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我和吴逸越老师与中德法学院22级学生就读博士的问题,结合自己在汉堡大学、洪堡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的经历,进行了一次交流。王英杰同学做了记录,并整理为文字。我们发布在这里,供中德的同学和各位朋友参考。

来源 | 法学教书匠的日常

作者|谢立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国内外读博的优势/劣势

过额腻歪

谢老师:国内外读博各有优劣。就国外读博来说,首先,资金方面。申请者要权衡考量自己的资金状况,以及是否有把握申请CSC(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等。其次,学术环境的适应方面。部分人在国外读博后再回国,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但这种不适应或许和国内/国外读博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国内读博的同学也可能会有不适应的情况。最后,生活方面。在德国读博会相对比较无聊,对个人的独处能力要求较高。博士生往往是单人宿舍,即使住在宿舍,学校和宿舍也往往是分开的,与人交往的机会相对有限;并且由于国外的博士生课程比较少,没课的时候可能一天从早到晚可以不用说一句话,容易让人产生“好山好水好寂寞”之感。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日照时间短,也有可能使人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抑郁倾向。

在国外,身边外国人居多,与外国人的交往也会稍微难一些。我也在之前的公众号推文中跟大家介绍过一些与外国人交往、建立联系的办法。一是抓住他们的胃,祖传的蛋炒饭;二是“抓住他们的头发”,比如我给自己的朋友剪头发,后来他们就请我喝酒、一块聊天。德国人的性格相对来说就是比较慢热,但如果你跟他交个朋友,这位朋友基本就是一辈子的朋友了。

在国内的话,读博期间往往还有一些必要的课程,生活环境也都在校园内部,自然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就相对多一些。

吴老师:刚才谢老师说到在德国读博士和在中国读博士的区别,我狗尾续貂地补充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是学业方面,在国外我们可以进行更加纯粹的学术训练。当然,是否训练取决于每个人自己,每天睡觉也可以,但如果想进行学术训练的话,可以接触到更纯粹的学术训练。一方面,文献资料方面存在鸿沟。虽然我们学校现在也买了Beck-online的数据库,并且很多德国文献也被翻译成中文,但在数量上可能达不到国外文献的十分之一,我们在Beck-online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也可能达不到德国高校的一半。另一方面,在国内读博可能每天很忙,但有些事情并不一定真正有助于自己的学术训练。而在国外读博的话,可以有机会跟学界前辈进行深入的交流。

不过,问题在于纯粹的学术训练并不一定总能带来很好的学术产出。这也就是谢老师提出的国外读博回国后的不适应问题。毕竟国内读博会接收到很多小论文的训练,而国外可能没有论文发表的压力,就容易导致在小论文写作,包括在选题、论文推进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劣势。但是我觉得这个劣势可能不在于在国外读博士本身,反倒是可能在于当初在德国读博士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自己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可以的。

二是生活方面。我和谢老师的看法完全相反。我觉得在国内读博士的话每天很忙很苦,而在国外就很享受。好山好水就不一定好无聊,也可以好幸福,因为你可以做很多很纯粹的事情。

吴老师:另外,我觉得可以根据性格选择就读城市。比如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很热闹的地方。我在柏林待了六年多,最后回国前三个月搬去了一个小城市——Jena(耶拿)。然后我就觉得自己之前六年的时间都浪费了,我应该早早地去一个小城市生活。我其实特别喜欢这种小城市,反倒是柏林这种很现代化,“穷且性感”的地方,我不是很喜欢。我比较喜欢那种很德国的,比如Potsdam(波茨坦)和Jena(耶拿)这种小城市。我会觉得在这种地方自己会非常舒适,好在最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感受了一下小城市。

还有一点,正如谢老师所说的,在国内读书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一切都在向低龄化的方向发展。以前本科生,现在硕士甚至博士生,学校帮学生把一切都解决好了,学生自己反而没有任何应对社会的一个训练。不是说没有能力,而是能力往往都是训练出来的,学生没有接触社会的这样一个途径。包括现在学校在实习方面也给大家提供很多方便,住宿,一直也是在校园里面,吃饭大部分时候都在食堂,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社会。但出国之后,你可能需要真正自己去解决吃、住等柴米油盐各方面的生活。

比如我刚去德国的时候,我就流浪街头十天,真正意义上流浪街头。有一天晚上七点钟,我还不知道自己当天晚上可以住在哪里。当时因为也没有钱,正好赶上德国的某个电子产品展,便宜的酒店都被预定完了,只剩贵的。所以这样子,当时身处之中觉得特别痛苦,现在事后回想起来却觉得是很珍贵的体验,至少现在我不太害怕租房子了。我觉得自己在任何地方可以很快地找到、租到一个房子。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锻炼。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该怎么租房子,租房子应该注意哪些点,怎么样才可以避免被骗。在这个意义上,可能国外的留学经历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桥梁。否则作为一直待在校园里的学生,由于对社会的接触太少,走出校园之后可能会发现这个社会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关于情绪问题。德国冬天确实光照不足,容易让人抑郁。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在决定去德国读书之后要克服的困难,而不是阻碍你决定去读书还是不去读书这样一个问题。并且在国内读博也可能会抑郁,倒不一定说在国外读书就抑郁的可能性更大。

我想我们确实要认识到,现在的出国读书并不是像前几年所说,海归的博士就一定比本土的博士好。海归的博士也有很多自己天然的劣势。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劣势,扬长避短,可能才是决定我们要不要出国读书的关键性因素。最后,我想引用我的老师Marco Hasse教授当年总结中国人去德国之后很难融入德国社会的三个原因,一是中国人不喜欢喝啤酒;二是中国人不喜欢喝咖啡;三是中国人不喜欢德国食物。经过六年的熏陶,我已经非常喜欢啤酒和咖啡了,但暂时还没有接受德国食物。不过,我觉得我们用开放一点的心态去主动融入还是挺好的。

谢老师:关于中国和德国的食物,可以这么说,在德国,吃饭是为了活着,在中国,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答疑环节

01

如何寻找、确认读博导师?

