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尤其是我国推行的高居住密度模式、以利于公共设施最大化的城镇化,更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近到楼上日常生活起居的声音,都会对楼下产生一定的干扰,近到邻里之间,仅有一堵墙的距离。

这么近的距离,会增加人与人之间对比的欲望,从而增大人们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除了体现在车子、房子、衣服、首饰等可见的象征财富的因素外,还对生育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即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人们生育的意愿,也呈直线式下降。

这是否可以说,高居住密度的城镇化,是人们生育意愿下降的深层次因素之一呢?

单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城镇化率的关系来看,的确遵循了这个规律,但放眼世界,主要国家近些年的数据,并不都符合这个规律。

从我国城市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吗?我们可以取全国城市的城镇化率和人口出生率的数据,绘制成图表,用于观察两者的分布关系。

但这一篇,我们只从居住密度的角度,来观察生育率与居住密度的分布关系。为了更直观展示两会的关系,图表中用排名作为分布的参考依据。

在图表中,我们还将全国337个地级行政区,按照所在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并使用不同的填充色,表示不同区域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分布来看,城区人口的居住密度,与各地的人口出生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规律。

人口出生率普遍较低的东北各城市,其城区的居住密度,在全国的排名有高有低。

如果只看城区,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其城区的居住密度,也是有高有低,在全国城市间的排名分布,找不到任何可供参考的趋势。

当然,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省份,其人口出生率,与居住密度也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为:城区人口密度,并不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至少从图表中,找不到任何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