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鼎盛的时期。

丝绸之路的开通,连接了东西方的商贸通道,也为艺术的相互传播和相互吸收带来交流的可能性。

特别是唐代在西域大兴屯田,置驿站馆所,派军戍守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对西域的统治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大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为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提供坚实的基础。

强盛的唐王朝,在当时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盛誉,吸引了无数外来民族和国家前来学习与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乐舞文化便是在与他国不断交往互动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唐代乐舞对外交流的条件

1.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交通便利是对外开放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

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发达,唐代交通网呈现出繁忙的景象。

《隋书·裴矩传》详细记载了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当时的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就有三条路线,足见当时交通线的发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七世纪,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唐朝宰相贾耽对当时各方域道里的路程有详细地记载,总结出唐朝去往四方民族、国家的七条路线。

其中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安南通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属于海上丝绸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丝绸之路齐头并进,在唐朝中国与外界的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

2.稳定的政治环境

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对外交流的根本保证。

唐朝建立了系统的政治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友好的政策,保证了对外交流的正常展开。

历史上很多战争是由农民发起的,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从实际出发,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解决了农民的民生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的问题得以解决,社会就会得到安定。

特别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重用人才,虚心纳谏,为大唐带来了盛世之况。

虽然唐朝统治者之间不可避免也存在着内部动乱,甚至在盛唐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纵观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整体上政局相对稳定,社会比较安定,为乐舞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雄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的雄厚是对外交流有力的支撑。

自唐朝建立初期至盛唐的一百三十多年间,特别是盛唐的开元、天宝年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辉煌感与奢侈感。

唐朝经济雄厚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时期一斗米的价值不过三四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院门,旅行的人在路上就能获取粮食。

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的盛况,这一时期的粮食产量十分富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手工业的发展也十分繁荣,光是绢帛、布匹就分有八九个不同档次。

商业方面,据《旧唐书》记载:“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东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围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都内纵横各十街,街分一百三坊、二市。每坊纵横三百步,开东西二门。”描述了唐代商业市场繁荣的景象。

4.统治者对乐舞的热衷

统治者对乐舞的倾向为对外交流提供了积极的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唐代统治者对胡乐舞的热爱,与他们骨子里的异域血统有关,因此偏爱异域乐舞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玄宗在位多年,太常卿表演坐部伎、立部伎时依据鼓点舞蹈,其中伴有胡夷之伎。

另有高宗作上元乐,中宗观泼寒胡、宣宗每宴群臣备百戏等等,无不体现了乐舞深受唐统治者的重视与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统治者对乐舞艺术的追求与创作,成为唐代中原对外交流的催化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中西乐舞交流相互影响

1.西域对中原的影响

胡风文化在唐朝的盛行对中原地区乐舞的影响是巨大的,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中原王朝自西周以来就重视制礼作乐、礼乐治国,历代的礼乐思想为西域乐舞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百年里,有各种官方渠道将西域乐舞传入中原,还有的则是通过人民自发性的行为。

比如民族迁移,带动了乐舞艺术的传播,因此也值得被关注。

2.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以西域乐舞为代表的西域艺术,凭借其鲜明的民族情调和新颖奇特的风貌,冲击着唐人固有的眼界。

艺术是艺术家精神创造的产物,敦煌石窟壁画上的舞姿造型就是中西乐舞交融的重要产物,凝结了众多画师的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丰富多彩的经变画和伎乐飞天是画师精神世界的表达,无论是画功还是内容形式相较于前代时期的壁画都有了质的飞跃,反映出中原乐舞多姿多彩的历史。

乐舞大大激发了唐人的创作欲望与想象空间,那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成了诗人们关注的热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中原对西域的影响

初唐盛唐时期,出现了新的审美观念。

这一时期里,长安崇尚“以胖为美”的审美,这与唐以前流行的纤瘦的审美观截然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胖为美”也成为唐朝辉煌时期女性审美观的独特标识。

唐代创业初期的李唐氏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因此,胡族的审美观念必然会影响到唐初统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人以游牧为业,妇人也从事生产劳动,在女性审美上崇尚壮硕。

且初唐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物质生活富足,女性经常外出参加骑马、打马球、射箭等体育活动,因而也导致体型健壮、体态丰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胖为美”不仅符合唐朝当时实力强盛的大国背景,同时也体现了中原与西域对审美倾向的一致性。

中原艺术文化与西域的关系,不仅是二者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接受和利用,更重要的是中原文化观念从深层次上影响着西域人民的审美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舞蹈作为软实力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人们称道的“盛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

这也是一个兼容并蓄、善于吸收周边文化的时期,在我国古代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特别是在舞蹈艺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我国封建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对外来西域乐舞文化的吸收。

唐代流传至今的许多古籍诗文、历史文物,对当时的舞蹈表演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与保存,为我们提供了唐代舞蹈极其珍贵的形象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季羡林先生说的那样:“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尾:

敦煌石窟中乐舞图像所反映出来的多样性,正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间相互交融、交汇过程的体现。

这也说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不同文化、不同宗教是可以和睦相处,共荣共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