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属于我的老旧事物,

没有什么能比那更让人感到厌烦,觉得寒酸。

但是厌烦和寒酸的另一个说法,

也可能是熟悉和自在。

经过时间淬炼的那些属于我的东西,

还有让我心安的那些人,

才会真正了解我,拥抱我,安慰我。

因为感到厌烦觉得寒酸,

尽管有时连看都不想看,

即使如此,

在这世界上能守护我的就只有属于我的人,

感到熟悉和安心,

一直以来在我身边的人,

所以没办法不爱他们。

不得不爱。

《请回答1988》

厌烦和寒酸的另一个说法,也可能是熟悉和自在。旧物在不声不响中呈现着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它们背后藏着的是消逝岁月中的爱与温情。它们不仅是记忆,还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回答1988》剧照

在异国求学和生活的青年学者郭婷喜欢慈善店、二手店和旧物的故事。

她对“物”的珍惜,并不仅是执着物质拥有本身,而是对制造者的感激,对“拥有”的珍重,以及透过人与旧物的关系所生成的更广阔的存在和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物的灵魂》,图片来自社交媒体读者返图

在《旧物的灵魂》中,郭婷踏上跨越时空的旧物寻访之旅,在牛津街头的慈善店偶遇古董瓷器与黑胶唱片,流连于爱丁堡古着店的大衣与配饰,漫步以二手书闻名的威尔士小镇,探访历经数次战争的布拉格斯特拉霍夫图书馆,逛香港独立书店感受城市精神,在上海的沙利文咖啡馆重温老克勒舅公的蝴蝶幻梦……

在这些旅途中和旧物里,她以人类学家的视野实践着这样一种生活哲学——“善待此刻此地,哪里有审美和劳作的激情,哪里就有筑家的可能性”(包慧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物的灵魂》序

郭婷 文

人的存在是时间性的。正因如此,关乎未来的永续生活与关乎过去的旧物发生了关系。因为和老人一起长大的缘故,我的很多习惯都像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尤其是喜欢收藏古董旧货。在混乱的时代中,祖父母辈曾经失去的,不仅是物件,还有对当下生命的信任。

旧物带有历史感:它们的生命历程在于过去;人的存在是单线性的,发生过的事永不复临。好比米兰·昆德拉讲的笑话,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如果在永恒回归中不断出现,不断砍法国人的脑袋,那么其孤胆英雄色彩也就更少三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物的灵魂》,图片来自社交媒体读者返图

旧物也正因此独一无二。而它们作为现今语境中的“古董”和“旧货”,又获得了与当下相连的存在感,也与现今语境中的人发生关系。个体存在的时间性与旧物的历史时间交汇,不同范畴的“时间”相互融合但又各自行进,使得生活在当下的拥有者跨越时空并得以更改时间的向度。对恋旧者而言,“时间”有了个体存在意识之外的历史意识,后者亦是前者生命实践的参照物。个体生命不单在纵向上得以延展,也在横向上并蓄宽博。而旧物也得以拥有更为丰富和能动的生命层次,它们见证过往,连接当下,生成未来。

相比很多亚洲地区,英国社会并没有经历颠覆性的革命(即便在欧洲范围内做比较),因而较为平稳,历史传承与物件保存得相对完好,二手店也较普遍和丰富。这令习惯和喜爱旧物的我如鱼得水,潜意识中也暗含老人家心愿:他们曾经丢失的、被侵占和夺走的,我都希望能够代为收还。好像每一次探街访巷,擦拭和清洗都是在拼凑他们失去的岁月、信仰和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董戒指店里的银器,收录于《旧物的灵魂》

一直都很喜欢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在家信中所描绘的意象——

有时我在塞纳路(rue de Seine)上经过那些小店。卖旧物的商家、卖旧书的小贩、橱窗里摆得满满的卖铜版画的人。从未有人光顾他们,他们显然也没有做成什么生意。但如果你进去看看,你就会看见他们坐着,坐着读书,无忧无虑;既不担忧明日,也不焦虑成败。或者一条狗,蹲踞在他们身前,兴致勃勃;或者一只猫,沿着书列漫行,仿佛在擦拭书脊上的名字,为宁静更添宁静。“人生如此,足矣!”我有时也渴望买下这样一个摆满的橱窗,伴着一条狗坐在后面,一坐二十年。黄昏时分,后房里有灯,前面一片幽暗,我们三人坐着,吃饭,在后面;我注意到,从街上看,每一次它都显得像一次晚餐,如此盛大而节日般地弥漫在幽暗的空间。但因此人也不得不始终拥有所有的焦虑,大的、小的……

收藏的内容多起来,朋友每每来做客都惊叹;也想出各种方法交换、义卖。书中陆续介绍的这些物件,在被我发掘之前都已有些年头,但依然状态良好,看得出历任主人都曾悉心爱护。这份对“物”的珍惜,并不是执着物质拥有本身,而是对制造者的感激,对“拥有”的郑重,以及对由人与旧物的关系所生成的更广阔的存在和时间的珍重。这份郑重和珍重赋予物件生命,也让下一任拥有者体会(甚至交融)这一层层生命的意义。

郭婷在文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物的灵魂

郭婷 著

跟随拥有老灵魂的青年人类学者,

踏上跨越时空的寻访之旅,

打捞闪耀于旧物背后的文化与记忆。

⚪ 古着、饰品、古董瓷器与二手书,一件件旧物,串联起一些闪光的人与记忆

⚪ 爱丁堡、波士顿、香港、上海,人类学家的爱物之旅,细数韶光流动的掌故私藏

⚪ 包慧怡、林垚诚挚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审美即信仰:

英国艺术运动的十个瞬间

郭婷 著

威廉·布莱克为何从不以艺术家自居?拉斐尔前派经久不衰的魅力是什么?“草莓小偷”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如何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玛格丽特·麦克唐纳的作品与克里姆特异曲同工,为何一度被大众遗忘?弗朗西斯·培根画笔下尖叫的怪异面孔源于何处?翠西·艾敏的霓虹灯语令观者感动落泪的秘密是什么?……

⚪ 十组英国艺术缔造者小传,捕捉自我与社会碰撞迸发的摄人心魄之美

⚪ 十帧英国艺术速写,勾勒“英伦风”的独特土壤与传承脉络

⚪ 全彩插图、纪录片式讲解,变革时代中的审美反叛与创造

⚪ 从威廉·布莱克到翠西·艾敏,以审美之眼体察英国社会二百年变迁

⚪ 翁昕、祝羽捷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