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有十个子女,但却只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毛岸英(牺牲)、次子毛岸青和幺子毛岸龙(病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晚年时期,毛主席只有毛岸青这个儿子陪伴左右。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晚年不仅不让他参加自己的葬礼,甚至出殡时也不允许他出现。那么,毛主席为何不愿与之相见呢?这背后隐藏怎样的真相呢?

杨开慧的遭遇

作为毛主席的妻子之一,杨开慧一直被毛主席视为无比重要的人物。解放后,毛主席在回信中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的诗句,将她誉为“骄杨”,足以见得她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

毛主席与杨开慧是在1918年的北京相识,当时毛主席为给新民学会会员筹措留学资金,不得不与罗学、萧子升等人从长沙赶往北京求见杨昌济老师。

当时,杨老师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看到自己曾经的学生来拜访,非常高兴,除了积极给予帮助和安排毛主席暂住在自己家中外,还为他安排了北大图书馆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复一日的往返于杨家和北大之间的日子里,毛主席和杨开慧互相产生了感情。两人渐渐发现彼此之间有太多的共鸣。

在一个赏冬赏春的美好日子里,他们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1920年的冬天,杨开慧夹着一包书,独自前往青山祠,那里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小任教的地方,没有婚礼、嫁妆、媒妁之言,两位有志青年便结为夫妻。

不久之后,毛主席便辞去了教职,开始全心全意投身于党的事业之中。杨开慧也作为我党第二位女党员,成为了毛主席的得力助手,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

毛主席曾多次对杨开慧赞誉有加:“我的秘书,抄写起来比打字机还快。”

在1927年秋天,毛岸青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杨开慧为即将率领秋收起义的丈夫整理行李并送行,随后回到长沙,继续参与地下斗争和抚养孩子们。谁也没想到这次离别是永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一时间,无法对抗“朱毛”红军的军阀何键,由于没有足够的“围剿”成果,便将目光投向了毛主席的家人。

1930年深夜,几十名特务包围了杨开慧的住处,将她和仅8岁的儿子毛岸英一起抓捕入狱。在狱中,敌人用非人酷刑逼迫杨开慧泄露组织机密,但她断然拒绝并表示:“除非海枯石烂,否则我不会与我丈夫脱离关系的。”

尽管面临巨大诱惑,她毫不动摇。最终,杨开慧于1930年11月14日在浏阳门外的识字岭牺牲,年仅29岁。在临死前,她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尽管我牺牲不足惜,但希望润之革命能早日成功。”

两兄弟被迫流浪

1935年秋季,上海地下党组织因受到严重破坏,中央特科的许多成员不得不离开,只留下少部分成员仍然保持低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年仅21岁的特科员李云同志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寻找两个男孩子。这两个孩子的具体身份非常保密,只知道他们是一个烈士的后代。这两个小男孩之中,大的年纪在13或14岁左右,小的则在11或12岁左右,而且都是湖南人,有湖南的口音。

李云依旧身处上海这么大的城市,又不能暴露身份,所以只能四处搜寻,询问有关方面。

有时,她会站在流浪儿童聚集的场所,观察有没有相似的孩子,这样的站立可能会持续半天之久。半个月后的一天,她在翘首企足地寻找时来到城隍庙附近。她想要买碗粥填饱自己的肚子,恰巧看到了粥摊旁的两个男孩,他们打扮朴素,身材瘦弱,衣服也很破烂,从年纪上看和任务描述的符合度很高。

旁边的人向李云透露说:“这两个孩子常常保持沉默,很令人心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云发现这对兄弟非常饥饿,吃粥时狼吞虎咽,但在饱食后却没有言语。为避免吓到他们,李云选择先不打草惊蛇。她第一时间向上海党组织领导人冯雪峰汇报情况,并通过给兄弟洗澡、更换衣服等方式,为兄弟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后来,冯雪峰以便装出现,并设法与兄弟亲近,但兄弟却始终保持警惕并未透露其身份。最后,在他的耐心询问下,那个小男孩轻声透露了他和他的哥哥来自湖南。

冯雪峰立即确认了这两位特别的小客人,正是他要寻找的人。随后,他联系了红色牧师董健吾,为兄弟俩做好了妥善安排。事后,李云才知道,这对兄弟正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

如果不是我们的组织的不懈努力,如果不是在粥店前偶遇,这对兄弟很有可能因为饥饿或疾病而死在上海的街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兄弟俩的母亲杨开慧不幸牺牲,弟弟毛岸龙也病故,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无法想象这对兄弟在上海生活该有多困难,也无法想象他们坚强的感情多么深厚。那么毛岸青和毛岸英是如何流浪的呢?

1931年的春天,他们来到大同幼稚园生活。当时幼儿园的五位保育员带着19个小朋友到附近的法国公园游玩,并请公园里的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这是毛岸龙留下的唯一一张童年照片,当时他只有四岁。

那个夏天,上海酷热难耐,毛岸龙突发疾病,发烧、腹泻,保育员们赶紧将他送往附近的广慈医院急诊治疗,可惜他在当天晚上就夭折了。

在毛岸英兄弟的回忆里面,那天晚上睡觉前毛岸龙只是生病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第二天却只剩下了空空的小床,弟弟就已经不见了。母亲牺牲了,弟弟去世了,而幼儿园又被迫解散。兄弟俩走投无路,被迫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32年8月,毛岸英兄弟被送到董健吾前妻黄慧光家中,与黄慧光的四个孩子一起生活。

