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云国际机场是白云区“四大枢纽”之一。 石建华 摄

千年商都,熙攘往来的人货贸易经由枢纽流转;老城焕新,要素配置的综合功能需要交通承载。2024年,广州高质量编制《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下称“《广州2049》”)。面向2049,广州要确立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定位,建设成为中心型世界城市、引领型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型大湾区核心引擎、高能级省会城市。

白云区紧密对接《广州2049》和《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以“国际枢纽门户、山水智慧城区”为发展定位。建设“国际枢纽门户”,其核心在于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4年一季度,白云区地区生产总值696.32亿元、同比增长7.2%。航空运输业支撑明显,周转量和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43.3%、39.8%。当前,白云区锚定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建强用好“四大枢纽”,全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枢纽能级作用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助力广州城市发展格局从“云山珠水”向“海阔天高”转变。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谭超

超级枢纽,活力再生

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自我再生的种子——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揭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回顾世界大城市发展史,大多经历了“萌芽—快速发展—繁荣—衰退—活力再生—全球城市/世界级城市”的过程。其中,活力再生在后半阶段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以枢纽为代表的要素集聚与配置力,构成了城市活力的主要依托。

以韩国仁川为例,该城市充分发挥仁川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充分参与全球竞争和资源要素配置,设立韩国仁川经济自由区,发展“空港、海港、信息港、商业港、休闲港”五港合一的国际自由贸易航空城。多措并举下,仁川发展成为韩国第三大城市和第二大贸易港口。

再如日本东京新宿区,由最初的交通城镇发展成为东京城市副中心。当地拥有繁华的商业区、大型企业总部和高等院校集聚区,现已是东京最具活力的中心之一。以新宿火车站为核心,通过11条地铁、轻轨等轨道网将新宿、池袋和都中心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新宿火车站核心枢纽的作用。

这些“他山之石”表明,枢纽尤其是具有较高能级的枢纽,不仅是客流货流的交换节点,其在城市与经济发展中还具有特别的战略地位。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朱前鸿指出,“美国亚特兰大机场是全球首个年旅客吞吐量过亿人次的机场(2015年),亚特兰大航空城已成为美国东南部经济投资的首选地。未来,白云机场具备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2亿人次、货运吞吐量超过600万吨的处理能力。借鉴亚特兰大航空城,白云区完全有条件围绕白云机场打造中国南部经济投资的首选地。”

坐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火车站、广州白云站四大枢纽;覆盖航空、高铁、普铁、国际铁路货运等多种方式;串联国内国外人流、物流、信息流各类廊道……白云区既有基础、亦有责任发挥枢纽优势,助力广州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面向2049,白云区充分释放枢纽的价值潜能,必将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作出重要贡献。

开放门户,面向世界

自古以来,白云区就在广州城市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上,白云区位于广州市北部,是广州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门户。地处千年商都南北通道,白云区是广东北路古驿道的必经之路,是广州市北部门户。

建区后,白云区迅速崛起为南中国重要的商贸和物流中心。至今,白云区已集中了大湾区最多的物流及快递企业、最大规模的物流相关从业人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位居全市第一。

白云区始终与广州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白云承担的城市功能和特色集中,恰恰具备“湾区枢纽”的属性优势,拥有四个世界级枢纽,国际门户枢纽能级正加速实现质的飞跃。白云区还是广州地铁在运营及在建里程第一的区,这正是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独特价值和稀缺资源。

近年来,白云区充分发挥枢纽辐射带动能力,谋定枢纽周边地区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能级。

广州国际港是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珠三角地区最大的运输组织站,对周边地区现代商贸物流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辐射作用。目前中欧班列发货需求平稳增长,周边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匹配,正更大限度释放枢纽能级。

广州火车站是广州“五主四辅”客运枢纽的五大主枢纽之一,规划年发送旅客7300万人次,是广州市及白云区重要门户枢纽。白云区正大力迭代周边区域产业功能、城市环境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适应未来广州火车站“高铁入城”的发展节奏。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家四大枢纽机场之一,是目前全球客流量最大的航空枢纽,规划2030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380万吨。对标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韩国仁川、上海虹桥等国际国内顶级机场,白云机场正加快优化货运设施布局、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推动临空产业发展等。

广州白云站是广州市最大的普铁枢纽,广州“五主四辅”客运枢纽的五大主枢纽之一,2030年规划发送旅客4300万人次。白云站建成运营后,需要通过推进城市更新工作,重塑片区产业功能,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土地利用效率,将广州火车站—白云新城—白云站成片连通,提高白云区南部发展的整体性。

展望未来,白云区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机遇。因此,白云区要围绕确定性的枢纽和需求,应对不确定的国际形势和产业演变,置身于全球、大湾区中,谋篇布局,明确全区的战略定位。

在广州2049城市战略下,白云区迎来全新的发展定位:国际枢纽门户、山水智慧城区。

枢纽功能由此将进一步放大。不仅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等实体交通基建将承担更大作用,白云区本身也将成为物理空间和战略空间中的广义枢纽,通过高水平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枢纽城市,港城一体

在城市战略版图上的区位之要、枢纽之强,表明了白云区需肩负着辐射带动发展的更大使命。为此,白云区聚焦枢纽“流量转化”,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提升“港的能级”,积极推动白云国际机场三期西飞行区竣工;广州白云站联动广州火车站、白云新城打造“黄金三角”商圈;广州国际港高标准打造“公铁联运枢纽”。

激发“产的潜能”,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全球跨境电商中心等载体,打造“枢纽+”产业集群。今年,白云将推动航空业增长15%以上、空铁物流与商贸会展产业规模超1900亿元。

强化“港城一体”,深入实施好教育、好医疗等“七好民生工程”,创新搭建“云民声”平台,促进“港城产居”一体化发展,实现从“城市枢纽”向“枢纽城市”跃升。

将枢纽流量转为经济增量,意味着枢纽绝非独善其身的扩建壮大,更需要依托广袤的经济腹地和深厚的产业基础,构建起枢纽经济生态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认为,白云空港是广州参与全球化的能量源,广州必须深度挖掘临空产业创新潜能,依托国际航班客流优势拓展会议、展览、商务服务、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功能;依托空港货运的高时效性高附加值优势,拓展科技创新、研发和高端智造功能,建设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心。

“白云区需要把城市枢纽变成枢纽城市,城市枢纽是关键基础设施,枢纽城市体现的是城市活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白云区要抓住历史机遇,围绕枢纽经济做文章。”广州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主任陆原说。

一方面,要发展枢纽经济,就要依托于枢纽产业类型,发展需要运输、需要快捷交通的产业类型,发展以创新为主导,可以带动产业更新换代的核心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对全市而言,白云区各个枢纽之间的距离最短、最快捷,多式联运在白云区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白云区需要研究多式联运对产业的适应性。政府要谋划好产业链、供应链配置的着力点、主导点,进而引导市场的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