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背景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主人公手拿流通货币的画面,这可不是以往的银元,而是一块圆形货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0年,清朝灭亡后,中国历史开始走向近代,北洋军阀并没有继续采取银两作流通货币的路子,而是采取了一种新的货币单位:银圆,这种钱币也称为袁大头,大洋。

在那个年代,偏僻地区一个工人起早贪黑,食不果腹地奋斗一个月,最多也只能拿到30枚,价值不及大洋的铜钱,而一块大洋就足够他们一家人好好吃上一顿饭了。

一个货币,就拥有三个名字,想必也拥有着意想不到的故事?

至于对于“一万大洋”的概念,现代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疑问。民国时,它们究竟具有多少购买力?放到现在价值又怎样呢?

一、大洋与小洋

其实,大洋的全称叫做“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也就是说一面为袁世凯侧面象,一面为禾稻的银圆。

这么看来,“袁大头”名称的由来某方面也有此原因,人们因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历史名声不佳,加上大洋上面他硕大的头部。这比较不雅的名称不就来了?

但事情并非完全如此,具体的原因还得从清朝尚存的时期说起。

清朝后期,中国市场流入了大量的外国货币,思想和教育的落后,老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中虽拿下了外国人的货币,却完全不知晓是哪个国家的,是什么货币单位?图案是什么意思?老百姓不管别的,只知道这就是钱,是能用出去的。

为了能够有效区分,他们都根据钱币币面图案,取个别名,以此来方便货物买卖。

不光如此,清政府中文臣为皇帝起草文件,也同样用此方法,在此我们举个例子:

道光九年十二月,皇帝所颁上谕中写道:“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

文件中所写的大髻、小髻指的就是西班牙银币,别称的由来也特别有意思,因为查理第三和查理第四的人头像发髻皆较大,根据图案,民间遂俗称为“大髻”,其小者则俗称“小髻”;而蝙蝠指墨西哥自由独立银币,即鹰洋,别称由来原因也同上。后面的别称则都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政府官员起草的重要文件都如此,更何谈百姓呢?

自然用得更加顺手,当时中国经济也在日渐走衰,社会封建思想日趋严重,教育条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贫困不堪,全中国文盲占到了绝大部分,掌握几种语言,只能是富人家的消遣。

因而对洋银一律称俗名,也就十分说得过去,英国贸易银元叫“站人”法属印度支那银元叫“坐人”,别说,也很有意思不是吗?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后……这时候,民国初年已经开始铸造起了“开国纪念币”,等到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民国三年,他的头像才被印在流通货币上,被传遍全国,无数人接手。

同样量大的国产货币也不止大洋,孙中山先生的头像也被印在了银圆上,大洋上的像比另外一个大得多,“袁大头”和“孙小头”的俗名就被老百姓使用了起来。

银圆像中的人的身份,老百姓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一个银圆能供他们一家人多久的柴米油盐,银圆上的人物各自的经历和在国家担任的职务,他们知道得几乎为零。

但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只因听说孙中山先生为人正直,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很多百姓出于对孙中山的尊重,从不称“孙小头”,反而多喊为“开国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在艰难的社会条件中,即使最迫切的需要是填饱肚子,没有时间考虑其他,但心灵依旧纯粹。

据人口述,有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人民解放军从湘西隐蔽前行到黔东,秘密兜底四川,行程中,口粮少有,蔬菜更不用说。

为了补齐蔬菜,就派兵向山民们购买,但这里已经与世隔绝,人民币虽然已经发行,他们却只收银圆。

闭塞的山区,消息几乎无法流通,一老农竟然问了一个问题:“现在是大清光绪几年了?”

他不知宣统,不知民国,更不知道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什么,但他认识袁大头和开国银圆。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罪行,被老百姓所记住,倒行逆施,为国人所不齿,视为民国之敌人,因而此俗名无人改口,一脉相承,传至今日。

二、民国不全是风花雪月

“那位爷,您这牲口什么时候饿了就上我这儿来。”

这是在经典民国电视剧《大宅门》中的桥段,男主角白七爷作为老北京土豪,经常拉着驴子“纵驴行凶”,放任自家毛驴吃了包子铺整整八笼包子,气的包子铺老板哇哇大哭。

但白七爷不慌不忙,连脸色都没有变一下,甩出话来“开眼吧小子,我这牲口就爱吃带馅儿的”,一块大洋就被他抛到了老板的面前,包子铺老板这才破涕为笑,并说出了那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块大洋的分量已经体现出来了,这可绝不是人民币一元如此简单。

学者李开周曾考证,一块大洋在1914年繁华的上海滩,都可以买走44斤大米。再按现代米价计算,一块大洋大约就有着145元的价值。

至于它的购买力也不简单,在经济落后的时期,能买到的东西更是丰富。

1914年的上海,只是一块大洋去下个馆子,就可以吃到四五道菜的套餐,并且全是烤鸭、烧鸡、红烧肉等“硬菜”。

1917年,北大新入职的青年教授,如果每顿都吃着“两碟菜一碗汤”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块大洋。

甚至连北洋时期的北京,六个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吃好喝好,也就花一块大洋。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大宅门》里,为什么收了白七爷仅仅一块大洋的包子铺老板,立刻没了最先的悲伤,反而乐得喜笑颜开,仿佛之前没发生此事了。

只是八笼包子而已,能卖出精品菜的价格,简直赚大了。

此等惊人的购买力,也使很多民国名流笔下,充满了与大洋有关的优雅生活。

北洋时期的日常费用简直令人感慨,是今日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那个年代,各位文人名媛们,常常妙笔生花,轻巧细致地刻画出民国衣食住行的风趣意味,现下读来,百年后的青年感慨,谁不说充满了民国风韵,一骨子的优雅风情扑面而来。

生活质量的良好,就可以参考他们的每月工资,民国初期手中拥有几百大洋,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光是民国时的普通教授,月薪就有一百八至二百八大洋,妥妥的月入过万,正教授月薪更是高得吓人,足足有三百到四百的大洋。

各报社的主笔作家们,也有两百大洋左右的工资。

由此可见,民国时拥有知识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你可以像1918年初出茅庐的茅盾出版一本畅销书一样,稿费可以四百块大洋起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也可以像1917年才刚入职的胡适,第一个任职月份结束,手里拿着才到手的二百八十块大洋,写信给家里人报喜,“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拉开了每个阶层之间的差距。

更离谱的还有日常消费,除开一日三餐之外,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足足拥有十七间房,还处于黄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只需要二十块大洋。

哪怕是买一栋房子,1925年在北京西直门大街,一套四十间房,“带电灯、电话、花房、车马”设施齐全完好的豪宅,全款也只有五千五百大洋,也就相当于大学正教授最多十八个月的薪水,这怎能不让人吃惊,放到如今,绝对是不够的。

而往往对于北洋时代的精英们来说,就算不赚外快,只吃“死工资”,大洋也能让自己一个月吃喝玩乐,躺着花都花不完。

这样的幸福生活,是现代多少年轻人的梦想,但终究只是民国时期里的风花雪月,热情憧憬的心情并不能换得,只能当成生活前进的目标。

但是民国的风情生活,对于各个阶层来说都是这样“工资高物价低”?

其他阶层的收益,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

民国时同为教师的人员,占了北洋教师数量90%的小学教师们,他们的家庭也是如此富裕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