最初,黄慧光仍然能够按照月份领取党组织提供的生活费,并且用这笔生活费勉强维持着生活,照顾几个孩子。但到1933年初,随着党组织中央机关搬迁至江西省的瑞金,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六个孩子的生存,黄慧光开始从事洗衣和制作纸花的工作谋生,她无疑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毛岸英兄弟的湖南口音很容易让他们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管教,禁止外出游玩和交友。一旦有任何不寻常的情况,他们就需要搬家,三番五次地迁移居住地。在这段时间里,一家人都过着艰难的日子。

毛岸英兄弟的生活十分贫困,他们穿破衣服、盖破棉絮,连正常的饮食都难以保证。值得一提的是,黄慧光十分辛苦地照顾着多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甚至还经常欺负毛岸英兄弟,特别是毛岸青因为性格倔强,更加容易挨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英兄弟只好睡在楼梯下的小黑屋里,这个小房间原本是用来存放家庭清洁用品的。

毛岸英兄弟曾年幼无知,对黄慧光的困境难以理解,尤其是饥饿之下还遭受家暴的情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明白了她的苦衷。

1935年7月,毛岸英看到毛岸青再次被打,于是决定带着弟弟离开。他们去了上海,流浪的日子持续了10个月之久。毛岸青曾说,在他们流浪的日子里,就像《三毛流浪记》中的主人公,他们经历了许多磨难。

有一天,毛岸青在街上卖报,小雨淅沥沥地下着,他的衣服湿透了,可是还是没有卖出去一份报纸。这时候,他听见旁边另一个卖报的孩子大声喊叫:“看报啦,看报啦,赣南地区的匪帮已经全部被肃清,伪师长毛泽覃也被击毙啦!”

听到报童的喊声,围观的人群立即聚拢过去。毛岸青难以置信地翻看报纸,发现了他叔叔毛泽覃的名字,心中无尽的痛苦。毛泽覃壮年牺牲,他的母亲杨开慧同样在29岁离世,年轻的生命如此短暂而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青心中充满了怨恨,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发泄,于是他颤抖着双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粉笔,在电线杆上写下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

就在这时,一位警察注意到了他的行动,走上前去,用力踹了他一脚,将他踢倒在地。随后,一群特务也闻讯而来,对毛岸青进行了残忍的拳打脚踢。

毛岸青昏迷不醒,待毛岸英发现时,他的脸上已经染满了血。毛岸英已经失去了一个兄弟,不知如何是好,他俯身抱起了毛岸青,呼喊着他的名字。

幸好有一位仁慈的马车车夫路过,将毛岸青送进了他们租住的庙宇中。由于毛岸英缺乏资金请医生,庙里的一些孩子用红药酒和姜汤敷了敷毛岸青的伤口,慢慢地,毛岸青终于恢复了知觉。

但是,即便毛岸英再怎么询问他,毛岸青也不愿意吐露今天所遭受的一切。毛岸英坚强的心痛得哭泣不已。毛岸青头部的伤口将伴随他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哥的牺牲和父亲的苦心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时候,毛岸英毅然赴朝参战,但却因突如其来的空袭而壮烈牺牲。这个噩耗让毛岸英的家人们深陷哀痛之中,尤其是毛岸青,他和哥哥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毛岸英的牺牲让他痛不欲生。

在那个充满战火和流离失所的年代,毛岸青和毛岸英相依相扶,这才得以在动荡的世局中幸存下来。但现在,毛岸青最亲近的兄长已经不在了,年纪尚轻就永别人世,这对毛岸青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事实。

他的头部早年曾受伤,而如今,旧伤又因得知哥哥牺牲而复发。毛主席刚刚失去了自己的长子,现在又看着自己的二儿子奄奄一息,只得作出送他去苏联接受治疗的决定。于是,这个家庭再次经历了痛苦的分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整8年过去了,父子俩再次分离。但即使距离遥远,他们之间的联系依然紧密无间。毛主席时刻牵挂着儿子的身体状况,频频嘱咐他要多加休息,积极面对困难。与此同时,毛岸青也深深地想念他的父亲。

当他的伤势稍有好转时,便决定回国,和家人团聚。

这期间,毛岸青和邵华同志喜结连理,迎来了人生的美好时刻。

在婚礼那天,由于毛主席事务繁忙,没有能前来参加。但他却用自己的稿费为儿子和儿媳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和一个收音机作为礼物。

然而,毛岸青婚后回到北京后,父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些微妙的变化。尽管他们都身在北京,但实际上却完全没有见面或接触的机会。毛岸青试图多次约见父亲,但都遭到拒绝。此外,无论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下,毛主席都似乎对儿子产生了隔阂感。他不仅不主动联系,甚至不允许别人提起毛岸青。

这种对于儿子的态度,让人难以理解,反复思考着毛主席内心的真正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当时国内形势复杂,即使身为最高领导人的毛主席,他也必须小心谨慎地应对形势,以避免对自己的儿子造成不必要的危险。毛主席曾经说过,每次看到毛岸青,他就会想起已经逝去的儿子岸英和他们的母亲杨开慧,还有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牺牲的许多家庭。

他非常害怕再次失去这个儿子,更害怕毛岸青因伤心而引发创伤。因此,他一再拒绝毛岸青与自己见面的请求,选择承受可能的误解和怨恨。这是出于对儿子生命和身心健康的保护,以及对国家责任的尽职尽责。

毛岸青渐渐地意识到了父亲当年的用心之处,对于父亲临终前所做“不让自己参加其葬礼”的决定,他并没有怨言,反而深深怀念着自己的父亲,为不能共同分担父亲的忧愁而感到遗憾。毛新宇曾说:“爸爸很想爷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作为伟人,毛主席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但是作为父亲,他更加渴望儿子毛岸青能够平安度过余生。因此,他不得不强忍着内心痛楚,有意拉开与儿子的距离。并非不想见到儿子,而是他为了保护儿子而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