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日上午,北京八宝山公墓的礼堂举行了毛岸青的追悼会。这位84岁高龄的老人,穿着发黄的军装,头戴五角星军帽,身披中国党旗,安静的躺在一片鲜花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少多坎坷

1923年11月13日,在湖南长沙板仓的一间破旧的小屋中,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响起,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来到了这个世界。

那时候的毛岸青,由于出生时营养不足,身材瘦小,相比其他孩子,他显得更为娇弱。毛主席满怀期待地抱着这个新生儿,为他取名为“岸青”,寓意着希望他如同青草般充满生机与活力,拥有坚韧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毛岸青的童年回忆中,父亲的背影总是模糊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毛主席为了我国的革命事业四处奔波,同时还要躲避敌人的追捕。因此,一家人很难有完整的时光在一起,生活总是充满了分分合合。在这样的环境中,毛岸青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母亲杨开慧独自抚养长大的。所以毛岸青对母亲的感情极为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毛岸青就经常问杨开慧父亲去哪儿了,为什么经常不回家?杨开慧并没有责怪毛主席的不顾家,而是跟毛岸青说:“你的父亲在做一些伟大的事情,如果你的父亲成功了,那么所有的百姓都会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的毛岸青对“革命”这个词并没有任何概念,但他能听懂母亲的话,母亲说父亲要拯救所有的百姓,那么父亲就是名副其实的大英雄。知道了这个现实后,一开始毛岸青还是比较兴奋的,但岁月和时间逐渐拉长,毛岸青也从开始的兴奋变成了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青四岁的时候,由于毛主席要参加秋收起义,所以必须和妻子孩子分开。临行前,毛主席还专门看了一眼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儿子,哪怕明知道此行凶险,这次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和两个孩子的最后一面,毛主席还是不忍心把毛岸英、毛岸青给吵醒。他轻柔地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跟杨开慧说:“我走了,你好好照顾自己。”然后转身打开了大门,缓步走入了黑暗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的毛主席并不知道,自己这一走,足足二十多年后才重新见到两个儿子,而这也是他跟杨开慧的最后一面

1930年10月,杨开慧不幸被湖南军阀何键俘虏。在恶劣的环境中,她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面对逼迫她出卖共产党、出卖毛主席的要求,杨开慧毫不犹豫地回绝,展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她的坚决态度,最终使何键愤怒至极,导致她英勇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开慧英勇牺牲之时,毛岸青年仅七岁。对于这个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母亲是他和哥哥弟弟的依靠,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对于这个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母亲的牺牲无异于晴天霹雳,给他带来了无法言喻的痛苦。

板仓已经不能继续待下去了,组织上经过多方努力,将毛岸英从监狱中救出,并将毛岸青兄弟三人带到了上海,毛泽民负责接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成那时上海革命形势严峻,毛泽民负责为地下组织提供情报,每次出行任务都有被暴露的风险,为了三个孩子的安全,他把三兄弟送进了大同幼儿园,那是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同志创办的,大同幼稚园里住的都是革命同志的后代。

也就是在这里,毛岸青兄弟三人过上了短暂的平和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排左一毛岸英,中排右一毛岸青,中排右二毛岸龙

但没多久,上海的地下组织就被敌人发现,大同幼稚园也暴露在了敌人眼中,大同幼稚园被迫解散。毛岸青的弟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因为生病加上受到惊吓,小小年纪就夭折了,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二人则开始了流浪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海流浪的日子里,兄弟三人吃苦受累,他们沿街卖过报纸,在街上捡烟头,蹲在天桥上坡路上替黄包车夫推车。他们白天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游荡,夜晚则窝在破庙之中。

