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上午九时五十七分,周总理因病逝世,终年七十八岁,举国哀悼。3小时之后,在北京人民医院的韩宗琦副院长的主持下,遵照周总理的遗嘱,对周总理的遗体进行了解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解剖过程中,韩宗琦一脸严肃默不作声,周边的护士和医生则眼眶含泪,偶尔传来的啜泣声和低低的哭泣声,让氛围十分压抑。

当手术刀刀尖划过腹腔,腹腔内部一览无遗,看着周总理腹腔内病变的器官,那些护士和医生再也忍不住泪水了,他们永远忘不掉眼前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看到了什么?周总理临终前又经历了什么?

俯首甘为孺子牛

1972年5月,因为身体不适,周总理去医院检查,也就是这次检查,医生在周总理体内发现了第一个癌细胞。随后,经过更深度的检查,最终确认,周总理患了膀胱癌。

经过专家的会诊,一致认为周总理该放下手中的工作,一定要住院接受系统治疗,但是周总理拒绝了这个提议。在当时的中国,周总理的病几乎是不治之症,周总理知道自己必将迎来被病痛折磨的晚年,死神的屠刀正在挥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面对死亡周总理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恐慌,相反,他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他无数次感慨有点可惜,可惜自己剩下的时间太短了,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做,国家秩序没恢复,老百姓的生活没改善,自己梦想的那个富强民主的中国没出现。

由于周总理拒绝放下手中的工作,也拒绝住在医院的病房,医生们没有办法,只能定期对周总理的身体进行检测,定期上门对周总理进行治疗,避免癌细胞的快速扩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样的治疗方案效果却并不理想,当时的中国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有很多意外事件等着周总理处理。很多时候输液输到一半,就会有会议或者是突发事件,周总理的第一选择就是拔掉手上的针管,赶去工作。

治疗也只能断断续续,效果可想而知并不好。

到了1973年,鉴于之前的治疗方案效果不好,医生们经过研究,调整了治疗方案,也就是在这一年,周总理接受了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治疗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做完这种手术,是需要休养一个月的,但仅仅不到三天,周总理就从医院回到了家中,他说在家也能休养,但是实际上,他回到家中就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工作,三天挤压的工作太多了,周总理不处理完根本不放心。

病痛的折磨让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可即便如此,周总理还是拼了命的批阅文件,处理政务,接见外宾,根本不拿自己当病人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工作太忙,连饭都顾不上吃,周总理就随便吃点饼干什么的;因为长时间站立,会导致小腿浮肿,还得自己按摩才能继续;演讲时喉咙嘶哑了,随便喝点药就没事了。

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常常偷偷抹着眼泪,提醒周总理注意休息,但总理总是微笑道:“事情还多着呢,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

1973年6月9日,周总理回到了延安。他不让工作人员安排宾馆和住宿,坚持要回到窑洞里住,跟当地的百姓同住同行。看到当地百姓端着看不到几颗米粒的粥当作饭食,周总理直接落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跟百姓说自己对不起人民,自己没有完成当年对人民的承诺,这么多年过去了,百姓还是过得这么苦,这都是自己的失职。

在询问过当地的政府后,从政府口中得知延安北部受灾严重,几乎连年颗粒无收,甚至有的人家全家只有一床被子时,周总理坐在椅子上愣怔了好久,而后便是长长的叹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延安的那几天,他几乎睡不着觉,他每天都去跟延安的百姓聊天,了解情况后,周总理说:“是我们对你们的关心不够,延安的土和水哺育了我们。”

随后,周总理回到住处后,跟工作人员研究了延安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周总理跟工作人员们说:“一定要让群众吃饱饭啊,五年,让粮食翻一番,能做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北京后的周总理,陷入了更深的忙碌中。此次延安之行,他意识到,自己平时接触的文件,有关于农村的太少了,他回去后专门找来了其他农村的相关资料,一边了解现状,一边研究发展,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要让百姓吃饱饭。

这样的工作量无疑加了不止一倍,他一直伏案工作,每日工作量都在十八小时以上,累了就让妻子邓颖超帮着读文件,困了就拿热毛巾擦脸提神。邓颖超几次劝周总理歇歇,周总理说:“我的时间不多了,国事要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坚持了五个月后,周总理的身体垮了,身体多处病灶,便中潜血,疼痛袭来的时候,坐不下也站不稳,止疼药都压不住。

