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熊英英

6月15日,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论坛(第二届)在成都开幕,多位院士专家围绕“全球视野中的新质生产力”展开观点分享。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论坛现场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表示,以研发强度看中国经济发展动能,可以划分为创新驱动、资本驱动和资源驱动三个完全不同的板块。当前,四川正处在投资驱动发展的阶段,而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研发强度看新质生产力

中国存在三个不同发展板块

张燕生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影响全要素生产力的8个因素上发力,具体包括提升资源再配置效率、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推动高质量教育、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以及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

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如果用研发强度,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看中国,则看到的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板块。”张燕生说道。

第一个板块是指研发强度超过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六省市。这一板块的发展动能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当前要解决的主要是人才的存量、资本的存量、知识的存量、技术的存量问题。

第二个板块包括四川在内的12个省市。这些省市的研发强度低于OECD国家,其发展动能仍是投资驱动。但第二板块中部分省市进步也非常快,以过去7年的数据来看,每一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都超过了10%。

“第三个板块包括13个省市自治区,一年投入创新的经费加起来,还不到广东省一年投入经费的一半。”张燕生指出,其增长动能依靠资源驱动。

张燕生表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方,它的动能转换、结构转换、模式转换面对着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四川应持续扩大开放

张燕生指出,四川在核动力研究、空气动力研究等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应该说四川还是非常有潜力的,但工业化底子薄,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四川来说仍是一场硬仗。”在他看来,四川的发展需要依靠“世界大脑”,实现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关键是要扩大开放。

“四川过去40年发展得很好,靠的就是开放。”张燕生提到,首先是开放天空,相继建设双流机场、天府机场,促进了中高端的人员的往来。从城市航空旅客吞吐量来看,成都已位列全国第三。

其次是开放电子网络。“90年代我受成都市邀请来讨论电子商务,当时中国就没有几个人懂什么叫电子商务,成都就已成立了电子商务促进办公室。”他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道。此外,中欧班列、蓉新欧的建设,打通了国际物流大通道。

下一步,四川的对外开放应如何发力?张燕生认为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开放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北部湾港口群、洋浦港口、湛江港口,辐射进入东南亚市场,真正打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出海通道,推动地区经济国际化。

二是航空枢纽的持续开放,重点是如何把周边的中心城市的网络建立起来。

三是构建新亚欧大陆桥,把亚欧大陆和成都通过陆路建立起来。然后再把AI、云计算、大数据等通道建立起来,让成渝地区进一步面向世界。

不过,张燕生同时也提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地缘政治干扰给对外开放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提升成渝地区的开放水平,关键是要增强战略互信。“通过推动签证便利、航班便利、网络便利、安全便利、贸易投资便利等等,让大家容易来。”