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音难忘,方言执拗,福鼎市实验小学在“育贤指向的综合性”乡情课程中组织开展闽东方言与文化教学活动,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努力自编校本教材或读本,将方言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嘭嘭鼓引入校园,作为学校的本地文化艺术特色。

点击观看视频↓

 【视野】别样的“第二课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视野】别样的“第二课堂”

“嘭嘭鼓”也叫渔鼓,又称“牡丹花调”,作为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广泛流传在闽浙交界的闽南方言地区。学校特地邀请了宁德市非遗嘭嘭鼓传承人温腰娣老师进行编排和教学,使这些孩子们在传承中感受家乡的方言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嘭嘭鼓第二课堂演唱的“桐诗”内容涵盖移风易俗、福鼎太姥山、福鼎小吃和福鼎白茶等当地的特色文化,通过口口相授的形式,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校还为孩子们购买了统一的鼓具,编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鼓谱,让嘭嘭鼓真正走进了校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嘭嘭鼓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学习着嘭嘭鼓的起源与发展,还努力学习鼓点节奏,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老师手把手地传授鼓艺,从最基本的握槌、击鼓姿势,到复杂的节奏组合,通过不断的练习,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嘭嘭鼓的演奏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这样的课堂,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嘭嘭鼓热潮。无论是在操场上、教室里,还是在校园的角落,时常可以看到孩子们练习嘭嘭鼓的身影。他们专注的神情、挥洒的汗水,都成为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嘭嘭鼓已经成为福鼎实验小学的一门特色课程。学校不仅在课堂上教授鼓艺,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孩子们的刻苦训练,老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学校对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视。

福鼎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林婷婷

编导:张静宁

摄像:施 峣

配音:霍笑卉

监制:黄益升

总监制:卓文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