周总理终于还是没有看到他期待的繁盛中国,在与病魔抗争了多年后,1975年11月底,周总理还是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此时的他全身重量仅为六十斤,被病魔折磨的仅剩一把骨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天,邓颖超因为不分昼夜的照顾周总理而身体不适,回到了家中休息。周总理将秘书叫到自己的身边,紧紧地握住秘书的手说:“我有个事情要拜托你,请你务必照顾好你的大姐。”

秘书知道,含泪点了点头。周总理接着说:“我还有件事情不放心,我之前叮嘱过你大姐,一定要将我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山河,我怕她舍不得我,你到时候一定跟中央说。此外,我的身体可以当做科学样本,让医院解剖,这算是我为国家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秘书听到这儿,泪根本止不住,他想嚎啕大哭,哭腔压都压不住,他跟周总理说:“总理,您放心吧。”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976年1月8日中午,一辆汽车驶入北京人民医院。车里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压抑不住的悲伤,因为这辆车里装着的,是周总理的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的遗愿是想将自己的躯体供作科学研究,让医生解剖自己的尸体,对癌症的发生、发展、末期症状有更多的了解。

当时负责这件事的,是时任北京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韩宗琦。即便是见惯了生老病死的他,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是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宗琦

说起来,韩宗琦可以说得上是周总理看着长大的了,韩宗琦的母亲与邓颖超是同学,这么多年,关系也十分好,在韩宗琦印象中,周总理是个和蔼可亲的长辈。

此次解剖不同以往,他不确定自己到时候能不能举起手术刀。

当周总理的遗体安置在病床上后,韩宗琦果然没办法举起手中的刀,他在周总理晚年的时候,也多次见过周总理,但当时周总理精神还算良好,他也从来没有注意过周总理竟然这么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周总理皮包骨躺在白色床单上,他眼前一阵眩晕,周总理晚年经受了多少病痛啊,一米七的个子,只有六十一斤,曾经治疗后留下的伤疤横亘在腹部……

韩宗琦待了一会儿,实在忍不住,转身走出了病房嚎啕痛哭,等冷静下来后,他重新收拾全身,他知道解剖遗体是周总理的遗愿,自己如果不能完成周总理的遗愿,那就是自己的失职,自己对不起周总理。

当韩宗琦拿起手术刀,小心划开周总理腹部,才看到那些被癌细胞侵蚀的脏器,肝、肺等重要脏器都有恶性肿瘤,甚至大脑中都有了癌细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程度的癌症任何止痛药都没办法压制疼痛,周总理的晚年,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都在剧痛中度过。

但他从来没有跟邓颖超说过,邓颖超知道这个解剖结果后,扶着墙哭到失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科学研究结果记录后,按照周总理的遗愿,遗体火化,骨灰撒向祖国山河。

遗体经过火化程序后,搭载着周总理骨灰的飞机自机场平稳升空。在阴沉的天空中,飞机飞抵了北京上空。此处,是周总理骨灰播撒的首个地点。

回溯历史,1918年,周总理曾在此地——北京,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开启了他光辉的革命征程。最终,他也在这片热土上安详离世,完成了自己的一生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飞机来到密云水库上空,骨灰缓缓洒落。这里,是周总理创建的一个奇迹,曾经的北京水源短缺,为了北京的供水,周总理多处调研四处学习,在两年的时间内就建立了满足整个北京城供水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为后来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密云水库的建立,解决了北京几代人的用水问题,也解决了潮白河的多年的洪涝灾害问题,堪称奇迹。

而后,飞机向西飞去,来到了第三站,天津海河入海口,在这里,周总理与邓颖超相识相知,挺拔的少年和青葱的少女,那段日子,是周总理和邓颖超最幸福最意气风发的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飞机来到了黄河入海口,黄河是中国的母亲和,周总理说,黄河横贯中国,携带着中国的土入海,在这里自己能回归土地。此外,也希望海水流动的时候,能将自己的骨灰带到台湾,自己还没有看到台湾回归……

四个地点,就是周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骨灰飘荡在了祖国河山,从此,他能随着祖国的河山,看每一个日出,听每一次蝉鸣,看五星红旗飘扬在天空。

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