、国防部甚至是空军内部都出现了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情报人员。而这些人被捕以后大多不愿招供,其中对于吴石的侦讯是最为困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吴石的身份非常特殊,蒋介石想要借他的事情提高自己在国民党内部的威望和控制力。所以蒋介石曾经派人向吴石表示:只要你愿意重新归顺党国,交代一些有用的情报,国民政府可以保证对你既往不咎。

但吴石却非常干脆地回绝了蒋介石的要求:“国民党今日的败局完全是咎由自取,我们已经背离了孙先生的理想和主张,这样又怎么能够不败呢?”

所以每次到了审讯吴石的时候,还没等审讯的特务开口,吴石就开始大谈自己的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弄得整个审讯室里的气氛都变得非常微妙。

而为了迫使吴石交代情报,国民党特务故意将他安排到了十个人一间的牢房。因为这里的生活条件太差了,卫生条件根本就不达标,吃的伙食也极差,不久后吴石将军的“高血压”就复发了。

看着吴石的“病历”,负责审理此案的蒋经国也颇为无奈。在经过蒋介石的同意后,他们又不得不把吴石转移到了“特殊牢房”并且安排医生给吴石看病。但即便是在最为脆弱的时刻,吴石也没有出卖党的“绝密信息”。

就这样,吴石在保密局的监狱里足足度过了三个多月的艰苦岁月。因为特务们的严刑逼供,吴石将军的一只眼睛被他们打到失明,身上也到处都是淤青和伤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6月初,忍无可忍的国民党特务递给了吴石一份稿纸,恶狠狠地对他说道:“呐,这是总裁给你最后的机会了,你可要好好地想清楚再写。如果你还是抵死不认的话,那咱们就走着瞧吧!”

吴石当然知道,这是蒋介石对于他的最后警告。此事过后自己恐怕也就性命难保了,于是他对特务说道:“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我就给你们写一些东西吧。”

特务们听到吴石的话还以为他这是要招供,谁知道吴石将军在稿纸上断断续续地写下的文字竟然是自己的“遗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封遗书里,吴石将军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自从他青年时期参加革命以来,一直为了同一个目标孜孜奋斗。直到中年,他才找到了自己真正追寻的理想和目标。在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提及儿女,至为伤心。不知道我们父子还能否再有相见之日。”在遗书里,吴石将军提到了自己的家人。毫无疑问,他的家人跟着他受了很多苦,这也使得吴石的内心感到万般愧疚。如果自己没有暴露,他们或许还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可惜事情已经发生了,一切都没有如果。

在遗书的最后,吴石写道:“十余年来风尘仆仆,又因抗战八载以迄于今,戎马关山都无闲逸之境,致读书养性功夫,大大欠缺,而有今日失足。夫复何言,夫复何言!”

当吴石的这份“遗书”被送到了蒋介石的手里后,老蒋顿时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了。再三思索之下,他下达了处决吴石以及其他几名中地下党员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6月10日,一个满天阴霾的日子,吴石和几名同志在国民党特务的押解下来到了马场町刑场。望着面前的一排排刽子手,吴石泰然自若。

“你们今天算是死到临头了!”行刑官对几个地下党员说道。

“国民党不亡,天理难容!你们终将会走向灭亡!看着吧,正义是杀不完的!”面对行刑官的厉声呵斥,吴石据理力争,他不允许别人玷污了自己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哼!都这个时候了还嘴硬!”行刑官瞪了吴石一眼问道:“说吧,你还有什么遗言和遗愿啊?”

这时候,吴石微微闭着双眼,双手被绑缚着绳索背在身后。他轻轻地仰起头吟出了一首诗:

“天意茫茫未可窥,遥遥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随后,吴石不顾一切地放声大笑了起来,宛如战场上杀敌无数的猛将。这个刑场也将成为他的战场,他必须要在这里书写自己人生最后也是最为壮丽的一页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分钟后,一声枪响划过天空,吴石将军和几名同志应声倒了下去。他们英勇牺牲了,没有敬礼,没有哭泣,甚至现场都没有人立刻去为他们收殓尸首。他们就这样孤独地倒在了一阵阴风里,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由于吴石将军的身份属于“绝密信息”,多年以来只有周恩来、毛泽东等少数几位党的高级领导人和情报战线的同志知晓他的情况。直到1976年周恩来总理临终前才将吴石的消息告诉身边的人们。

“不要忘了吴石他们几个同志”也成为了周恩来总理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后嘱托之一。这里面既有没能及时挽救同志的悲伤心情,也有无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忧心与无奈。

1990年,吴石将军的遗骨被送回了中国大陆地区。根据中央的指示,吴石将军的遗骨被葬在了北京的“香山公墓”当中。时隔多年,吴石将军终于又回到了他深爱的土地上,与自己的妻子躺在了一起。

几十年后,一部名叫《潜伏》的电视剧被搬上了电视荧幕。电视剧里主角余则成机智沉稳的形象给无数人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故事的创作原型正是客死台湾的吴石将军。他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同时也给后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想象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吴石将军的死虽然无比凄凉,但却是无比沉重的。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人民与中华民族探寻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他的功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几十年后,当今天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回望过去的那段历史,或许我们很难真切地感受到先辈们所面临的困苦与艰难。但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吴石这样的“革命烈士”的尝试,我们才终于走上了今天的“幸福之路”。而我们的人民和民族也必将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