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一个清晨,张震妻子马龄松正细细打理着他的衣服,年过古稀的张震身姿依旧挺拔,穿上衣服打理好自己后,张震拿起桌上的退休申请就准备出门。

妻子微微皱了皱眉有些欲言又止,随即还是问出:“你真的想好了吗?真准备退休了?你舍得吗?”

张震微微一笑:“你不是经常说我不顾家嘛,我现在准备退休了你反而不习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妻子接着说:“不是,我也想你歇歇,我不是怕你舍不得吗。”

张震叹了口气说:“我现在也一把年纪了,该退休了,现在很多年轻人比我优秀的多,我退休了好给年轻人腾位置啊,正好也能多陪陪你。”

妻子笑了:“结婚四十多年了,你终于想起来要多陪陪我了,行了,你快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震笑着出门,但当真的走出家门的那一刻,他心头又是难以掩饰的落寞与沉重。自己跟军队打了一辈子交道了,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乍一说离开军队,还真有点不习惯。

张震将退休申请交给军委后,军委并没有说什么,让他回家等消息。原本以为自己的退休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张震还准备回家研究一下旅行计划,走走中国的大好河山,毕竟以后有没有机会还不一定呢。

但还没等他和妻子将旅行计划研究好,组织就递来了消息,他的退休申请被打回了,组织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为什么不同意张震退休?张震后来又接下了什么重任?

少年尝尽人生百态

张震,本名张见生,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少年时期,家庭条件尚可,父亲勉强能供他上小学,自幼聪颖的张震读书极好,七岁便能读懂《说岳全传》,对岳飞这个民族英雄极为崇敬,于是,他按照岳飞的儿子“雷”、“霆”、“雲”的排行,给自己起了个“雨”字开头的名字——张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张震童年那段时间过得很安逸,但后来时局动乱,和张震一样家破人亡的人越来越多,年轻的张震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不得不出去做学徒。

但当时的时局不稳,各个地主都极尽剥削,长工、学徒一天吃一顿饭,拿着十分微薄的薪水,还要忍受着打骂,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上工,夜已经深了还不能休息。稍微犯点错可能就要被关在柴房里,一口水和饭都没有,只能吃柴房里带着霉斑的干稻草充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都给了年少的张震巨大的冲击,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所有人都习以为常,他想带着人们反抗,人们却当他是孩子戏言,就连他跟父亲激愤地讲这件事,父亲也只会告诉他:“多少年、多少代都是在这么过来的,哪家哪户都这样。”

都这样,都这样便是对的吗?父亲的说法没有打消张震心中的愤懑,反而让他平添了很多无力感。

改变这种现状、改变这个社会、改变人们的思想,这些念头一直盘桓在张震脑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平江县来了一支红军部队。其实在那个年代,有军队来村中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但是张震发现这支部队跟以往那些部队不同,这个部队不会抢夺、搜刮百姓,甚至还会帮百姓打扫院子、挑水砍柴。

年少的张震便开始靠近这个部队,在接触中,张震听其中一个战士说:“百姓不是生来就要受苦的,百姓也有生存的权,地主霸占着那么多土地剥削百姓是不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主剥削、奴役百姓是不对的……

这是张震13年来第一次有人这么跟他说,他不住的点头,这原来不是自己的幼稚之语,是他们错了。

在与红军接触过程中,张震愈来愈喜欢这个队伍,1928年,张震加入了平江县少先队,成为了一个红军战士。后来,他开始担任宣传部部长,大力宣传红军政策,号召广大工农群众踊跃参军,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年少的他还参与过两起“平江扑城”的暴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革命的路上,张震愈发清晰的认识到什么是阶级,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越来越清楚的知道,当时的中国像个腐朽的房子,千百年来,百姓生活在这个破旧的房子中越来越麻木,他们不愿意醒,而自己现在所作的,就是要唤醒这些麻木的人,只要有一个人清醒,他就能再唤醒一人,总有一天,这些清醒的人,会将这破败的房屋推翻,重新建起一个更大更好的屋子……

