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祖锋青岛报道通讯员 朱楠

据考证最早的中国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约有7000年。《礼记》载,周代已有蒲草编制的莞席。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作为江北著名的“侨乡”,平度市新河镇的草编工艺有400余年记载的传承历史。明末清初,新河草编工艺品主要为草帽。在富有创新基因的平度新河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这项承载先辈智慧和文化精神的指间技艺,不断吐故纳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编艺人正在编制草垫子。

明末清初形成

草编工艺品销售集散地

在新河镇“指间大象”草编博物馆的草帽辫展柜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草帽辫样品。“新河草编还得从这草帽辫说起。”平度市新河镇文化站站长韩剑波介绍。新河镇自古以来属商贸重镇,地理位置优越,经济也比较发达。400多年前,生活在平度市新河镇的先民就地取材,将废弃的玉米皮、麦秆草等农作物茎叶利用起来,编织成一根根“草帽辫”,或出口国外或深加工成草帽。明末清初,形成了以平度新河龙湾姜家村为中心的草编工艺品销售集散地,龙湾姜家村等周边村庄也被称为“帽庄”。当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之余,世世代代传承着草编手工技艺,农闲时,三五人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编着草编,呈现出“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艺人”的繁荣、温暖景象。如今,在草编手造馆陈列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姜亦江先生收集的出口草帽辫样品,原件共2000余种,目前尚存300多种。

平度新河草编首先要选料,原材料要求草茎光滑,柔韧质细,有较强的耐折性。麦秸草、玉米皮、芦苇、蒲草、茅草、水草……这些寻常可见的农作物及草木,就是起初新河草编的主要原材料。整理好的原材料用水浸湿,保持柔软度。麦秸草先进行“掐草辫儿”,有时需要用破草刀将麦秸秆破开使用,心灵手巧的编艺人将一根根麦秸挑压交叉编出各种不同纹理结构的花样草辫儿,以备后用。草辫儿种类众多,如筛子类、民翅类、套翅类、抖翅类、粽角类、对草类、小纹类、蜈蚣类、摺子类、龙骨、锯条等,每类又根据麦草数量不同而分多种编法,共300多种。玉米皮则需先撕成细条纺成绳索,或在麦秸秆上编织,或依照模具进行编织。然后经过缝制、整型、装饰等几大步骤,最后生产出草辫、草帽、提包、提篮等生活日用品和装饰品。

新河草编之所以能够扎根绽放,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平度市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属暖温带东亚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便于农作物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平度境内植物资源较多,主要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勤劳朴实的新河人就地取材,一双双巧手穿梭翻转,转眼间,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呈现在眼前。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花样繁多的编织手法,使得平度草编声名大噪,受到市场追捧。据光绪年间修编的《平度州乡土志》记载:“每年出售草帽辫四千包。”据《续平度县志》记载,1936年,“邑有辫庄十余处,年产草编5万包,百分之七十出口;新河附近并有设辫庄倡制草帽者,工值优厚,青年妇女竞习为之。”一组组史料数据,见证着平度新河草编辉煌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

草编产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平度新河草编工艺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品涉及麦秸秆、玉米皮及其他天然纤维几十个系列。农闲时节,新河的农家妇女几乎都三五成群在炕头忙碌着,玉米皮、苇草、麦草在她们的手指间变为一件件日用品和装饰品。

一棵高耸的大树下,三五村民坐在树荫下一起编织草编,村庄草编作坊林立,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如今,在新河草编手造馆的一方缩微模型中,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新河草编产业的兴盛场景。

韩剑波介绍,改革开放前,新河草编由青岛第五草编厂运营。到上世纪80年代,印尼归侨姜亦江率先建起了新河镇第一家民营草编企业——平度民生工艺品厂。随后,更多的草编民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河草编产业由此进一步繁荣。

近年来,随着新河草编产业的不断壮大,草编产品由原来单一的草类编制产品发展到草、纸、柳、机绣、机钉及其他天然纤维等多种形式的工艺产品,编制手法也由最初的编辫、平编、绞编、编花等发展到锥砌、串接、串钉等30多种手法,2013年,新河草编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度新河草编虽然编制种类繁多,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编织半成品,即草辫儿,再由企业深度加工,进入工厂的草辫儿依据产品类型进行缝制,然后用烫壶或者烙铁对不同形状的半成品进行整型,最后在初成品的基础上加上各种不同的小花饰、把手、带子等,一件完整的草编工艺品便完成了。另一种为使用玉米皮或者水草直接在模具上布局编织,首先在模具上固定好不同密度的“经绳”,然后再编织“纬线”,纬线的松紧程度和是否续接新的材料完全由编织者凭经验控制操作,接下来,剪断“经绳”并进行封口,剔除编织时留下的“楂儿”,抽出“模”,最后将“把儿”固定,一个完整的工艺品便呈现眼前。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