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栗玉晨

北京最新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一一列明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并清晰标注了服务标准和支出责任,涵盖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此来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受教育、就医、养老、文化等权益。只有在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按照“应纳入尽纳入”“承诺必达”的要求,才能保证实施标准既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越来越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能够使财政可持续。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3年版)》,明确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七有”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9个领域、22个方面,共计89项服务的最新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政策文件,优化完善了各项服务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为市民可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划定了“硬杠杠”。

基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党中央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比较充裕的公共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均等化。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明确政府兜底保障范围、服务标准,是确保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的重要一环,是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公开共享的前提条件。

北京最新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一一列明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并清晰标注了服务标准和支出责任,涵盖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此来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受教育、就医、养老、文化等权益。比如,为常住人口中符合生育政策并准备怀孕的居民提供优生健康教育、风险评估等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为35岁到64岁的北京市户籍妇女,提供宫颈癌、乳腺癌筛查服务。再比如,按照孩子成长过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每生每年300元的义务教育学生助学补助、一般每生每年2000元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免学杂费等都在其中。

与此同时,在很多市民关心的病有所医领域,新标准既包含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基本药物供应保障、社区全科门诊诊疗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险服务。在老有所养方面,新标准将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可享1次健康管理服务,自愿申请且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享养老服务补贴津贴纳入其中。保基本、兜底线、优服务的三大重点在新标准中均得到鲜明体现。

确保把有限资源用到广大人民群众最急需、最困难、最迫切的领域,让政府对公共服务“优先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案头有账”,让广大人民群众对享有的公共服务“心中有数”,是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公开共享的重要原则。只有在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按照“应纳入尽纳入”“承诺必达”的要求,才能保证实施标准既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越来越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能够使财政可持续。同时,结合北京实际,适当增加服务项目、扩大保障人群、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保障标准,也是加快构建适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贴近群众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题中之意。

唯有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充实北京相关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明确服务内容所依据的政策文件,落实各级部门支出责任,确保标准服务事项落地落实,并根据社会关切,持续细化梳理最需要保障的群体和群众最迫切需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才能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公开共享,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