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争艳,乡村正“红”。6月13日,2024年“多彩乡村 共谱新篇”系列实践活动在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广州市红山村启动。

“本次‘多彩乡村 共谱新篇’系列实践活动,以省市区三级联动的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乡村调研实践,推动社会各界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建设、留住乡村记忆。我们诚邀各位朋友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多到花都走一走、看一看,用你我之手,绘花都之美,锦绣花都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活动上,花都区领导邀请广大市民来花都感受田园里的诗和远方。

文旅赋能

多彩乡村入画来

今年“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的首场活动选择在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作为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近年来,红山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国家级荣誉。

传统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乡土记忆。听客家山歌、品客家擂茶、享客家文化....红山村依托千亩古茶园及客家文化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梯面镇是以全域旅游为主,我们现在不单只是走村入户唱山歌,也将客家山歌融入了旅游路线,传承客家传统文化。这里还有明清时期存留下来的古茶园,现在客家嫂带领着村民开发了2000多亩的古茶园,计划在今年申请非遗项目。”梯面客家嫂党支部书记吴展红说道。

春看油菜夏赏荷花,秋收稻谷冬有格桑。梯面镇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打造“四季花海”景区,让红山村成为珠三角地区网红打卡地。近两年,红山村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兴旺促振兴,产业兴旺引客来。瑞记农庄负责人李绍瑞就是第一批吃到“乡村振兴红利”的红山村本地人。2009年,红山村开发乡村游,曾在酒楼学过厨的李绍瑞在村委的邀约下,回到家乡开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

“最开始我们是摆6桌,现在已经可以摆60桌。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游客前来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现在年收入在100万左右。很多梯面年轻人选择回到故乡,做农家乐、做民宿、卖特产、卖小吃,在创业的同时成为美丽家乡建设的参与者。”李绍瑞说道。

李绍瑞的回乡发展,正是梯面坚持守护青山绿水,双向奔赴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红山村通过深挖自然资源、特色文化、休闲农业、户外运动等,做大做强“红山花田”乡村旅游品牌,聘请乡村CEO探索乡村经营,以旅游、运动、农家乐等产业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红山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69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78万元,增长达157.9%。”红山村党支部书记邓伟东开心地算着账。

如今的梯面镇,以水墨丹青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典型镇、全域典型村融合发展,依托示范带上的山水风光、乡村风貌、历史 风情、人文风俗等,载入休闲、康养产业,让示范带串起“产业链”成为强镇兴村富民的“金丝带”。

汇“百千万”力量

共绘高质量发展“实景图”

2024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花都正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在竹洞村湖欣赏水幕光影秀、在马岭观花植物园徜徉绚丽花海、在塱头村品味乡村古韵...当前,花都以“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样板,以路为廊、集片成带、协同发展,重点推进“乡约古韵”“水墨丹青”等6条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幸福乡村花都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建由区委书记挂帅的“花漾年华”示范带党委,强化2个镇党委和20条村党组织协同联动,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近15亿元,高标准推进总长38.5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示范带建设。2023年,示范带农业总产值超3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5万元。

全区35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170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瑞岭村获评全国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竹洞村获评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塱头村入选省“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典型案例名单。“粤乡寻韵之旅”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获评省十大美丽乡村精品线路。2023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25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丽生态如诗如画,美丽经济亦如火如荼。纵向贯通生产、加工和销售,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预制菜产业;横向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出领航、绿沃川、七溪地等一批示范亮点。

2023年,花都全区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1.1%,入选2023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善用美丽资源、激活美丽经济、开创美好生活,走在花都的大地上,文明乡风扑面而来,民族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也随之“活起来”“火起来”。

花都大地上星罗棋布着近30个古村落,成为了承载广府文化和岭南记忆的重要载体。坚持守护历史文脉、留住记忆乡愁,花都在全市率先启动村志编修,稳步推进村史馆和方志驿站建设,努力将其建成传承文化的“博物馆”、凝聚人心的“加油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一幅砥砺奋进、各美其美的新时代乡村多彩画卷正在花都大地次第展开,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图文:罗莎莎 张彬 李八一

编辑:洪敏

复核:龚耀东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