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建议恢复农村农民种田上交国家公粮,让农民发挥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其责任感并履行社会义务,定能更好把农田种好。

这样的话语或许也是充满了一种历史性的感情的。因为只要回忆祖辈的农民,不仅要交公粮,还出义务工,却义无反顾、热情澎湃还不辞辛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发生的一些事情放到现在我们是看不懂的。

一是交公粮。父辈带着小孩的我们,一大早就用拖拉机装满粮食送到粮站,粮站的工作人员牛批哄哄的拿着一根探针抽样器,深深扎入麻袋取些谷,放到嘴里嚼着。父亲陪着笑,深怕他吐出谷子后宣称水分不合格。

那样就得把稻谷就地重新晾晒,上上下下还得耽误一天。一旦履行这个程序,父母就急得要死,不仅麻烦,更辛苦,很可能还会要损失谷子。

后来才知道这是在向粮店也就是国家交公粮,关键这其中大部分还是免费上交的!

二是出义务工。一到冬修,父亲就和很多劳动力去到河坝担堤,就是从干涸的河道中间河床上取出泥巴筑河堤,既是清空河道又为加高加固河堤。要么就是村上或组上的渠道新建或疏通出工。离家远时就要带中午饭在工地上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也才知道这叫出义务工,纯粹是做贡献没得报酬的。

用现在的眼光看,父辈那才真叫一个听党的话跟党走,指哪打哪,哪怕受委屈受气,都能自我检讨克服,仍然能年年交公粮,出义务工。

因此提出现在重启交公粮的,也是看到了父辈农民对国家对社会那种刻入骨头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希望通过同样的方式再次燃起当代农民的这种精神!

父辈的农民能有的,并不否认现代农民同样能有。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了!

以前,不论是吃大锅饭的集体时代还是分田到户的初始阶段,在农村物质上是平衡的,甚至能基本满足温饱,在精神上也是很充实的。在市场经济的时代,物质上是多劳多得,能够从市场要效益的。但是,单就种地来说,物质上却是很贫乏的,单纯种地根本无法生存!

在精神上也就无法那么单纯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物价水平和粮价水平,农民种粮已经无法获得效益,曾经用货币贬值的视角来看待粮价,现在种粮已经比父辈种粮贬值好几十倍!种粮连成本都收不回,还希望他们心甘情愿去交公粮来种粮,不是以市场效益的方式予以激励而是用义务、责任的精神层面来影响推动,这恐怕是痴人说梦!

公粮和农民能否愿意种粮扯的上关系么,请在评论区给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