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四川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广安的一个叫曾应龙的农民为了实现皇帝梦,带着上千人拿着锄头和木棍攻占了县医院当皇宫,并将医院内所有的女护士全部都纳为妃子。谁曾想清朝都灭亡70多年了,还有人对皇帝念念不忘。

曾应龙入戏很深,在监狱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还一口一个朕,并让记者称他为陛下。那么,曾应龙是如何称帝的呢?最后又是怎么亡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清朝灭亡,封建地制也就随之消散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变成了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时代进步了,但还是有一些封建迷信盛行,特别是山村地区,与外界隔绝,没有学习过文化知识,更容易受到迷信思想的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应龙1945年出生于四川广安的一户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困,他没有读过书,从小就帮着家里干农活。后来他娶了媳妇儿,一家人就靠着几亩田地讨生活。当时虽然已经七八十年代了,但许多封建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尤其是在一些交通、通讯都十分不便的偏远山区,这也是建国之后,山区总是有人称帝的原因。但曾应龙一开始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他只想要一个儿子来传承,增加血脉,但怎奈一年两胎生的都是女儿,当时农村普遍重男轻女,谁家要是生不出男孩,那是要遭村里人说闲话的,父母也会因此抬不起头来。

思想观念比较传统的曾应龙不想因为没有儿子被别人嘲笑,所以他决定生不出儿子决不罢休。但在1978年的时候,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全国上下对偷生和超生现象把控得非常严格,任何人被发现都要交上一大笔罚款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曾应龙的条件是交不起这个罚款的,所以他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逃避这笔罚款。经过长时间打听,曾应龙听说新疆对于计划生育管得并不严格,所以曾应龙带着自己的老婆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跑到了新疆,在这里两人生活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了个儿子。

但是儿子是有了,可还有两个女儿。已经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了,如果现在回老家,还是会被罚款。于是他只好带着老婆和超生的孩子四处躲藏。最后一家人选择在河南新乡落脚,因为河南新乡人口比较多,可以很好的为自己超生的孩子打掩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维持日常生活,二人只能去工作。但是正式的工作两人也不敢找,害怕计划生育工作组的找到他们,因此只能打点零工来勉强度日。某一天,他在街上闲逛时,无意中偶遇了一个路边摆摊的算命先生,而这次的算命也彻底改变了曾应龙的命运。

这位风水先生名为马兴,他一见到曾应龙就夸他相貌堂堂,仪表不凡,眉宇间隐隐有几道金光闪过。之后,马兴为曾应龙免费卜了一卦,立马就脸色大变,说曾应龙就是当代的真命天子,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帝王霸业。如果曾应龙有想法,他甚至愿意辅佐曾应龙登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永龙虽然没读过书,但对自己是皇帝命这种说法并不怎么相信,毕竟自己手头要啥没啥,国家更是以人为本,根本没做过什么对不起人民的事儿,谁脑子有病会想着造反,所以这事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回到家中照常做苦工维持生计。可他没想到,过了几天后,那位风水先生居然带了一帮村民前来登门拜访,这些人一见到他便低头跪拜,连呼万岁,曾应龙一下子被这阵仗给震慑住了,心中顿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他觉得这是一次天大的转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就因躲避计划生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想如果自己建国当皇帝,那么就不在计划生育政策的管辖范围内,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曾应龙没有读过什么书,加上满脑子都是封建思想,经马兴这一忽悠,便答应了下来。

但当皇帝不是说当就当的,要让人觉得真的是真龙天子,否则就曾应龙和马兴两个人肯定闹腾不起来。但这些事情都不用曾应龙担心,马兴都已经安排妥当。他打算模仿陈胜吴广的起义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陈胜和吴广为了笼络人心,在于肚子里塞进写着陈胜王的筹帕,当士兵将鱼买回来吃后,就觉得很奇怪,里面怎么会有一张单书呢。到晚上时,吴广故意潜伏在兵营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燃篝火,装作鬼火,并模仿狐狸的声音大喊,大楚兴,陈胜王。这样鱼肚子里的筹划内容一样,让大家觉得这就是天意,一下子拉高了陈胜在士兵中的威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他先是用糖果收买了一群农村孩子,让孩子们谎称在河里见到了一条能口吐人言的怪鱼,而那怪鱼说的便是假龙尘。真龙生,何之南降太平。孩子们口口相传。这个传言在十里八乡迅速传播,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哼唱几句童谣,而大人们则是不明所以。

紧接着,怪事开始发生了,一些村民晚上路过一处名为观音岩的河滩时,竟然真的听到了怪叫声,乍一听啊,像是婴儿的啼哭,隐约又觉得好像就是孩子们传唱的童谣,此事立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感到恐慌的村民第一时间找到了颇有威望的马兴求助,于是他带着一众村民寻着怪叫声寻找,竟找到一条硕大无比的娃娃鱼,马兴走上前去,装作仔细端详,然后当着村民的面从娃娃鱼口中取出一截黄卷,黄卷上赫然写着那首童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