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一部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探索了中国现代城市治理的路径方法,对厦门发展起到奠基性、全局性的深远影响。岁月长河不息,时代答卷常新。30多年来,厦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不断开创新局面。

本报相继刊发长篇通讯《一张蓝图引领特区立潮头》《向强迈进 向新出发 向优而行》,旨在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创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激励鹭岛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将总书记亲切关怀转化为奋勇拼搏的强大动力。

<<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强迈进 向新出发 向优而行

厦门牢牢把握《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精髓要义,致力于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东海风来,潮涌鹭岛

6月的厦门

“绿”意盎然,“新”意蓬发

“未来感”尽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记者 杨进福 摄

太空中,又多了一颗厦门卫星。6月6日,“天卫科技·农业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多星组网“共舞”,见证着厦门空天数据创新应用以及空天科技的发展。

蔚蓝海洋,聚焦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实施,被列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大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伙伴已包括全球33个国家79所科研院所。

城市道路上,“厦门造”自动驾驶车辆批量上路。金旅客车与蘑菇车联在厦门举行“战略合作升级,共推规模应用暨100辆自动驾驶客车签约仪式”,国内自动驾驶市场最大的批量订单由此诞生。

放眼“海陆空”

一幅幅创新引领、

“新新”向荣的生动画面

定格在厦门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

探路先行的伟大征程中

思想的光芒,指引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厦门发展发挥了十分深远的全局性、奠基性作用。其中,《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并前瞻布局新兴产业。这些开创性思路举措,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树立了“高素质”的鲜明导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殷殷嘱托,如旗如炬,激发出鹭岛儿女踔厉奋发的澎湃力量。30多年来,厦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把握《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精髓要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市委提出,厦门要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动力,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记者 杨进福 摄

向强迈进,内生动力愈发强劲

厦门跃升为全球“科技集群”第80位、“科技强度”第81位,过去一年平均每天诞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累计总数超4200家。

向新出发,新兴动能蓄势崛起

新能源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向优而行,产业链迈向现代化

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10个重点发展产业超千亿元规模,商贸物流产业集群超万亿元规模。

风好正是扬帆时

奋楫逐浪向未来

肩负着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重大使命

厦门正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

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向新向未来!

动力之变

以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

发展动力机制加快形成

1985年科技投资仅占国民收入的0.5%,低于福建省0.6%和全国0.59%的平均水平;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属于20世纪60年代前的占53%,技术消化和开发能力较低;现行科技体制极不适应特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切表明,厦门更需要加速科技进步。”翻开《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发展决心跃然纸上

这一开创性思路举措

从战略高度

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种子

根植于厦门这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门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努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图为厦门科学城。(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一座城市,只有敢于创新突破,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把握先机,占据主动;只有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才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厦门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努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特别是近年来,厦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塑造厦门自主创新品牌,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发展动力机制。

科技创新的“鼓点”越敲越密,鹭江两岸追风逐浪、千帆竞发。

在嘉庚创新实验室4号楼的PEM电解水制氢项目研发实验室,十几台测试仪器正同时运转,高效快速地进行筛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庚创新实验室氢能团队成员在进行PEM电解水器件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室供图)

氢能制造与利用被认为是未来能源革命的关键技术。“PEM制氢装备以往无法大规模商业生产,主要是因为膜电极上的催化剂依赖铱等贵金属材料,价格昂贵、利用率不高且寿命较短。”嘉庚创新实验室PEM电解水制氢项目负责人、鹭岛氢能董事长陶华冰介绍说。找到核心技术难点后,他带领50余位实验人员前后做了近千次试验,解决了PEM电解水技术走向市场的关键难题。“今年,我们预计交付20兆瓦制氢设备,全年营收会有大幅增长。”陶华冰说。

创新,意味着走在前,试在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焦念志领衔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厦落地实施。

多年来,焦念志一直在与看不见的海洋微型生物打交道,这些看不见的海洋微型生物影响着看得见的全球气候变化。要链接“看不见”与“看得见”,则需要开拓创新。焦念志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但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家的长期坚持和付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简称ONCE计划)。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基于“微型生物碳泵”的原创理论,将通过国际合作协同攻关、多学科交叉融合,创建海洋综合储碳理论体系,以实现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在水域养殖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挖掘更多增汇潜力,贡献新质生产力。通过实施海洋负排放示范工程,实现增加海洋碳汇、减轻海洋污染双重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提供海洋解决方案和国际示范。

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在厦门,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劲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攀科研高峰。作为人才引进来到厦门,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市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学涛带领团队成功将陶瓷介质滤波器从“书架”搬进“货架”并进入量产。他颇有感触地说:“厦门创新氛围浓厚,是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的沃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学涛教授向学生讲解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和性能。(本报记者 刘艳 摄)

