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最终一锤定音,将国民党及政府机构迁移至台湾

很多人都以为蒋介石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火速退守台湾的,其实不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蒋介石仍然留守在西南地区,幻想能够“力挽狂澜”,改变当下战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幻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并不像老蒋设想的那样,最终他不得不面对转移政府的事实,一开始国民政府拟定了三套方案首先就是以四川为中心,和我党再次展开长期对抗;第二就是将海南视为退路,守住珠海;第三就是退守台湾,死守台湾海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国民政府的新址定于何方,蒋介石始终拿不定主意,直至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了蒋介石的看法。此人究竟是谁?

退守台湾,一波三折

这位高人并不是蒋介石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压轴王牌,恰恰相反,他却是一名地理学政——张其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张其昀,很多朋友可能感到陌生,虽然在战场上从未听闻过他的名字,但对于蒋介石来讲,张其昀绝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专家”。

自1941年来到蒋介石身边后,张其昀就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出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首批特聘教授以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要说张其昀在蒋介石身边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当属帮助蒋介石决策国民政府新址的选择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民政府商讨出三套方案后,蒋介石就陷入沉思,由于当时解放战争形势复杂,不论成都、海南还是台湾,都有众多不确定性,但这三个地点支持声音最多的,当属成都,但在这时,张其昀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新址的选择应该定于台湾。”张其昀说完,引得众人一阵非议,蒋介石也深感疑惑。见自己的声音遭到众人的质疑,张其昀并未退缩,反而陈树起了自己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海峡海阔浪高,只有这样的天时才能只挡解放军部队的追击除此之外,台湾作为反共和国的复兴基地,有很多大陆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短短的几句话,复杂局面就得以简单化,张其昀的观点实在颇具深度。仔细想来,此时我军在正面战场上一路高歌猛进,国民党部队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成都固然易守难攻,但在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国民党部队似乎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因此,渡海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我军当时的优势兵力大都是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实力仍旧有待发展,这样一来,渡海进攻就显得尤为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同样需要跨越海峡的海南岛,仍旧无法和台湾岛相比,毕竟台湾海峡比琼州海峡大了可不是一星半点,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一定会让我军的进攻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除了这些天然优势之外,张其昀最看重的,就是台湾成熟的工业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政府如今大势已去,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台北当地丰富的物产和强大的工业能力恰好能够作为杠杆撬动其发展大局。

张其昀一番解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便蒋介石不甘放弃大陆,但权衡利弊之后,也不得不接受张其昀的建议,组织起了退守台湾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文化之父”,学者到“奴仆”的演变

有了蒋介石的支持,张其昀做起事来也更加地顺利。

抵达台湾之后,张其昀便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以及“教育部部长”等职务,与此同时,还创办了“中国新闻出版公司”和“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以及众多学术期刊组织,为台湾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蒋介石等人转移至台湾之后,张其昀的重要性愈发明显,为了表达自己对蒋介石的忠心,张其昀在事业上更加卖力,但似乎有些剑走偏锋的味道,从一个人格独立的学者,逐渐演变为蒋家的“奴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蒋介石提出改组国民党的号召之后,张其昀积极响应,出任“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委员并被蒋介石任命为秘书长。

在这场蒋氏家族和陈氏家族的权力斗争中,有了张其昀等人的鼎力相助,蒋介石笑到了最后,一改当年“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被动局面,彻底摧毁了陈果夫和陈立夫二人把持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组织系统。

成为蒋氏家族的“忠臣后”,张其昀迅速对当地教育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在台北市创办了南海学园、历史博物馆、科学馆等,还恢复了“中央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教育方面来看,张其昀居功甚伟,但成为蒋介石身边的红人之后,作为文人的那股“傲气”也逐渐蒙蔽了他的双眼,独断专行的行事风格成为民众诟病的理由,对民众和蒋氏家族大相径庭的态度实在让人感到不满。

1955年7月,台湾举行高中毕业生留学考试,在此之前,高中生是不允许留学的,但如今为何突然改变了政策呢,很多人都揣测,这就是张其昀为了表忠心,特地为蒋介石的孙子——蒋孝文修改的“新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以当年蒋孝文一塌糊涂的高中成绩,是不可能进入大学的,但身为父亲的蒋经国却不想让儿子成为他人眼中的差等生,于是找到了张其昀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于是,这场高中毕业生的留学考试就此揭幕,即便遭到众多民众的质疑和反对,但为了帮蒋介石解决掉这块心病,张其昀还是背负着骂名实施了这一政策。

不成想蒋孝文实在不争气,在这场考试中,他的成绩离分数线差了将近一百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改变张其昀对蒋家的“忠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在发榜之前,他秘密召开了一场会议,将蒋孝文列入名单之中,绝不允许走漏任何风声。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在《自由人》杂志公开了蒋孝文赴美留学的消息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开始指责其蒋家父子有违公平原则的不齿行径,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蒋介石也不得不妥协,放弃了送蒋孝文留美学习的计划。

而这一丑闻,让张其昀的名声和威望顿然无存,这也为接下来其“弃政从文”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张其昀离开错综复杂的政治圈,一门心思搞起教育,创办了“中国文化学院”,而张其昀也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完成了翻身,吸取了当年“奴仆”的名声,为台湾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台湾当地民众眼中的“文化之父”。

先夺台湾,4A绝密情报

张其昀当年退守台湾的观点,着实是救了老蒋一把,其实在他们盯上台湾的时候,我党在这一问题上也有同志提出了类似的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就是毛主席,他早就料到了国民党退守台湾的计划,但此时三大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毛主席从早忙到晚,因此只能将台湾问题暂时搁置。

除了毛主席之外,还有一位同志也预测到了国民党退守台湾的计划,这位同志就是杨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解放战争正式进入第三阶段,解放军牢牢掌握正面战场的主动权,但这时毛主席却收到了蒋介石参谋长的信件,这封信为整个战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将解放军的目光首次汇聚到攻占台海上。

而写出这封信的,便是杨杰,身为国民党的参谋长,杨杰为何选择帮助我军阻挡蒋介石退守台湾的计划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或许能够从杨杰多年的从军生涯中得到答案。早些年,出身贫寒的杨杰,远赴日本留学学习军事理论,可当他回到国内准备大展身手抗击外来侵略之时,却迎来了蒋介石的当头一棒。

面对国民党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杨杰感到十分不解,如今大敌当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怎么还能把精力放在内斗上!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杰分析了在华日军的严重问题,并且亲自率队以第九军团司令员的身份抗击长城地区的日军。可蒋介石打着“大局”的幌子,罢免了杨杰手中的权力,杨杰感到无比抑郁,最终愤然辞去职务,即便是后来再次得到复用,他和蒋介石之间的隔阂,已经无法弥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胜利后,他也不止一次地找到蒋介石劝谏同共产党进行合作,但一心备战内战的蒋介石对待这位劝和人士,却提不起一丝兴趣,甚至还将其放在冷板凳上。

蒋介石种种不仁不义之举让杨杰感到心寒,最终出于对民族利益的考虑,他选择离开令他失望的国民政府,加入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杨杰婉拒了李宗仁的邀请,在这一背景下向毛主席分析了台湾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即便毛主席也注意到了台湾的重要问题,甚至将这一消息列为4A级绝密情报,奈何当时主要战场距离台湾都非常遥远,而此时西南地区和海南岛仍旧没有解放,面对易守难攻的台湾,我们也只能暂时搁置,于万般无奈之中错过了先夺台湾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