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在蒋介石的纵容下,日本侵略者挺进关内,步步蚕食了我国华北大片国土。

而此时的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置步步紧逼的日寇于不顾。

张学良等人曾多次劝谏其联共抗日,都被蒋介石拒绝。万般无奈之下,张学良、杨虎城决定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张学良与杨虎城于事变前当晚,分别召见了各自部队中的高级将领,对兵谏行动做了具体部署。

张学良的部队主要负责前往临潼抓捕蒋介石,深受张学良信任的东北军105师师长刘多荃担任此次行动的总指挥。

同年12月12日清晨5时许,行动开始后,刘多荃指挥孙铭九等人率卫队营迅速占领华清池,并于骊山将蒋介石抓获。

众所周知,该事件平息之后,蒋介石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人恨之入骨:张学良被他软禁长达半个多世纪,杨虎城一家则惨遭毒手……

而在西安事变中,担任捉蒋总指挥的刘多荃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张学良被软禁后,他手下20万东北军及备受器重的师长刘多荃的结局如何?

一、被逼无奈发动兵谏

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及东北军毫无抵抗便撤入关内。

野心勃勃的侵华日军步步紧逼,而国民党军在长城会战和热河战役中遭遇惨败后,眼睁睁地看着我国长城以北大片国土沦陷,北平已岌岌可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自此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受到了中国人民及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

1935年10月,原本驻防华北的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往西北地区,剿灭日渐壮大的红军。

张学良被任命为西北“剿匪”总司令,全权负责西北四省军政事务。

但是,张学良心中的真实想法却于蒋介石的命令大相径庭,对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一直存在抵触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与蒋介石)

次年4月,他亲赴延安,和中共方面代表周恩来等人展开会晤。

在此期间,他深深感受到了陕北人民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护,极为触动,十分赞同中共方面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之后,他和杨虎城曾多次面见蒋介石,声泪俱下地晓以利害,均被蒋介石严词拒绝。

由于张、杨二人三番五次地劝其停止剿共一致对外,蒋介石便不再信任他们了。

随后,蒋介石给两人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立即开赴陕甘前线“剿共”,要么将东北军及十七路路军分别调遣至闵皖两省,“剿共”任务交由中央军承担。

“走投无路”的张学良便与杨虎城商议:发动兵谏捉拿蒋介石,逼迫他同意抗日。

杨虎城当即表示同意:“十七路军将士与你休戚与共,听你指挥,决不退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杨虎城)

随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对手下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进行了任务分工: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主要负责西安城内的中央军,而张学良的东北军则在刘多荃的指挥下赶赴临潼华清池捉拿蒋介石。

商议之后,张杨两人决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必须同时行动,两支部队必须在凌晨3时前集结部署完毕,5时开始行动。三个小时后必须解决战斗,这样到了十点就可以恢复西安城内外的正常秩序。

宣布完具体的行动安排后,张学良问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有何异议。

大家纷纷表示同意,只有于学忠补充询问:抓到蒋介石后,后续应该如何办?

张学良回答:“局面如何收拾,要看委员长怎么办了。只要他答应抗日,我们还拥护他做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学忠)

而杨虎城也在同一时间将十七路军的亲信将领,全部召集到新城大楼召开紧急会议。他向大家布置了次日凌晨的兵谏具体行动:

“如今老蒋不顾民族危亡,坚决一意孤行,要打内战。他此次来西安,明面上是来催促我们打共产党,但其实是想一箭双雕,在剿共的同时消灭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如今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必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随后,他又补充说:“我和张副司令商议决定应立即采取行动,先扣留蒋介石然后逼迫他抗日。”

行动方案刚刚拟定后,张学良就率部来到了新城大楼。

一进会议室,他就开玩笑地对杨虎城说:

“虎城兄,干不干?不干了就取绳子,我把我的十几员大将都带来了,你赶快去拴,拴了速往南京领赏升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多荃影视形象)

杨虎城知道对方是在开玩笑,于是笑着回答:“当然得干,不过领赏升官却干不了。”

所有人到齐之后,张、杨二人就进入里屋指挥兵谏行动,而其他人则全部待在另一间屋子里候命。

行动开始之前,刘多荃提醒参加此次行动的东北军高级指挥员:

此次兵谏的目的是逼蒋抗日,所以只能将蒋介石扣押起来,而不能伤害到他。

但此时,他们手下的士兵压根不知道此次行动的真相。

指挥员只是谎称他们的张副司令被蒋介石扣押在了华清池,必须立即前去营救,而且要活捉蒋介石。因为只有扣押了蒋介石,才能救出张学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铭九)

