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

近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在生态环境执法过程中通过航拍无人机、声呐无人船、手持微风风速仪等科技装备的应用,实现科技执法、智慧执法,弥补了传统生态环境执法的不足,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部队”上岗助力环境执法是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环境改善的缩影之一。近年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目标。

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治理已进入“深水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迫切需要从科技创新中找寻新的方法和答案。

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的基础在于打造和完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铺好绿色发展底色,离不开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生态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打造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全过程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同时,积极引进、整合国内外高端人才,培育构建一支稳定的、立体化的生态环境科研队伍,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支撑能力。比如江苏,为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已命名或正培育江苏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8家、工程技术中心13家,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环境科创平台体系,实现成果转化项目超过80项。

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的关键在于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生态效能。各地应该健全环保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强化产学研合作,构建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有效对接,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高创新效能和技术转移效率。

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的重点在于增强生态环境科技服务能力。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应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政产学研金介”融合的长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开展驻点跟踪研究和科技咨询服务,为生态环境病症“把脉开方”,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落地见效。同时,引导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调动区域生态环境科技资源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