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6日上午,在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韶山学校里,师生们显得格外激动。

原来,今天学校里来了一位“贵客”,这位贵客就是他们的老乡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学校后,大家热情似火,夹道欢迎。

随后,师生们高兴地簇拥着参观学校的主席。走着走着,就到了小学至初中的斜坡上,大家打算停下来在这儿合影。

随着“咔嚓”一声,一张“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新鲜出炉了。

照片上,毛主席戴着红领巾开怀大笑,全校师生紧紧簇拥着毛主席。

照片下方,有两个看起来很是机灵活泼的孩子,他们一左一右依偎着毛主席,绽放出甜美的笑容。

此时,谁也想不到,12年后,依偎着毛主席的一男一女两个少先队员会结成夫妻,几十年后甚至被称作“千年第一幸运伉俪”。

我们不禁疑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毛主席“无心插柳柳成荫”,竟做了一回“媒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一段“金玉良缘”的故事,我们还要从三人相遇的地方,也就是毛主席的故乡韶山讲起。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毛主席的韶山情

韶山,是湖南省的一个小山村,也是毛主席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毛主席一生走南闯北,身上却始终带着韶山的印记。

韶山是毛主席祖辈生活的地方,也是给毛主席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带来深刻影响的故乡。

例如,毛主席和大多数韶山人一样爱吃辣椒,甚至说出过“不吃辣椒不革命”的名言。

再如,韶山有一种用“牙粉”清洁口腔的习俗,这里的牙粉,是用谷壳烧剩下的“白灰”。少年时代的毛主席受此影响,养成了用牙粉刷牙的习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没有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远离故乡,毛主席的思乡之情从未减弱,他曾多次返回故乡韶山。

然而,自从1927年毛主席离开韶山,国内外风云变幻,战事频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有太多的事务需要毛主席处理,第四次回韶山遥遥无期……

193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用一句简短的介绍表现了他深深的故土情怀:“我于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家书尚且抵万金,回乡怎是个易事?

终于在1959年6月25日,在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的陪同下,毛主席终于踏上了归乡的道路。

此时,距离毛主席离开故乡韶山已经32年了!

下午4时,一辆灰色吉姆车行驶在湘潭通往韶山的公路上,上面坐着的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疾驰的车辆后尘土飞扬,面对越来越熟悉的故乡风景,毛主席显得很激动。

然而,激动的不只是毛主席一人,韶山的父老乡亲们同样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在韶山学校里,“中央首长要来视察”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山学校:毛主席与“金童玉女”在此相遇

韶山学校,正如其名,是位于毛主席故乡韶山的一所学校。虽然韶山学校的正式建立时间是1953年,但其前身毛氏族校早在1921年就建立起来了。

毛氏族校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毛主席的支持。

1921年秋,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受毛主席的委托,回韶山创办新学,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毛氏族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初,毛主席回到韶山,依托毛氏族校,开展农民运动。

后来,毛氏族校几经变迁,在1952年,湘潭县韶山小学建立了。这年冬天,毛主席亲自题名“韶山学校”,次年,韶山学校正式建立。

1959年6月25日下午5点,韶山学校里,两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被少先队指导员告知,他们将承担一个重要任务:代表韶山少年儿童给明天到学校视察的一位首长献花,身为迎宾团团长的蒋含宇还要为首长佩戴红领巾。

这两位接受重任的学生就是蒋含宇和彭淑清。这一年,蒋含宇和彭淑清刚满14岁,是韶山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

虽然没有提及这位首长的名字,然而聪明的两人很快就想到了。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那么前来视察的首长一定是毛主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得到消息之后,一直很激动,能为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重大的荣誉意味着重大的责任,两人为确保万无一失,反复排练,蒋含宇一遍遍练习佩戴红领巾,而彭淑清则踏上“寻花之旅”。

同月26日上午,毛主席来到了韶山学校。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兴高采烈,欢欣鼓舞。

正在吃饭的蒋含宇和彭淑清听到消息后,迅速跑到花圃中采摘了夹竹桃和月季花,并扎成两束。

为了把最鲜艳的花朵献给主席,两人并未提前采摘,而是等毛主席到达学校后才把花摘下来。刚摘下来的夹竹桃和月季娇艳欲滴,花瓣上还带着露水。

蒋含宇和彭淑清高兴地飞奔到毛主席面前,将两束鲜艳的花献给毛主席。闻着清新的花朵气味,毛主席也很高兴,亲切地问他们几岁了,上几年级。

毛主席和大家开心地边走边聊。走到小学至初中的斜坡上时,大家停下来打算一起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蒋含宇解下脖子上佩戴的红领巾,献给毛主席。戴上少先队员的红领巾,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们在一起,毛主席高兴地说道:“我现在变年轻了,成了少先队员啦!”

听到这句话后,在场所有人都开怀大笑,毛主席的秘书侯波用摄像机捕捉下这一温馨的画面,这正是那张“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的由来。

后来,这张“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被广泛流传,先后被报纸、画刊、纪念封使用,甚至被作为1993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行的《毛泽东诞生100周年》7枚邮票中的一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为这张照片题了一首诗:“毛主席戴上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峥嵘岁月’成过去,故乡山河一片新。斗争历史作背景,方才知道这笑意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照片的场景,并将笑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此时新中国已经建立,人民苦难已经结束,祖国山河焕然一新,中华儿女正一步步走向幸福生活。

离开韶山学校后,毛主席举办了一场家宴,与父老乡亲们喝酒聊天。

在浓郁的乡情的包围下,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27日下午,毛主席不舍地离开了家乡。

1966年,毛主席第五次回到了韶山,这次回乡是保密的,他在滴水洞里住了11天后,6月28日上午离开时,深情地望了一眼他所生长的土地,殊不知,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风雨同舟的一生:千年第一幸运伉俪

无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建国之后,毛主席都很重视儿童教育,他曾经在《边区儿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中国儿童》等报刊杂志上为儿童题词,关怀、鼓励孩子们,毛主席本人的形象也曾出现在儿童宣传画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