二、刘多荃奉命捉蒋

凌晨两点,张学良分别接通了骑兵师白凤翔、卫队营第二营营长孙铭九等人的电话,向他们下达了突袭华清池的命令。

接令之后,在刘多荃的指挥下,孙铭九带领卫队营五十多人立即乘汽车赶赴临潼。

而白凤翔则率部紧随其后,以作策应。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疾驰,孙铭九率部抵达华清池门外。

他再三劝说负责守卫的士兵打开大门,但是这些士兵果断拒绝他的要求。

于是,孙铭九下令部下,硬闯了进去。自此,两部人马发生激烈交火。

在卫队营的猛烈进攻下,华清池大门旋即被攻破。孙铭九便带领大家经过前院冲进二道门,想要直接奔赴当时蒋介石居住的五间厅。

但此时蒋介石的贴身警卫却藏身于贵妃池旁的平房,利用墙壁作掩护,向冲进来的孙铭九部疯狂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清池五间厅)

小小的庭院内,顿时枪声大作,子弹横飞。孙铭九多次率部冲击,均被猛烈的机枪扫射给压制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带领大家绕道假山向五间厅靠近,很快他们就冲了进去。

令孙铭九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屋内仔细搜寻之后,却不见蒋介石。

但此时他的被窝却仍有余温。孙铭九料定:蒋介石不可能走远!他便立即下令部下前去搜寻。

经过仔细搜寻之后,仍然不见蒋介石的踪影。此时,他的警卫和宪兵也都停止了抵抗。

接着,担任此次行动总指挥的刘多荃赶到现场。

孙铭九便向他汇报了搜寻蒋介石的具体情况。刘多荃当即致电坐镇新城大楼指挥全局的张学良,报告了此事。

得知蒋介石失踪后,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人顿时紧张了起来,命令刘多荃一定要设法找到蒋委员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当年翻越的矮墙)

于是,刘多荃指示卫队营的卫兵扩大搜寻范围。过了一会,一个士兵便跑来报告说:他在华清池围墙边找到了一只拖鞋。

刘多荃和孙铭九分析后认为,蒋介石很可能已经跳墙向骊山方向逃跑了。

其实,枪声一响起,还在睡梦中的蒋介石就被惊醒了。他以为是共军打过来了,吓得瑟瑟发抖,于是披了件睡衣穿着拖鞋就冲出门外。

然而,当时前院正在发生激烈交火,他只能向后门跑去,但是后门的门锁却怎么也打不开。

在侍卫的帮助下,蒋介石才勉强爬上墙头。

慌忙之下,他竟然一脚踩空跌落到了墙外七八尺深的乱石沟里,摔伤了脊梁骨,手脚也被枯草划破了,慌乱中拖鞋也丢了一只。

他强忍着疼痛,跌跌撞撞地向山上跑去。

逃跑途中,他在一块大岩石旁找到了一个可以藏身的小山洞,便藏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骊山半山腰蒋介石藏身处)

为了找到蒋介石,刘多荃命令部下立即对骊山展开搜寻。

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搜山的卫兵们还是没有找到蒋介石。

白凤翔只好硬着头皮致电张学良,向他报告了搜山的最新进展。

张学良听后脸色突变,立即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到九点还找不到蒋介石,那就提头来见。

卫兵们立即对骊山展开了地毯式搜查。当他们搜寻到半山腰时,发现了藏身在此的蒋孝镇——蒋介石侍从同时也是他的族侄。

孙铭九掏出枪对着他的脑袋,高声逼问他蒋介石在哪里。

此时,蒋孝镇已经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朝着山头的方向瞅了瞅。

孙铭九判断蒋介石应该藏在不远处,于是命令卫兵继续仔细搜索。

当他们接近虎斑石时,远远地看到有一个脑袋从草丛中探出了脑袋。

原来是蒋介石的秘书肖乃华,士兵们马上举枪将其击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藏身处)

士兵们立即冲了上去,见草丛中还有一个人,便大声呵道:“什么人,出来!不出来就开枪了!”

话音刚落,只见有一个人颤颤巍巍地从草丛中钻了出来,举起双手浑身颤抖着说:“我是委员长!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营长孙铭九接到报告后,赶忙跑了过去。经过仔细辨认,他确定站在自己面前瑟瑟发抖的正是平时威风凛凛的蒋介石。

此时的蒋介石极为狼狈,只见他脚上的鞋也丢了一只,小腿上也被一路的枯草划得满是血痕。

当时已是深冬,蒋介石在慌忙逃跑时只穿了件睡衣,所以脸被冻得发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事变中的东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