“竹子定律”为人们揭示了成功背后的普遍规律。竹子在前四年的时间里,仅仅增长3厘米,到了第五年,却能以每日30厘米的速度飙升至15米之高。科技创新也需要这样深扎根基、厚积薄发的过程。针对科技创新,厦门有着大手笔、大视野、大格局。这座城市深谙,今日的布局,就是在为未来更大发展埋下种子。

一座科创城,燃起创新驱动主引擎

在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厦门科学城正打造支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创新高地,努力突破一批“厦门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产品和技术。目前,厦门科学城核心园区已累计注册各类企业超过1600家,I号孵化器累计入驻“高研值”项目85项。

一批高能级平台,激发产业发展新裂变

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厦门加速布局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省创新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的集聚不断实现新突破。

一个新生态,打造科技创新强磁场

厦门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去年出台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1条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厦门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首批参股子基金已有8只落地,市技术创新基金规模扩大到300亿元。“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共同破题”协同攻关的模式形成。

从头顶的星辰到脚下的大地,从小到幽微的细胞分子,到大到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厦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接连涌现“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更是惊艳亮相——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国内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巴士均出自厦门。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成果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嘉庚创新实验室研制的百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建成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翔安创新实验室发现全新的鼻咽癌血清标志物。“厦门造”新型浮力材料能抗万米深海压力,“国之重器”有了厦门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城智谷和落地在园区内的科学城I号孵化器。(本报记者 黄嵘 摄)

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厦门科技创新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2023年,厦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5.2件,位列全省第一。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厦门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80位、“科技强度”第81位。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一系列荣誉和称号,让科技创新成为厦门的城市标签。

科创春潮持续涌动。今年2月,厦门发布《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这座城市阔步向前,不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厦门力量。

能级之变

“厦门制造”实现从跟跑、并跑

到领跑的精彩蜕变

一块屏

“链”出千亿产业集群

一抹氮化铝粉末

阔步走向世界舞台

一颗电芯

开辟储能产业新赛道……

一股股“新”力量喷薄而出

是正在上演的新质生产力特区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坦科技研发的微型显示屏大小堪比铅笔头。(思坦科技供图)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特区建设初期,厦门仅有几家设备简陋的酿酒厂、烟厂和手工式作坊。《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两章专篇部署厦门工业发展和工业老企业技术改造计划,引领着厦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发展厦门工业要立足自身优势,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近中期以‘精、小、轻、新’的产品开发为主,远期则转向‘高、精、尖’产品的开发过渡”“形成以具有较高技术起点行业为主导行业和支柱行业的工业结构”……这些极具前瞻性的论断,引领着厦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当新型工业化浪潮兴起,一个宏大计划在厦出炉。厦门出台《厦门市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2年-2026年)》,提出力争到2026年末,全市形成先进制造业规模倍增、供给提升、全面突破的良好发展态势

向“新”发力,朝“质”登攀,厦门制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不断提升,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带来的蓬勃力量与旺盛活力。

新的链条在延伸

嘀嗒、嘀嗒、嘀嗒、嘀嗒,4秒钟,可以做什么?

在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无人车间,平均每4秒钟就能生产一块曲面屏,每9秒钟就能产出一块折叠屏。作为国内单体最大、全球最先进的柔性AMOLED工厂,该公司今年来产能持续攀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门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不仅有“以柔制胜”的柔性显示屏,还有“以小见大”的微型显示。

无须担心不懂外语,只要戴上墨镜大小的AR眼镜,对话者的译文就能像字幕一样实时“浮现”在眼前——科幻电影中的高科技正加快走进现实。“这个功能实现的秘诀,在于眼镜中装了纤薄、小巧、节能的Micro-LED微型显示屏。”厦门思坦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曾彧介绍。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Micro-LED具有亮度高、可视角度大、使用寿命长、响应时间短和低功耗等优势。作为业内最早“吃螃蟹”的企业之一,今年6月底,思坦科技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的国内首条Micro-LED单片键合量产线将正式点亮,全球AR眼镜市场将迎来“厦门屏”。

新的动能在积蓄

厦门钜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伴随着设备运转的轰鸣声,一片片氮化铝陶瓷从高温烧结炉里“走出”。这家氮化铝粉末产能全球第二的企业,在今年成功量产氮化铝陶瓷,实现从“面粉”到“面包”的突破,技术附加值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钜瓷科技产品。(本报记者 卢剑豪 摄)

氮化铝粉末被称作“导热界的王者”,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品级氮化铝粉末制备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直到钜瓷科技采用低温碳热还原法,量产出高品级氮化铝粉末,才实现国产化。钜瓷科技董事长管军凯感慨道:“一定要把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创新积蓄发展动能。”

