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3年2月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一则千里“送医”的感人故事,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位爱鸟人士和一只鬼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游客姜女士在呼伦贝尔满归的开车途中,遇上了这只鬼鸮,它意外地撞在了车上,这样的动物的“碰瓷”还是头一回遇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估计是迷糊的鬼鸮没有看清路,才一头撞了上来,姜女士一行人很快就将它救了起来,之后辗转联系上了呼伦贝尔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程将鬼鸮送去了救治中心。

这趟人与动物相伴的旅程长达13个小时,期间跨越了400多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鬼鸮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它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待遇?

«【·“鬼机灵”求爱花招百出·】»

鬼鸮听名字不像是个“好鸟”,但是从它撞车“碰瓷”的事迹来看,它还颇有点憨傻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鬼鸮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呢,通过央视的镜头,隐藏在密林深处的鬼鸮,神秘的面纱也被揭开了一角,它好像有点“聪明过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1月31日,央视网的《动物世界》纪录片中录了两只雄性鬼鸮为了求偶而展开了一场花招百出的“勾心斗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物之间虽然没有人一样的思想,但是它们同样拥有“智慧”,这是残酷的自然环境下动物们的生存手段。

鬼鸮俗称“小猫头鹰”,每年的三月到七月份是它们的繁殖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雄性鬼鸮之间的配偶竞争也是通过它们独特的叫声挑起的,但是它们似乎很“文明”,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它们会一直通过叫声来进行较量。

这场较量可以从晚上一直持续到天亮,谁都不服输,但是它们叫了一整晚,嗓子真的不疼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这么能“鬼叫”,于是也得了个“鬼鸮”的名字。

它的叫声十分多变,像是吹笛子一样,间断地发出“嘟嘟嘟”的声音,每隔几秒钟就要叫上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音调也是不时变化的,而鬼鸮又是夜行性动物,假设在寂静的森林里突然传出一声“鬼叫”,诡异阴森,都能把人吓破胆,故而因此得名“鬼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动物也是很有“心机”的,鬼鸮则更“鬼”,其中一只雄性鬼鸮在通过叫声跟对手“打擂台”的同时,也在偷摸地准备“后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在天亮之前,趁着夜色找到了一处“大房子”,是啄木鸟遗弃的一座旧宅子,这争得配偶的筹码可就大大增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讲武德”的这只雄性鬼鸮站在大门口向雌性发出了最诚挚的邀请,那意思就好像是,“我有房你来看看”。

雌性鬼鸮果然拒绝不了大房子的诱惑,一头扎了进去,就再也没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另一只雄性鬼鸮只能看着人家“有情人终成眷属”,躲在角落安慰自己,不是自己不够好,就差一套房而已!

是不是以为这只雄性鬼鸮就要奔走远方,奋发图强,找一座更好的房子让雌性鬼鸮“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就大错特错了,鬼鸮的脑回路很清奇,它一直待在树上没有离开,它在等待一个时机。

直到“抱得美人归”的雄性鬼鸮离开树洞后,这只躲在暗处的雄性鬼鸮才偷偷溜进了树洞,企图诱惑里面的雌性鬼鸮“出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炸裂剧本编剧也不敢写,但是鬼鸮就是这么做了,虽然有点“不道德”,但是它们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了种群繁衍大计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鲁木齐雅山首次发现·】»

鬼鸮虽然名字恐怖,但实际上它们很有灵性,也比较胆小,在自然界当中的生活范围并不是很固定,想要寻到它们的踪迹也没有那么简单。

2023年2月16日,新疆网报道了在乌鲁木齐的雅山上首次发现了鬼鸮的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鬼鸮属于鸟纲鸱鸮科下的一个物种,全球共有6个亚种,在中国至少存在3个亚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新疆的西北部和大小型安岭中存在适宜它们生存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主要栖息在针叶林或者是针阔混交林当中,尤其是松树、桦树和白杨混交的树林当中最有可能会寻到它们的踪迹。

这也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鬼鸮在繁殖期需要再树洞作为巢穴,大量的密林有助于它们选择安家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在新疆发现它们的踪迹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是极大的肯定。

鬼鸮属于次级洞巢鸟,言简意赅,在自然环境中,它们就是捡别的鸟不要的“二手房”或者是天然形成的房子来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能寻找到黑啄木鸟的洞穴,对它们来说那就是豪宅一般的存在。

它们不爱自己动手建造巢穴,这也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身体构造有很大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鬼鸮并不恋家,对“故乡”也没有什么概念,它们往往都是跟着食物走的,哪里猎物多它们就会搬去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主要以森林当中的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这些食物本身就是会存在年际的总群波动的,而鬼鸮为了能填饱肚子也会跟着食物“游荡”。

在食物充足的年份里,它们会有比较固定的活动范围,是留鸟身份,但是一旦食物短缺,它们就会抓紧换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雌性鬼鸮要比雄性鬼鸮的体型大30%左右,不同的性别也会产生不同的迁移距离,雌性的迁移范围往往是雄性的100多倍,雄性最多只会扩散巢穴5千米的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巢穴对它们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繁衍后代,鬼鸮每窝可以产下3到10枚卵,由雌性全权负责孵化工作,时间大约需要一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雏鸟孵化后并不能立即出巢活动,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它们才能掌握飞行技能。

雌性鬼鸮需要独自照顾幼崽,但雄性鬼鸮也并不是“甩手掌柜”,它会独自外出寻找食物,它们的家庭相处还是十分和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鬼鸮主要是依靠极其敏锐的听觉来捕食,雄性在外捕到食物之后不会立即食用,而是会先带回家,喂饱家里的一大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鬼鸮是夜行性动物,与猫头鹰十分相似,它们也是存在亲缘关系的,因此它们在很多生理结构上也有相似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的颈部可以大范围的活动,这样耳朵就可以把传到头部面盘羽毛中的声音进行精确定位,有助于它们夜间在树林中打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鸟长着扁平的大脸,但却被自己的名字给“抹黑”了,其实它们没有那么可怕,反而瞪圆的眼睛很呆萌。

在野外如果遇到它们,也不要伤害它们,它们也是大自然的一员。

参考:

新疆网《首次!鬼鸮“现身”乌鲁木齐雅山》,2023-2-16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00414103863656963/?channel=&source=news
  • 中国新闻网《鬼鸮落难 爱鸟人历时13小时跨越400余公里将其“送医”》,2023-2-9
    央视网《[动物世界]两只雄鬼鸮正试图向同一只雌鬼鸮求爱》,2021-1-31
    澎湃新闻《这个“小鬼”不可怕,因为脸大》,20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