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人民网评:坚决打赢抗旱保供水硬仗

——“扎实做好防旱抗旱各项工作”系列之一

岳 谭

近期,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及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加快,旱情迅速发展。目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已经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水利部针对河南河北启动干旱防御三级应急响应。

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华北、黄淮等地仍将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正所谓“水冲一条线,旱灾一大片”,高温叠加干旱,给城乡生产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觑。当务之急是做好水资源的开源节流、科学调度,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比如农业方面,大水漫灌已不现实,小水浅浇、微喷带、滴灌等多种灌溉方式都可以使用起来。

旱情刻不容缓,灾情就是命令。正在发生旱情的地方,必须严格落实抗旱责任制,做好预报预警、水量调度、农业技术指导等工作。有关领导干部不妨多下沉到第一线和最前沿问计问需问难,找办法、出对策、救急难,以周密部署、务实作风确保抗旱保供水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越是面临干旱严峻形势,越是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各地必须树牢“一盘棋”思想、强化大局意识,服从指挥科学合理调配江河、水库等各类水源,切实打好抗旱“主动仗”,守好民生“水位线”。

水利关乎农业命脉,建好用好水利设施,农业才能真正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从长远看,我们还需要继续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把防旱抗旱设施建设纳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统筹部署实施。让“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多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我国水资源本就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更少,而且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的突出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应对干旱挑战,要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推进水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落脚到日拱一卒、步步为营的实际进展上。容易发生极端干旱问题的地方,务须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定”要求,大力推动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向节约用水要空间,向集约用水要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旱情牵动人心,不少热心人士都在想方设法行动起来。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每个人在节约用水上出一份力、尽一份责。人人参与进来,养成爱水惜水意识,践行节水行动,选用节水产品,有效减少“跑冒滴漏”“长流水”等现象,必能全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