新的模式在涌现

在主营功能性精密组件的厦门美塑工贸有限公司,新一轮变革正从车间开始。公司携手友达光电,采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了物料管理系统,使物料管理效率提升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塑工贸员工检测产品。(企业供图)

沿着《1985年—2000年

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引的方向

30多年来

“厦门制造”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从加工到制造再到创造的精彩转变

成为“中国制造”砥砺前行、

闪耀世界舞台的精彩缩影

数据显示,1985年,厦门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509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9亿元。到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29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8300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936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1家。

“巨无霸”光彩夺目,“隐形冠军”层出不穷,“厦门制造”的新高度持续刷新。如今,厦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达61.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2%,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4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平板显示等产业的20多个细分领域,厦门有超过60家科技型企业和高校院所的近百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

在全国、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厦门占据重要一席。这座城市成为全球最大钨丝生产基地、全球最大高端触摸屏产品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最大中低压开关制造基地和锂电池制造基地之一,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十八位、制造业城市二十强;人工智能产业水平位居全国第八。

结构之变

加快构建“4+4+6”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不同的企业类别,相同的“打法”

指向的均是厦门产业的速度和高度

丰富厦门“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个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

在厦门,有两大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被人津津乐道,频频出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德生物十万级无尘生产车间。(艾德生物 供图)

走进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位居“C位”的,是国内首个批准上市的肺癌多基因检测产品——艾惠健。艾德生物总经理罗捷敏博士说,别看它平平无奇,快的话当天就可以完成检测,精准找到癌症靶点。聚焦精准医疗领域,跻身国际第一方阵,艾德生物研发的产品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2023年营收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3.91%。

持续精耕、久久为功,经过多年培育,厦门生物医药产业涌现出万泰沧海、特宝生物、大博医疗、艾德生物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发展优势,其中营收增速超过50%的有144家,89家增速超过100%。

“厦门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一个重要基地,当前正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将加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詹启敏对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充满信心。

新能源产业则是另一种“打法”——倚重招商引资,实现强链补链延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创新航(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面对没有资源优势、没有“锂基因”的现实难题,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厦门将目光瞄向锂电池,对新能源电池产业超前谋划,通过招大引强,“无中生有”打造了一条新能源电池产业链。

中创新航厦门项目是近年来“登鹭”的首个百亿元级新能源项目。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中创新航装机量排名国内前三。

眼下,中创新航厦门二期项目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一套套磷酸铁锂PACK产品不断从自动化生产线上生产出来。这座百亿元级动力电池超级工厂,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其动力电池产品已累计配套33个乘用车品牌的120余款车型,实现从微型到中大型乘用车全系车型覆盖。

“厦门有适合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中创新航新能源(厦门)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温元兴表示,中创新航厦门项目分三期建设,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60GWh,成为国际领先的绿色智能标杆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战场。锚定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的目标,厦门在新能源电池、新型电力装备、数字电网、氢能等四大新兴领域重点发力,聚集新能安、厦门时代、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等一批领军企业,2023年新能源及相关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辰储能厦门基地生产车间。(海辰储能供图)

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是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把时间轴拉长至近40年,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厦门产业的发展路径。

《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要动态优化,适时调整投资结构;要因地制宜,完善生产力布局结构;要制定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厦门产业空间有限,曾制约着发展格局。同时,厦门外贸依存度较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产业结构以“三来一补”为主,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工业经济体系。20世纪90年代起,厦门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促进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升级,电子、机械、化工产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处一隅而察大局,守一方而观大势。把视野拓至全球,自觉把厦门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推进,结合城市实际,2022年以来,厦门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

朗朗上口的数字背后,是聚势谋远的产业发展蓝图——即做优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4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创意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6个未来产业。

如今,厦门形成了产业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领先、品牌显示度高、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从1985年的14.7∶50.2∶35.0调整为0.3∶35.6∶64.1。平板显示、机械装备、金融服务等10个重点发展产业超千亿元规模,商贸物流产业集群超万亿元规模,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支柱产业优势增强

今年第一季度,厦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6000亿元。其中,平板显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1%,航空维修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70.3%,会展业产值同比增长70.3%。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建设成效显现,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文旅创意产业火热发展。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成为工业出口“新动能”。海辰储能成为独角兽企业,厦钨新能源等4家企业入围全球新能源500强。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全市现有未来产业骨干企业达176家,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加速产业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投洽会上,鹭岛氢能展示自主研发的制氢设备。(主办方供图)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厦门做强主体、做大集群、做优生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评价称,厦门以中等县的土地面积1699平方公里,创造了每平方公里达4.75亿元的GDP,以创新驱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经济发展的质量堪称典范

“点赞”“在看”“转发”

大伙儿互相提个醒~

编辑:陈亚丽

二审:王庆平

三审:庄梅芳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