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杨公堤一直叫西山路。相比车水马龙的北山街和南山路,很多人更喜欢静谧野趣的西山路。这里能看到一汪西湖水的另一面,少了明媚奔放,多了和顺矜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公堤上有六座桥,跟苏堤“六吊桥”呼应,合称“西湖十二桥”。为了有所区分,这六座被称为“里六桥”。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重修了“里六桥”,西山路也重新叫回了杨公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最早的杨公堤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花港公园里藏着一座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代,经清代重修后,一直留存至今,叫作“景行古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行古桥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的杨公堤。这座低调了两三百年的古桥,是“初代”杨公堤六座古桥中仅剩的一座。

景行古桥和杨公堤六桥隔水相望

仿佛穿越了时空

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是在明代“杭州市长”杨孟瑛主持下修筑的。堤上六座桥,自北向南分别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这六个名字并不是杨孟瑛所取,而是后来得名。

现在的杨公堤和堤上的六桥都是后来重修的,现存的景行古桥是杨公堤旧址仅存的一座古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行古桥的位置不太好找,这大概也是它低调了这么多年的原因之一。

从杨公堤拐进花港公园西门,走过一个木质水景平台,沿着湖边走。一路清幽,鲜少游人,直到看到立着“杨公堤”题刻的碑亭——景行古桥就在不远处,藏在一片葱茏的草木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行古桥与西湖国宾馆和苏堤隔水相望,整座古桥长6米,宽2.5米,外观斑驳古朴。远远望去,古桥有点像一个很大的“水泥管口”,走近细看,才能感受到岁月在石板上留下的痕迹。这座桥始建于明代,现桥为清代重建,算起来,它已经在这里静静躺了两三百年。虽然看起来像一位垂暮老人,但“身子骨”还是十分硬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叫景行桥?据《西湖游览志》记载,过去在这座桥边上有三贤祠,人们仰慕先贤,《诗经》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句子,景行指的是宽阔的大道,引申作行为正大光明,品行崇高,景行桥由此得名。

2007年,在三评西湖十景时,杨公堤入选,这一景定名“杨堤景行”

景行古桥还有个名字叫“金行桥”,在东侧桥眉上刻有“金行桥”三字,其中,“金行”两个字比较清晰醒目,“桥”字已经相对有些模糊了。

藏于西湖深处的景行古桥,和现在的杨公堤六桥隔湖相望,仿佛穿越时空。

这六座桥,被网友称为“过山车六兄弟”。因为每座桥都有很大的坡度,所以车辆过桥时,会有失重感。杨公堤也因此成了杭州人心中著名的“西湖过山车”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意外走红的194路公交车,也是因为它的行驶路线正好贯穿杨公堤六桥。加上公交车体积大轴距长的特点,会比一般的私家车有更加明显的失重感,如果路上不堵车,司机师傅心情也不错的时候,一路都是翻倍快乐。

桥上是惊心动魄的起起伏伏,桥下则可以优哉游哉泛舟西湖。

杨公堤西侧水域,以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景点串联起的一条小众游船线路,是这个最适合“走水路”的季节里,荡西湖的隐藏玩法,可以承包整个湖中秘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船经过杨公堤环璧桥桥洞的时候,记得端起相机,因为这个绝佳机位,只有坐船才能独享。这里湖水清澈,半圆拱形的桥洞,倒影与水上桥洞合为一体,似一轮满月,这个圆,装满了湖山胜景。尤其是在大晴天的时候,会有粼粼波光倒映到桥身上。如果是清晨,还可以拍到桥洞内洒满“金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市长”杨孟瑛疏浚筑堤

盖叫天、赵之谦长眠于此

说起杨公堤上的桥,当然也绕不开“杨公”本人。

同样是杭州“老市长”,同样是在西湖上修筑了一条堤,杨孟瑛的名号远不如白居易市长和苏轼市长深入人心。但他造福一方的功德政绩却是能与两位前任市长比肩的。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已。”意思是说,西湖从形成开始,有不少人都来治理疏浚过,但在他看来,古往今来只有三人功绩显著,白居易、苏东坡和杨孟瑛(字温甫)。

1503年,杨孟瑛调任杭州太守,当时的西湖因长久废而不治,已严重淤塞,一些富豪贵族趁机占湖为田,湖面萎缩,湖水渐少。昔日“水光潋滟晴方好”的秀美景致已不复存在。杨孟瑛见到这样的场景,愤而上书,他为了说服朝廷,写了洋洋洒洒的万字奏折,力排众议,下定决心要疏浚西湖,恢复西湖水面。

杨孟瑛展现出超群的魄力,1508年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他命人拆去私人河荡,拆毁田亩3481亩,浚湖挖出的淤泥和葑草,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置于苏堤上,加高拓宽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则“搬顿西山涯岸,筑成外堤”,作用是“以为界限,使人永远不得再图侵占”。

这条“外堤”,便是最早的“杨公堤”。始于栖霞岭,绕丁家山直至南山,将西湖湖西山水和众多古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与苏堤大致平行,并仿苏堤建有六座桥来连通水域。经过杨孟瑛疏浚后的西湖,恢复了唐宋时的湖光山色,南北交通也便利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杨孟瑛这大刀阔斧的一系列行动,得罪了太多的豪绅权贵,第二年就被调离了杭州。杭州人为了感谢这位好市长,把杨孟瑛疏浚西湖时修筑的“外堤”称为“杨公堤”,以此纪念他。

数百年后的杨公堤旁,大片法国梧桐树冠如云,交叠在一起,绿荫蔽日,当下这个时节,感觉非常凉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公堤上串联起的景点很多,包括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三台梦迹、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

还有一处摄影爱好者钟爱的“秘密基地”,在这里可以拍日出日落、四季变换,非常出片。因为停泊有许多小舟,大家把这里称为“神舟基地”,在导航软件中也能找到这里的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心旷神怡的风景,杨公堤上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有两个地方都与京剧名伶盖叫天有关。

一个流金桥下赵公堤上的盖叫天旧居“燕南寄庐”,另一个是盖叫天的墓,位于杨公堤旁丁家山上,沿着一条石径上坡,有一座慕侠亭,石柱上刻:“英名盖世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三岔口》和《十字坡》是盖叫天最有名的两出武戏,这是当时他在上海演出时,海派书画名家吴湖帆为他书写的楹联。横批“学到老”三字,是黄宾虹九十岁时写给盖叫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清才子赵之谦也长眠此地。赵之谦出生在浙江绍兴,从小是街坊邻居眼中的“神童”,据说两岁便能挥笔作字。长大后,凭借过人的绘画天赋,一步一步走上艺术巅峰,成为晚清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全能”艺术家之一。在篆刻领域,吴昌硕、齐白石等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赵之谦的人生停留在了56岁那年,他在江西溘然长逝。后来,亲友们众筹出资,将他的灵柩运回杭州,葬在了丁家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文历史,也有无限风光,既古韵意趣,又蓬勃朝气,这就是杨公堤。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余夕雯

摄影记者 陈中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