当时共产党正经历着国民政府的暴力镇压,境况十分危险,张震凭借自己年纪小的优势,经常走街串巷替共产党传递消息,他了解了共产党的思想,他深信共产党会解救黎明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国民党政府的血腥镇压暂告一段落,中共在中华各大城市重新点燃革命之火。这一年,对于张震而言,具有非凡意义。年仅17岁的他,于五月加入中国青年团,并于十月成为中共党员。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亦成为张震投身人类解放事业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红军面临长征,尽管国民党政府施加重重压力,张震并未气馁,在这么多年的磨砺中,他已经褪去了孩子气,开始逐渐沉稳成熟。

长征途中,他担任过作战参谋、担任过营长,也参加过湘江、四渡赤水、直罗镇等重大战役。红军生涯中的种种挑战,不仅未使他退缩,反而锤炼了他的意志,也提升了他的指挥作战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震更是英勇作战,积攒下了累累战功。淮北、砀山、永城、宿南……张震带领着抗日游击队伍南征北战、屡立奇功。抗日战争刚一结束,张震将军就投身于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参与指挥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型战役,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休又被重用

张震在军队中奉献了大半生,1985年3月,年逾古稀的张震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于是就萌生了退休的想法。于是在与家人商讨后,张震就写下了退休申请,交给了军委,想要辞去副总参谋长和中央委员的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没想到,军委虽然开会免去了他副总参谋长和中央委员的职位,但也退回了他的退休申请。当时的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专门找到他,跟他说了军委的决议。

原来当时邓小平决定精简整编军队,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正规革命军队,炳成立国防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时很多将军要么重病要么已经病逝,出现了人员断层。而张震这么多年驰骋战场,有着大量的经验,而且在1962年他曾担任过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很多干部都是张震的学生,张震就是筹建国防大学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于是在多重考虑之下,军委还是决定驳回张震的退休申请,将筹建国防大学这个重任交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本来就要退下来的张震大吃一惊,事出突然,张震立刻就想向杨尚昆推荐人选,“萧克、刘志坚两位同志比我有能力,他们去办,肯定比我办得好。”张震告诉杨尚昆。

杨尚昆像是知道张震会推辞似的,慢条斯理地说道:“这两位同志能力都很强,可他们都有各自的任务,如果接手组建国防大学,恐怕会分身乏术,论年纪,还是你更合适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震一听杨尚昆这么说,就知道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重担。说到底,在军队中待了大半辈子的张震舍不得军队,也舍不得在军队这个重要转折点的空档离开军队、不管不顾,他过不去心里那个坎儿。

他跟杨尚昆说:“我愿意接下这个任务,就当是我为部队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任务的张震,先是去了军事、政治、后勤三个学院,跟校领导谈了谈,问了问他们对合并国防大学的看法,毕竟三个院长的工作做好了,后面的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三个学校的院长的工作都做好之后,张震便开始与三个院长着手研究国防大学的教学方针。因为之前三个学院的教育方针各有偏重,而作为国防大学,肯定要更综合更全面,于是在三个院长的推荐下,张震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了国防大学筹建领导小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期间,张震跑了多处,在各发达国家的军事学校进行了调研分析,还专门对刘伯承、罗荣桓元帅创办学院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最终在西式军官的训练体系上,融入了中国独有的教育理念,总结创新出一套适合中国本土的军事大学教育体系与理念。

这一过程,虽然仅仅花费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这一年里,张震每天的时间都排的满满的,每周大大小小的会,张震要开二十多次。张震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军事大学的建立,关乎着中国未来几代甚至几十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他不敢松懈也不敢敷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到训练体系,再到课程设立,每一处张震都细细研究,反复琢磨,生怕有一点遗漏。

1986年1月15日,张震以国防大学校长的身份主持了国防大学的成立大会。

他这一干又是一个13年过去了,直到1998年3月,张震才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开中国近代史这本厚重的书,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像张震将军一样的人,他们在国难当头,舍生忘死,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明天。英雄之所以不朽,并非是因为荣耀,而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会记住他们的事迹,会代代传颂,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