谢老师:如果大家有在德国读博的计划,可以在读LLM期间思考这个问题。我的经验并没有什么可借鉴性。因为我当时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在法大读书的时候,我的导师到法大来短期授课。

吴老师: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方案: 一是在到德国之后第一时间确定一个博导;二是去德国之后慢慢找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博导 。我当时采用第一种方法。在去德国读LLM的第一学期,一定就要选上Seminar这门课。因为在这个课上你会直接地跟老师、跟教授接触,而且是需要提交一篇Seminararbeit,可以借此展示中国人严谨的学术能力的机会。如果老师对你的这个Seminararbeit非常满意,你就可以向老师表达自己读博的意愿。认真完成Seminararbeit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即使这门课的老师出于种种原因无法带你读博,获得他对Seminararbeit的评价之后,你也有了一个给其他教授展示自己能力的凭证,也就可以再去联系其他老师。就第二种方案来说,大家可以在读完LLM之后,寻找、确定一个自己觉得最适合自己的教授。可以在最后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先请他指导自己的硕士论文写作,之后再让他继续指导自己的博士论文。两种方案的区别可能就在于,采用第一种方案的话,在国外读LLM这一年,就可以申请CSC的奖学金资助;第二种方案的话,就需要在学院研四这一年再申请CSC的资助。

第二种方案其实挺好的。因为刚去一个学校的时候,比如有时候太着急,可能受到一些不是特别准确的消息的影响。比如曾经的师兄师姐说就某几个教授会带中国学生,可能就会把你的眼光局限在这几个人。但事实上并不一定是这样的,自己可以多去慢慢了解,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

谢老师:不过研三这一年在德国,然后就直接转换到读博,居留可以顺利延期,也不用重新再找房子。如果回国之后再过去读博,可能需要重新准备一套材料去申请签证,程序上会复杂一点。

02

中德读博士毕业难度的区别?

吴老师:都是一样的,没有发文章的硬性要求,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就可以了。

03

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谢老师:这个国内国外一样的,学生自选题目或者导师指定题目。我的情况是导师指定题目。因为我的导师他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写了一本《经济宪法与经济行政法》的教科书,他比较希望招到中国的学生,进行中德比较。其实就是相当于在这本书的体系中,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当时我一直觉得中国没有德国意义上的宪法,没有宪法诉讼。题目确定之后,我一直觉得没法写。后来导师要求我写一个研究计划,我想如果我的计划很糟糕,他就能知道这个没法写了,但没想到提交计划并口头报告之后,他觉得很好,就这么继续。事后我发现这个题目是对的,因为中国没有宪法法院,但不影响学者对宪法进行学理解释。德国宪法法院在解释宪法,但学者也可以去解释,只是没有效力而已。

此外,中国学生在德国写博士论文有这几种情况,一个是所谓的比较法,中德比较;另一个是和德国学生一样,研究德国法;还可以单纯介绍中国法。

04

在德国读LLM的这一年,在国内学校这边是什么状态?是否可以三年毕业?

谢老师:在德国读LLM这一年,在国内是正常状态,不是休学,就是正常的出国交流。

吴老师:之前有三年在国内外同时毕业的例子。不过这样的话自己会很忙,因为需要先把国内的硕士论文写完,还要按时回国参加答辩。尤其在德国有课程有考试的话,时间协调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

如果在国外读LLM期间,就可以确定读博,那么相当于国内研四的时候,在国外是博一,博一期间基本没什么课程,可以专心完成国内的硕士论文。

05

在德国期间,如何与同辈交流?

谢老师:约人喝啤酒、喝咖啡!可以线上参加国内导师的读书会。建议是最好跟一个国内的教授保持联系。

也可以和教授助手(Wissenschaftlicher Mitarbeiter)联系,他们一般是博士生或者是博士后。一个教授所有的博士生可以分为在他身边的,以及不在他身边,即内部或外部的博士生。但这些人说起来都是同学,可以互相多交流。

吴老师:这个同学可能想说问写博士论文中间遇到一些学术上的问题,如何和同辈交流。这个学术上的问题,因为教授的每个学生选的主题可能不一样,如果你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同辈可能也搞不定,比较靠谱的方式还是直接跟教授联络。

德国的教授,基本上每年都会至少举办一次联合会议,召集自己的博士生们,包括已经毕业的和正在读的博士,有一些还会和其他学校的教授联合举办,这样你可以趁这个机会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会有2-3个教授以及其他所有人一起给你出谋划策,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

06

德国博士论文评级在国内的认可度?

谢老师:合格以上的博士论文的成绩,由高到低,分为summa cum laude, magna cumlaude, cum laude, rite,这一点国内高校不太了解。一般来说,在德国博士毕业的话,回国找工作时,高校不会特别关注这个评级。

吴老师:德国其实首先很看重博士论文的等级,以及你的博士论文在哪个出版社出版。回国的话,我觉得可能一般是因为招聘的院校他不太了解,目前来看并没有那么重要,毕业了的德国博士都差不多。但如果想要入职的院校的领导刚好是有德国法背景的,他可能看到这个就会具体问一下你的情况。

法宝新AI系列产品

智能写作

智能问答

模拟法庭

法宝来签

法宝合规

责任编辑 | 吴晓婧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