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夏季,大葱、西瓜、樱桃和西红杮等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有的农民直呼“上半年少挣不少”,也有不少瓜农反映“今年赔大了”。

上半年的收益已成定局,关键接下来怎么办?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的农民正在寻找新路子。

芒种前后,颜家汶畔村的蔬菜大棚已经进入闷棚期,村民们的工作节奏逐渐慢了下来,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空闲地上“杂草”丛生。“不是偷懒,这都是我们特意种的,能降低不少种植成本呢!”合作社负责人李茂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家汶畔村的蔬菜大棚已经进入闷棚期。

这些“杂草”包括蛇床草、二月兰、菊花等,不仅棚外有,棚内也有,目的是让蔬菜害虫的天敌“潜伏”在这里,24小时守护着大棚里的蔬菜和大田作物。“用上以虫治虫后,药和人工省下了,西红柿的产量、品质也有提升。”李茂刚说。

“还有这塑料薄膜,叫分光膜,能过滤掉植物生长不需要的绿光,只透过红橙光和蓝紫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明显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蔬菜、水果的品质和产量。”坊子区永超农业技术服务队的工作人员王新光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家汶畔村的采摘园。

“我们也做了对比实验,同样种植西红柿,使用分光膜的棚与使用PO膜的棚相比,苗长得粗壮些,棚顶滴水少些,棚内温度高两三度,湿度低30%左右。”李茂刚说,虽然市场上的西红杮价格有所下降,但他们种植的西红杮平均地头价在5元左右,而且产量增长了二三成,和往年相比,收入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下半年,合作社计划把更多的“科技武器”装配在大棚上,而颜家汶畔村则要在蔬菜加工、销售渠道等方面发力。

“和粮食相比,经济作物的价格起伏更大,年年都有将菜打到地里的情况。所以从几年前,我们就开始调整蔬菜种植模式,引导农户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瓜菜,并引进了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颜家汶畔村党支部书记颜景雷介绍说。

颜家汶畔村引进的企业是潍坊颜丰食品有限公司,年需蔬菜2000多吨。“许多农户在给企业种配套蔬菜。今年圆葱便宜,每斤只有2毛多,但企业的收购价是四五毛,前提是产品要达到人家的标准。”颜景雷说,通过几年的示范引导,能达到公司收购标准的农户越来越多。

不过颜家汶畔村仍有痛点需要解决。今年大葱价格“大跳水”,市场价格每斤只有0.2元,但颜家汶畔村种了700亩。

“去年也是2毛多,以为今年能涨,没想到还是不挣钱。虽然也有部分出口日本,但销量不大,加工企业的用葱量也不大。”颜景雷表示,接下来除了要引导农户跟着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结构,帮助企业开发新的产品,提高蔬菜的用量外,还要开辟新的市场。“前一阵看新闻,说韩国几棵葱就卖到十五六元,我们也要试试看。”

面对同样低迷的瓜蔬价格,子航家庭农场总经理周国栋则要“转换身份,做渠道服务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周国栋的西瓜遭遇了价格“拦腰斩”,他决定转换身份,从生产者变渠道服务商。

周国栋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后回乡建起家庭农场,带领村民种植西红柿、西瓜等果蔬,收获颇丰。但今年他和其他农户一样,遭遇了西瓜价格的“拦腰斩”。

“现在市场上的小土豆(每斤)2毛钱都没人要,但人家却能卖到2.6元。”被烈日晒得黑红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记者进门时,周国栋刚刚从安丘的一家土豆合作社参观回来,这家合作社专门种植为减肥人士做代餐的小土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产业发展,周国栋想法多多。

“市场永远不缺货,但缺好货,缺市场需要的货。”这是周国栋做直播带货后的总结。去年他开始做电商直播,但很快发现,农产品的品控难度很大,货源的稳定性也是难题。直播几次后,他不得不停了下来。

“这都是农产品没有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结果。下一步,我不再做农产品的生产者,而是要做农户和客户之间的桥梁,帮助农民做好品控,让他们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服务客户,为他们寻找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周国栋语速很快,分享着他的感受。

“木头是做门窗还是烧火,全看你怎么做。”周国栋认为,应对市场变化的唯一方法,就是跟着市场变。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