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高达9亿元,引黄入沙为什么堪称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新时代的母亲河究竟为新时代的中国治沙人提供了怎样不可替代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不难发现,黄河宛如一条巨龙蜿蜒流淌在神州大地上,整条河流弯弯曲曲形成一个“几”字形。在“几”字形最弯曲的位置,正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和包头地区。尽管北部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有着“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草原民族在这里世代放牧。仅仅一河之隔的南边,自然风貌却完全不同,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库布齐沙漠也叫河套沙漠,治沙人世世代代都在与风沙抗争,试图将沙漠变为绿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锦旗正是库布齐沙漠腹地的一处始终面临风沙侵扰的小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杭锦旗人都在锲而不舍的与风沙抗争,但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治沙人的努力收效甚微,大量年轻人不得已只能背井离乡逃离风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93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专家提出要想变沙漠为绿洲,杭锦旗北方的黄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引黄河天上之水救杭锦旗沙漠燃眉之急的方案就此扎根。在当时,地方政府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组织起如此浩大的工程,这一方案也就此雪藏,直到二十多年后的2014年才真正落地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在流经杭锦旗区段,水量会随着季节更迭而出现非常大的波动,每年早春时节河道解冻,河面上就会出现大量冰凌,由于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河道会阻挡冰凌的流动,而这些堆积起来的冰凌又会抬高黄河的水位形成“凌汛”。以前每当凌汛到来,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居民就会倍感压力,需要反复加固堤坝防止溃坝淹没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合的是,每年黄河会季节性的因为水量过多而泛滥,南边的库布齐沙漠恰恰是由于缺水面临治理难题,于是一个天才的想法就此诞生——在凌汛期将泛滥的黄河水引入库布齐沙漠,一举两得治理黄河的同时实现了水资源的利用,所以这一工程又被称为“引凌入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干就干,从2014年开始杭锦旗政府多方筹措资金陆续在黄河干流边缘修建了一条又一条引水渠。这些引水渠在平时根本就看不到水,但一到早春凌汛时节,大量上涨的黄河水便会源源不断的经过这些水渠运往沙漠,区区30多公里的水渠在此后的十年间就为沙漠送去了接近5亿立方米的黄河之水,正是这些水让杭锦旗从不毛之地摇身一变成了“塞上江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之水直接在杭锦旗造就了面积达100平方千米的绿洲,原本几乎绝迹的多种植物再次长出来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水鸟也都飞回来了。有了这些水树苗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原本的沙漠上一片又一片的森林拔地而起。曾经,库布齐沙漠的绿地面积只有不到1%,而现在超过53%的沙漠都得到了绿化。未来,人们还会构建起串联杭锦旗与下游的黄河,退还多余的水保证下游充足的水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改善,最大的受益者是人。引黄入沙以前,生活在库布齐沙漠的牧民们连吃水都是问题,饲养牛羊的数量少之又少。在引水以后,整个沙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牧草开始生长,在一些低洼地带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湖泊。曾经一家只有几头牛,只有几户牧民,如今不仅牧民的数量变成了三位数,每户牛羊的数量也变成了几百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畜牧业以外,如今这里还发展起了水产养殖。在此之前一提起小龙虾养殖,想必绝大多数人都只听过江苏盱眙和湖北潜江,但是在曾经的库布齐沙漠腹地,甚至还发展起了一定规模的小龙虾养殖,靠着特色水产品养殖,当地创造出了年均破百万的集体纯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在靠着自己的双手改造我们的环境,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再到“人间天河”红旗渠,我们始终在治理水患利用水患。看到杭锦旗引黄入沙工程收获的巨大成功,不少苦于缺少水资源的西北省份纷纷将目光投向临近的河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流向印度的雅鲁藏布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条雅鲁藏布江的径流量,相当于三条黄河水,要是把这些水截留在国境内西北广袤的土地上,势必会创造出一片又一片的生态奇迹。2016年,“红旗河”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设想下落地开工,计划将西北地区几条大河串联起来,实现年均超过60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调度,“西北赛江南”或许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