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濮振宇 从间接限制到直接禁止,美国对中国电池的“敌意”正在快速加深。6月7日,美国“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等多位美国众议院议员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的议案。议案要求禁止美国国土安全部从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海辰储能六家中国电池企业采购电池,同时希望推动与美国地缘政治对手在供应链方面的脱钩。

“在美国政治历史进程中,为确保本国公司利益,美国参议员与华尔街合伙打压外国公司的案例数不胜数。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美国本土电池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市场无法建立比较优势,美国的参议员们就会动用法律来确保本土企业的利益,中国的电池企业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要明确一旦出海,全球化配置资源就必将是一场持久战。”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限制力度不断加大

根据“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网站的信息,谈及《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议案,穆勒纳尔表示:“我们的国防部已经禁止使用这些电池,国土安全部也应该这样做。”但该项议案的生效,还需通过美国参众两院投票通过、美国总统签字等流程。

陈佳表示:“从法案字面内容看,穆勒纳尔所在委员会对于电池技术的了解比较有限,他们玩弄国际战略,强行与中国‘脱钩’‘断链’。从目前全球新能源电池企业市值、产能和技术实力来看,美国本土企业很难跟中资电池企业的集团作战优势相提并论。穆勒纳尔这种美国鹰派长期以来的目标,是通过打压中资企业来实现与美国制造业保守势力的共舞。”

对于此项议案,六家中国电池企业尚未进行正面回应。

从间接限制到直接禁止,美国围绕中国电池展开的动作频频。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宣布将向购买电动汽车的美国消费者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同时对获得补贴的车辆进行了限制,要求其电池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回收,以及电池组件的组装必须有一定比例是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完成。这意味着,搭载了中国生产的电池的电动车将无法享受税收抵免。

2023年12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明确,将禁止美国国防部采购六家中国电池企业生产的电池。这项法案已由拜登在当月签署,将于2027年10月起生效。

当时,亿纬锂能和国轩高科发表回应称,该禁令主要针对美国国防部的核心电池供应,对国防部军事方面电池采购进行了限制,对民间的商业合作没有影响,两家公司未向美国国防部军方供货且无相关合作计划,因此对公司没有任何影响。

2024年5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一系列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动力电池关税从7.5%提升至25%,电池零部件关税从7.5%提升至25%。6月,多名美国共和党议员联合致信美国国土安全部,要求将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列入所谓的“维吾尔强迫劳动”实体清单中,并禁止两家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

6月7日,宁德时代发布官方声明称,美国国会议员6月5日致信宁德时代,指责宁德时代与所谓“强迫劳动”有联系,这是毫无根据的,完全是错误的。宁德时代恪守最高的商业和道德标准,并制定了有效的政策,以确保供应链符合全球最高标准。

陈佳认为,假设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只有电池技术,恐怕美国不会杯弓蛇影。中国电池企业全球表现强势的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全产业链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金字塔尖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才是美国打压中国电池企业的根源。

中国电池危中寻机

与中国本土电动汽车企业尚未进入美国市场不同,中国电池在美国的存在感一直较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至2023年,美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锂电池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今年一季度,美国仍是中国锂电池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占出口总额的22%,金额达29.08亿美元,同时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碳酸锂等产品也有一定数量直接出口至美国。

不仅是直接出口,国轩高科、远景动力和亿纬锂能均美国有电池工厂项目。2023年9月,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官网发布消息称,国轩高科将斥资20亿美元在该州坎卡基县曼特诺新建电动汽车电池超级工厂。

宁德时代目前没有在美国直接建厂的动作,但也在美国本土落地了投资项目。2023年2月,宁德时代与福特达成合作,共同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宁德时代不在合作工厂占有股份,而是采取技术授权模式收取专利授权费和服务费。外界认为,宁德时代此举意在最大程度规避美国的限制性政策。

顶着巨大的政策风险,中国电池企业仍坚持赴美布局,这与美国市场的巨大机遇不无关系。2022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只有6.9%,远低于中国的27.6%。但到了2023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大幅增至17%,新能源车已走上爆发的快车道。

除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在美国的需求量也在激增。作为全球重要的储能市场之一,美国储能在2023年新增装机17.3GW。调研机构WoodMackenzie预计,2023年至2027年间美国储能装机量将达到近75GW。

与市场需求旺盛相对应的,是美国本土企业的供给能力不足。公开资料显示,基于本土电池供应较为薄弱的现状,采购中国储能电池成为美国储能企业提高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的重要选项。例如,一家名为PowinEnergy的美国储能企业,在2023年向中国电池企业采购的储能电池规模,达到2022年美国储能装机量的数倍。

一边制裁一边采购?

“短期内,美国对华新能源全产业链的打压制裁很难做到从一而终。”陈佳说。在他看来,美国的大型风能、光伏项目以及新能源电池储能所依赖的最大供应链均来自于中国,如果美国短期内过度打压中国新能源全产业链,直接结果就是美国消费者和政府部门要为替代品承担更高的实际价格、更高的项目风险和更难找的解决方案。

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此前透露,在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后,福特从2023年秋天起一直在游说拜登政府,要求其澄清《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中的相关规定,即电动汽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使用“外国敏感实体”制造的电池组件。

陈佳表示,福特、大众等汽车巨头都意识到,短期内中国企业在电池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很难被动摇。中资电池厂商目前在新的封装工艺、电池研发方向、电动引擎技术优化等方面都领先欧美及日韩的竞争对手。美国本土电池企业如果不能研发出革命性的技术,替代现有锂、钠电池技术,要赶超中国电池企业就相当困难。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称,到目前为止,锂电竞争的唯一赢家是中国。尽管西方国家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由于中国在开采稀有矿物、培训工程师以及建设大型工厂方面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也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赶上。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盟友们”也并非完全亦步亦趋追随美国。陈佳表示,欧洲、日韩等经济体并不只是一味对华强硬打压,而是采取非常灵活的迂回策略,进进退退反复拉锯。譬如,欧盟近日宣布对华新能源汽车征收临时惩罚性关税,但与此同时,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等国都在积极谋求中资新能源车企和电池的产能在本国落地。

今年年初,韩国媒体报道称,随着美国政府不断升级对华出口管制,高度依赖中国电池材料的韩国车企日子很难过。为此,这些韩国车企纷纷提交意见书,呼吁美国政府放宽所谓对华限制,允许它们在华采购关键电池材料。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濮振宇经济观察报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政策、行业企业转型等,对自主品牌、主流合资品牌关注较多,擅长分析报道。
联系邮箱:puzhenyu@eeo.com.cn
微信号:enqingran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