不过,两兄弟并没有放弃读书,借着报纸和微薄的工钱,买了一些老旧的识字词典,没事就认字。

直到有一日,兄弟二人暂时分头去卖报,累了一天,毛岸青回来的时候,发现地上有半支粉笔,就在街边的电线杆上写下了“打倒帝国主义”四个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不巧,这一幕被当时的巡捕看见了,那个巡捕二话不说顺手抄起一旁夹煤的铁钳子,就打在了毛岸青头上。毛岸青被打得头破血流,昏倒在地。哥哥毛岸英当天晚上没有在家见到毛岸青,就沿街寻找,直到快天亮的时候,才在一个小角落找到了毛岸青,并将他背回了家。但是因为没有钱治病,毛岸青还是落下了后遗症。

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党成员董建吾才找到了这对在上海流落街头数年的兄弟,这对兄弟的境况才有所好转。董建吾找到了张学良,张学良的帮助下,将两个孩子从上海送到了苏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联安顿下来以后,两个孩子就去了苏联的学校求学,由于很久没有摸到书了,他们对于知识有着疯狂的渴求,短短几年,他们就接连跳级,学会了大半的课程。

毛岸青晚年

1947年,毛岸青回国,回国后毛岸青跟哥哥毛岸英一样,穿着考究的衣服,梳着整齐的头发。毛主席便让他同哥哥一样,脱下西装,穿上粗布麻衣去农村进行土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刚回国的毛岸青对于国语还并不是很熟悉,去了黑龙江参加土改回来后,反而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东北腔。

直到两年后,他才重新回到北京。由于当时他身体不好,所以毛主席并没有让他参军。毛岸青在苏联待了十多年,俄语工作十分扎实,于是就进入了马列著作编译室,当了一个最基层的俄语翻译。

当时他去的时候,毛主席叮嘱他,一定不要说自己是毛主席的孩子,所以毛岸青去的时候,干的是最基础最辛苦的基层工作,但他还是凭借自己扎实的翻译功底,一步步成为了编译室的主干,短短几年他就翻译了十多部马列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后的生活也并不平静,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了。毛岸青悲痛之余老毛病又犯了,头疼欲裂,有时候连站都站不起来。哥哥的离世对他打击太大了。

在他疗养这段期间他认识了邵华,苦难的人生也终于赢得了一点光。后来他跟邵华结为了夫妻,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毛泽东因病去世,毛岸青再受打击。他对父母、兄长及弟弟充满思念,尽管身体状况一直欠佳,但他觉得自己身上担着父亲母亲和哥哥的期盼,他应该带着他们那份一起努力,为人民服务。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只要有机会,他便会与妻子和子女一同前往革命老区、工厂和农村进行考察,积极投身于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事业,并推动多个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立,以期为国家民族贡献一份力量。毛岸青性格低调,终生罕有露面,许多人甚至未曾见过他的容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他除去继续进行俄语翻译外,还研究父亲毛主席的著作,有时间了也会带上妻子邵华一同回到韶山老家,去看看母亲。

邵华成为毛岸青的得力助手,她与毛岸青共同主编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和《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并与毛岸青指导了《杨开慧》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弘扬红色文化,缅怀父亲母亲的革命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久以来,因为身体原因,毛岸青在党内的职务并不高,组织关系也一直停留在总参。虽然是毛主席的儿子,但他始终记得父亲的话,要低调俭朴、不搞特殊。

毛岸青晚年时,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又缺乏运动,导致身体多处不适,心脏病是比较严重的一种。但即便晚年重病缠身,他依旧没有申请特殊待遇,还拒绝了中央提出的高级医疗待遇,直到心脏病发陷入重度昏迷后,才接受了中国解放军总医院的全面救治与疗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还是因为疾病突发离世。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葬礼不要大办,灵堂就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西山服务部的一个院中,灵堂不对外开放,只接待亲朋好友。火化后,将他的骨灰埋葬到杨开慧陵墓旁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毛岸青的一生,可以概括成两个词:苦难、低调。他一辈子经历了太多苦难,也一辈子掣肘于病痛。明明是伟人之子,却甘愿在基层工作中默默奉献,始终坚守着父亲的教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深入工厂、农村,了解百姓疾苦,竭尽全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而努力。苦难与低调,是他的标签,也是他的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