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微”光成炬 聚力行远——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菊园新区·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党建共建活动在嘉定区菊园会议中心举行,以党建引领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谱写校地企合作新篇章。

打造党建共建平台,推进校地企合作

会上,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菊园新区党工委、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党支部签订党建共建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通过党建共建来搭建平台和桥梁纽带,实现校地企合作的升级迭代,实现人才共育、产业共促和科普共推,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科学素养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从而为菊园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助力。”菊园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牛洪义表示,共建三方将建立常态化共商共建机制,以联学促融合、以结对促发展,探索地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的党建联建工作新模式,推动三方的深度融合。

三方将以共建为起点,在产业科普、社区科普、专利运营、项目落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合作,以融合型党建赋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活动还发布了“科普共推”“产业共促”“人才共育”等党建共建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菊园新区机关、事业党支部,联动上大微电子学院教工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上海工研院党支部等,联合打造面向产业的“科普共推”项目,包括:超净间微纳加工、封测实验室开放日、中瑞科普开放日、集成电路科普讲座、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开放日等,可提供汽车芯片可靠性标准化测试,MEMS、硅光、生物芯片等“超越摩尔”核心工艺技术,将根据企业需求预约开放;为菊园“邻 科学院”科普品牌赋能,为青少年科普集成电路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树立科技报国的决心。

“产业共促”方面,在党建协同下,上大微电子学院、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已加入“菊园新区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理事会”,并已首批梳理出17件专利纳入“菊园新区知识产权库”,将由专业人士运营,共同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同时,菊园新区进一步强化对引入创新项目的沟通服务机制,共同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共育集成电路紧缺急需人才

现场,上海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实训基地(菊园新区)揭牌。作为三方党建共建的“一号项目”,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在菊园新区成立上海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实训基地,探索“工业联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适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拥有国内首条、国际领先的微机电系统(MEMS)中试线——“超越摩尔”8英寸研发中试线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每年拿出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用于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学生的实践和技能操作,深化校企合作实践化培养,校地企联动,共筑“超越摩尔”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除了提供先进的设备,我们还有不少高端人才,可以成为学生们的导师。学生们可以跟导师一起工作,成为一个团队,共同参与项目研发,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展开讨论。”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董业民表示,以前,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更多地是在教室,以教授半导体的工艺、设备为主,实践比较困难,“这种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对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快速成为一个有经验的集成电路研发工程师,是至关重要的。”

菊园新区党工委与上大微电子学院党委、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党支部党建融合,共育集成电路紧缺急需人才。当天,随着上海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实训基地落地菊园,三方共同举行上海集成电路大师讲堂总第12期暨菊园新区“棋盘观天下”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第5期专题讲座,第21期上海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班也启动招募。

“基于上大微电子学院和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工业联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也将把菊园辖区内多家优质企业纳入‘产教融合’体系,共同打造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实训基地,拓展政府、高校、企业深度协同的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模式,为国家和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贡献菊园力量。”牛洪义表示,除工研院外,像傲睿科技、驷格生物、近观科技、睿驱微电子、功成半导体等优质企业都纳入了“产教融合”体系。他们将通过“沉浸式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工程化思维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得教育线、创新线、产业线三线融合,资源互补、人才双聘、协同创新、成功共享四措并举。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狄增峰,嘉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卫华出席活动并致辞。

撰稿:李品

摄像:黄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