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张文豪

“太好了,出水啦,出水啦......”6月13日一大早,在河南省淮滨县张里乡徐寨村的一处打井施工现场,井架耸立,机声轰隆,经过近2个小时的连续作业,汩汩水流从机井里涌出,引得现场一片欢呼。

“今天早晨打了三眼井了,现在是第四个,这个井打好就得立马赶到张里村,那边打三四个电话催了。”打井师傅雍焕伟边收拾设备边说,“我们是一个打井小团队,有十几个人和几台专业设备,一般情况下,打一眼井有六个人就可以了。”

靠着20多年的打井经验,雍焕伟在当地小有名气,被村民们誉为“水井守护者”。每到农忙时节,找他打井的村民络绎不绝,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他接了四次电话,都是在问他什么时候可以过去打井,他手中的铁锤和钻头成了农田里不可或缺的“神器”。

“今年比较特殊,干旱时间太长了,我们从6月6日开始,一直在张里乡附近的信阳息县、驻马店新蔡县交界等地,为当地群众打井找水源,解决供水困难问题。”雍焕伟说。

淮滨县张里乡位于淮滨县城的西北部,这片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被形象地称为“漏风土”。这种特殊的土壤条件使得张里乡在干旱季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张里乡急需通过打井等方式,积极寻找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以应对当前的抗旱保苗工作。雍焕伟作为地地道道的张里人,责任也跟着重了起来。

马不停蹄的赶到张里村后,雍焕伟的团队利用先进的打井设备和技术,通过钻探、挖掘等步骤,逐步深入地下。

“这是供钻井液循环用的泥浆池子,必须要挖的。”指着地上随着搅拌电机的转动而不断波动的泥浆,雍焕伟介绍道,“乡里联系我们后,我们连夜在凌晨四点左右从外地赶回来。昨天带着人打了八眼井,今天白天可以打十来个,乡里需要打25眼井,快一点两天就能打完,最迟不会超过三天。”

在施工过程中,雍焕伟他们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确保施工的安全和效率。最终,井水顺利涌出。

这对于张里乡张里村村民朱耀芳来说,无疑就是“救命水”,她准备种植的12亩玉米,终于有着落了。“今年天干一直不下雨,我这庄稼也没种上,这两天乡里给我们想办法打井供水,今天这眼井正好打到我地头上,水立马就供应上了,我这块地下午就可以种上了。”朱耀芳激动的说道。

淮滨县张里乡地处淮河北岸平原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较低,且土壤结构不良,水分运动性强,蒸发量大。处在这种持续高温的关键时刻,水源就更为关键。“目前乡里有已打水井645眼,其中高标准农田有440多眼,其余都是群众自发打的,由于当初打井的基础不是很好,有些水井因年久失修导致现在出水困难,为了全力支持抗旱,全乡计划在12个村,新打25眼水井,帮助群众抗旱。”张里乡副乡长项茅说。

据了解,为了抗旱保苗,淮滨县迅速安排部署,组成4个技术指导组,乡村组织抗旱专业队伍,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抗旱生产。当地精准调度水源,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靠近河流的,通过电灌站抽水入田;距河流较远的,通过机井抽取地下水入田。发放248万元抗旱补助资金,对有故障的机井进行维修;对以前靠近沟渠堰坝没有机井的地方,新打机井;并积极引导群众改变种植结构,有序取水,节水灌溉。截至目前,全县受旱面积12.25万亩,未播种面积4.72万亩,已播种受旱面积7.53万亩。当地已新打机井105眼,旧井维护10367眼,10473眼机井全部正常使用,日灌溉面积达1万余亩,有效减缓了旱情。(张文豪 贾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