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架来自成都的飞机降临在北京机场的跑道上,周总理等人已经在此等待了将近一个小时,虽已入春,可天气仍旧寒冷,雨水在朔风的吹拂下于空中飘舞,周总理的衣服上已经挂满了雨珠。

此时周总理年事已高,身边的警卫员担心其身体,于是撑起一把伞走到了周总理身边。可没成想,一向没动过脾气的周总理,这次却突然训斥起了警卫员:“现在怎么能撑伞呢,我哪还有那个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机逐渐停稳,舱门缓缓打开,来自成都军区的几名战士把张国华将军的骨灰盒护送出来。

看到这一幕,周总理鼻尖顿时一阵酸楚,双手止不住地颤抖,他走上前去哽咽地说道:“国华啊,国华!你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刘伯承元帅也赶了过来,看到昔日麾下的爱将如今已经和自己天人永隔,刘伯承悲痛欲绝,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哭喊道:“国华啊,你不是答应要来北京看我,怎么现在就走了呢……”由于情绪太过激动,加上刘伯承元帅疾病缠身,竟然晕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南海,毛主席也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他推掉了这天出席的一切活动,问到警卫员:“国华同志的骨灰送回来没有?”警卫员回道:“周总理他们已经接到张国华将军的骨灰了。”

毛主席点了点头,眼眶红润道,“国华同志才五十八岁,还这么年轻,我刚想调他进中央,怎么就走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危受命,解放西藏

被毛主席亲切称之为“小井岗”的张国华将军,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同志麾下的一员猛将,自1928年随毛主席进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十四年的革命生涯,张国华将军坐镇西藏长达十七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提起张国华的名字,西藏地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不久,成都战役仍旧继续,那片雪山连绵不绝的地方,引得毛主席的热切关心,于是便致电彭德怀:“解决西藏问题不出兵是不可能的,但出兵不能只考虑西北一路,西南一路同样十分重要。”

尚未解放的西藏始终是毛主席最为担忧的问题之一,即便1950年初访问莫斯科期间,毛主席也让彭老总向邓小平等人转告:

“西藏地区的人口虽然不多,但国际地位却十分重要。西藏问题的解决,应该争取明年秋季或冬季完成。从青海地区和新疆地区向西藏进军,现如今面临很多问题,现在看来,进军任务应该由西南局扛起大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和刘伯承收到了中央军委的电报,随后立刻召开会议商讨选将问题,率部出征西藏,究竟谁能够担此重任、挂帅出征呢?

反复思量,最终刘邓二人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张国华。说起张国华同志,不论反“围剿”作战,还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亦或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在战场上的表现都十分亮眼,其军政兼优的能力甚至堪称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人一锤定音,把确定下来的选将名单汇报给了远在莫斯科的毛主席:“拟定以二野之十八军担任入藏任务,以张国华为统一领导的核心。”张国华同志同样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这份名单后,毛主席大手一挥:“同意。”

1月10日,刘伯承接见了奉命赶到重庆的张国华和谭冠三,二人临行之际,刘伯承语重心长地嘱咐道:“解放西藏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艰难,但却十分光荣的任务,不论是进军西藏还是经营西藏,都要从民族团结入手,要重视解决经济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成都战役刚结束不久,十八军原定进驻自贡一带,负责管理经营川南一带,张国华兼任川南行署主任,在外奋战多年的张国华正准备在川南安家并长期奋斗下去的时候,如今又要进军西藏。

出征之前,谭冠三召集全军将士。“万里长征我们也走过来了,西藏条件固然艰苦,但和长征差不了多少。汉朝时期有个叫班超的还去过西域呢,我们就要当当代班超!”

说到这里,谭冠三激动万分,他站了起来,高声呼喊道:“为了西藏的解放事业,我愿意付出一切,愿意把自己的骨头埋葬在西藏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番感人肺腑的发言令点燃了所有将士心中的熊熊烈火,解放西藏,众将士势在必得!

1950年2月1日,十八军党委发出《进军西藏工作指示》,并于当日成立十八军先遣支队,陈子植为司令员,陈竞波出征任务,前往西康藏区,初步了解藏区情况,为接下来的进军线路进行考察。

川西一带匪患猖獗,从成都到雅安的这段路程,不论公路还是桥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除此之外,当地的村庄大都被土匪控制,先遣支队只能滞留雅安地区观察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昌都战役,奠定胜利

同年6月下旬,张国华将军亲赴前线,抵达泸定、康定地区展开实地调查,对后勤补给问题进行策划,集中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实验,将汽车拆解,然后用渡船运输,到了对岸再进行组装。

9月初,张国华率部队抵达甘孜,随后召开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对四个月以来的进军行程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昌都战役进行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0年10月6日开始,昌都战役历时18天,经历大小战役二十余次,击败敌军5700余人,打垮了半数以上的藏军,粉碎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反动势力阻止解放军解放西藏的计划。就像刘少奇同志说的那样,昌都战役就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让整个战局得以扭转!

镇守在昌都的敌军,一味作用得天独厚的地势,幻想“雪山恶水胜过十万大军”,可正当他们放下戒备的时候,解放军已经悄然做好了作战部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昌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强大的火力压制下,藏军顿时被打得溃不成军,失去了反抗能力,总司令拉鲁如惊弓之鸟,连夜逃亡拉萨。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展开了为期二十多天的协商,最终双方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域名将,攻坚克难

张国华率队进入西藏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便是粮食供应问题

当时有句话描述得十分形象,“一人进藏,八人运输”,将西藏地区的粮食供应难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西藏地方政府的司曹鲁康娃站着说话不腰疼,竟幸灾乐祸地说道:“西藏比你们想得还要穷,你们一下子来这么多人,老百姓都反应粮食价格提高了不少。都知道粮食难搞,但现在我们去哪里找粮食!”

张国华立刻反驳道:“你们高价从老百姓手中将粮食收走,宁愿粮食烂在仓库中也不愿意拿出来接济老百姓,老百姓如今叫苦连天,我们心里都清楚他们到底对谁意见大!”

虽然西藏地方政府承诺协助部队筹粮,但迟迟没有付出任何实际行动,面对当地上层分子的层层封锁,张国华将军组织部队奔赴拉萨河畔,开荒生产,响应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号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1年年底到1952年开春,整支部队开荒万余亩土地,都种上了作物,经过一年的艰苦付出,农场喜获丰收,张国华将军激动地感慨道:

“能在世界屋脊风雪高原上开荒生产,实在是难以想象。咱们埋下的种子,不仅仅是作物的种子,更是希望的种子、团结的种子、胜利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镇西藏十七年的时间里,张国华将军对西藏的革命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极带动了西藏当地的发展,同当地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可在高原地区长期繁重的工作让张国华将军的身体积劳成疾,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1967年5月,张国华将军调任四川,出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兼西藏军区司令员。虽然来到四川,可张国华元帅却始终心挂西藏的发展,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天有不测风云,1972年2月21日早,张国华将军像往常一样参加会议,听取同志汇报工作,正当众人聚精会神之际,张国华将军却突然晕倒,直接从椅子上摔落了下来。

不幸的是,在送往医院抢救的路上,张国华将军就离开了人世,至此结束了他壮烈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