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市委旧址(天津张园),目前已成为天津市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付 昱摄

作为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和平区以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厚重的红色文旅基因、创新的红色旅游线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近年来,和平区将红色基因注入城区发展肌理,坚持守正创新,全方位激活红色资源,做强红色旅游产业。2023年,和平区吸引游客达1.68亿人次,同比增长70.29%;旅游综合收入237.36亿元,同比增长67.46%,其中,红色旅游拉动效果显著。

“和平区将文商旅融合发展,作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红色资源、风貌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系统性保护利用,形成了都市型、年轻态、人文韵的城市旅游新模式,进一步彰显和平区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文化特质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新风貌,以爆棚的‘流量’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量’。”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康说。

开辟全新线路

日前,和平区“使命之源”红色旅游线路4.0版本正式启动,全新的红色微话剧《星火》在和平区融媒体中心试演,观众反响热烈。“这部话剧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旨在让红色先驱的艺术形象更好地展现在舞台上,让游客在参观红色纪念馆时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演员丝语说。

和平区的红色资源散落在全区各处,要将这些资源“串珠成链”,需要不断优化红色文旅线路。

自2021年起,和平区融媒体中心等部门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辟了“使命之源”红色旅游线路,自编自导自演了4部红色微话剧。这条新的红色旅游线路途经多处红色旧址,以“沉浸式、体验式、全媒体”为理念,让游客既能参观红色旧址,又能观赏红色微话剧、聆听主题党课。同时,线上渠道还开辟“享走使命路”打卡活动,京津冀地区的游客通过关注天津和平微信公众号,可在游览红色旧址时同步打卡,赢取红色明信片、纪念章、书籍等文创纪念品。截至目前,这条新的红色旅游线路已吸引超10万人次参观游览,拉动文旅收入超500万元。

“地处海河干流西岸的和平区,拥有不少革命纪念地、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旅资源,以及重要历史档案、文献和实物类红色资源。策划更多红色旅游线,盘活这些红色资源,是和平区发展文旅产业的有力抓手。”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说。

“目前,和平区的革命文物有17处,数量占天津市的22.4%;革命旧址、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有25处,数量占天津市的16.6%。和平区是天津红色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区之一,这是和平区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平区文旅局副局长李彬说。

为了开辟更多红色文旅线路,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近年来,和平区以“建党百年”等重要节点为契机,多次组织专家团队通过实地察看、史料分享、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调研考证辖区内的红色资源,编写了《使命之源——天津·和平红色印迹》读本,推出“和平区红色旧址百集系列微视频”,开辟新的红色旅游线路,带动红色文创产业发展。

盘活特色资源

在和平区赤峰道附近,和平区相关部门携手北方演艺集团打造了一片沉浸式红色体验街区,复原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风貌,并推出各类红色沉浸式体验剧目,备受年轻人追捧。

红色体验街区运营方负责人纪昕说,街区自2021年投入运营以来,年均游客超10万人次,街区与和平区的金街实现了游客相互引流,起到了红色景点“一子落而全盘活”的作用。

除了红色体验街区之外,为了盘活红色资源,和平区还借助丰富的传统津派演艺资源和新的科技手段讲好天津的红色故事,推出张园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津沽旧事沉浸式体验街区《津沽堂会》等丰富的沉浸式演艺,全区各个茶馆、剧场剧院、相声会馆积极传承天津“曲艺大码头”的历史文脉,推出数百场次精彩纷呈的演出剧目,让广大游客在和平区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盛宴。

为了用“活”红色资源,和平区还根据红色文旅资源的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各种保护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负责人杨振中说:“和平区每年都会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纪念馆的保养、维护工作,并配备了专业讲解人员,免费为市民游客进行讲解,目前纪念馆每年游客接待量超5万人次。”

近年来,和平区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各类红色纪念馆提升改造,与部分高等院校深入合作,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建成一批红色教育阵地,以更好盘活红色资源。

 探索融合路径

在和平区,红色资源与传统商业、文旅业、演艺业实现了良性互动和多业态融合发展。

4月底,沉浸式创意党建活动《信仰的力量》在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张园)亮相。“《信仰的力量》中5位专业演员带领游客沉浸式回顾解放天津的决胜时刻,让我有很强烈的参与感,我从一名倾听者成为一名见证者,在历史中如身临其境,感受着党的百年奋斗之路。”观众刘雅雅说。

截至目前,沉浸式创意党建活动《信仰的力量》已有超2000人次观看,实现收入超过20万元。

和平区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一直在积极探索文旅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比如,今年以来的“海棠花节”火爆出圈,“津遇和平”系列活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随着辖区内更多红色资源得以保护利用,红色文旅与洋楼风韵、津派文化形成乘数效应,进一步为和平区文旅聚人气、添财气。

和平区还将科技力量与红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数字化的红色文旅项目。例如,和平区发布的“使命之源”VR红色旅游导视图,把区内22处红色旧址、遗址“搬进”手机屏幕,结合VR成像技术,真实还原红色展览馆游览体验。

为了做好红色旅游配套活动,推动全域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和平区在五大道举办“津遇和平—星空·咖啡”系列活动,在金街区域举办闹嗨潮流文化节、青柠市集,在津湾区域举办主题路演活动,引领都市旅游新风尚。

借助红色旅游聚集的人气,和平区加快拓展新的消费场景。今年以来,先后携手京东平台开展“津遇和平 钜惠狂欢”线上促消费活动,通过“政府补贴+平台资源导入”的方式,进一步带动域内商家联袂推出“五一”主题限定产品服务。

“未来,和平区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红色旅游为抓手,一体推进文旅新场景打造和主题活动的开展,做大做强‘津遇和平’文商旅活动品牌,发挥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字号’品牌效应。”和平区文旅局局长彭芃说。 (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